180933217_x.jpg

 

 

阿彌陀佛成佛之因,是講的成佛的因緣。那麼,這一段是從諸經所說彌陀因地;這是舉出,這一些大乘經典裡面,佛所講的這個阿彌陀佛因地。

 

第一:大本, 無量壽經:淨土三經之一。無量壽經裡面說:法藏比丘,捨王位出家,對佛發四十八大願,即今佛是。那麼,經上講,在定光佛之前,有五十三尊佛;定光佛前面,第五十三尊佛,這一尊佛的名號叫世自在王佛。世自在王佛住世度化眾生的時候,他有一個護法,是一個國王,護持他的。那麼這個國王非常地發心,聞法歡喜。於是乎,他捨棄了王位,把這個國王的位子,讓給他的兒子了,他自己出家了。這就是法藏比丘。他對世自在王佛前,就發了弘誓,很大的誓願,一共是有四十八條,我們稱之四十八願。這個無量壽經有好幾種的翻譯本;一般我們現在流通讀誦的都是四十八願這個本子。也有講二十四願的,二十四願跟四十八願是開合不同;它有的時候,把這個願、幾個願歸納為一願;有這種情形。那麼,一般啊,我們都講四十八願。法藏比丘,就是現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前身;前身,這是久遠劫之前的事情;我們從無量壽經裡面看到的。

 

第二法華經,法華經裡頭也有一段說這個事情。法華經裡面講,大通智勝如來的時候,有十六個王子出家;其中第九王子,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那麼,這是法華經裡面的一段公案,說這個十六王子跟大通智勝如來出家學佛,求無上菩提;佛滅度之後,這一些人都非常歡喜法華經。就是常常持誦妙法蓮華經,後來這十六王子都成佛了。那麼,其中這第九王子就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就是阿彌陀佛。

 

第三悲華經裡面有說,講在無量劫以前,有一位轉輪聖王,他的名字叫無諍念。他供養寶藏如來,供佛。他發願成佛。他說,我成佛的時候,我的國中種種清淨莊嚴。實在講,跟大本彌陀經四十八願大概是差不多的。那麼,由此可知,佛在因地修行,的確是生生世世不忘他的本願。就是,他所發的這個願,絕不是說,一轉世就給忘掉,他不忘他的願,生生世世依他這個願來修行。那麼,當時寶藏如來給他授記,跟他講,再過恆河沙劫,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你那個國名叫作安樂,就是極樂世界,你的國名叫作極樂。那麼,這一位轉輪聖王無諍念轉輪聖王,也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第四大乘四等總持經裡面說,在無垢焰乘其如來的時候,有一位出家人,他的名字叫淨命;就是此地講的淨命比丘。這一位比丘非常的了不起,博學多聞,他能夠總持諸經,有十四億部之多,隨眾生的願望,就是一切眾生,你想聽什麼經,他就給你說什麼經。多人聽,他給你說;一個人聽,他也給你說。真正是大慈大悲啊!那麼,這一位淨命比丘也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第五賢劫經裡面講,在雲雷吼如來的時候,有一位王子,他的名字叫作淨福報眾音;這都是從梵文裡頭翻出來的意思,淨福報眾音;這是這一位,雲雷吼如來時候,有王子名淨福報眾音,就是這一個人。那麼,他供佛。這一個王子也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第六也是賢劫經上講的;又云,也是跟前面一樣,賢劫經上講的;說在金龍決光佛的時候,無限寶音行法師,力弘經法,即今佛是,那麼,這是說的以法師的身份,在這個金龍決光佛的時代。那麼,法師名字叫無限寶音行。這個名號非常之好。法師,盡心盡力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一位法師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

 

第七觀佛三昧經第九卷,這個第九經,就是觀佛三昧經的第九卷。空王佛的時候,有四位比丘;他們煩惱很重,去求佛,教給他們斷煩惱、證菩提的方法。空王佛非常慈悲,就教他們觀佛。觀佛是念佛法門的一種。這個大家曉得念佛法門,可以分為四大類,像我們本經著重在持名,就是二六時中,阿彌陀佛名號不能夠間斷。像十六觀經它的方法就是觀想;除此之外,還有觀像,就是塑佛的形像,一天到晚將佛像擺在面前,看佛像,這也是一種念佛的方法;另外一種就是實相念佛,念佛法門可以分為這個四大類。這個就是教他觀佛像,用這個方法來念佛。那麼,沒有多久,他們用這個方法就成功了。那麼,這個也是,教我們看到,念佛,就是度眾生,一定要契機;佛對於這四位比丘,過去世的宿因,知道得很清楚;所以教給他們這個法門,沒有多久,這四個人都成就了,都得到念佛三昧,也就是一心不亂。這四位比丘當中的第三位,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

 

第八在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上,也有這麼一段。這個經名字長一點,叫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這個經上說,在獅子遊戲金光如來的時候,有一位國王,他的名字叫勝威尊重。這位國王也是獅子遊戲金光如來的護法,他常常供佛,修禪定。這一尊的國王也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我們在此地,只簡單舉出大乘經裡面,所講的這個八條。其實阿彌陀佛因地的修行,實實在在不是我們能夠想像的,修行多劫,實具無量因緣,不可思議。但是,在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這個幾段經文裡面,我們就可以能夠看到,佛在過去,因地修行當中,他也做過出家人,也做過在家人。出家人裡面,他做過比丘,他也做過法師;在家人裡面,他也做過王子、也做過國王、也做過轉輪聖王。實在上說,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幾乎是無論什麼樣的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他參學的處所。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無論是在因地,或者是在果地,悲心愈是深重,六道當中,沒有一道不現身,沒有一道不化眾。佛在經上所講的,我們剛才所看到這個八段,都是在人間。其餘的幾道沒有說。雖不說,我們可以想像而知。這一點,確實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值得我們認真地去效法。我們要有佛一樣的弘願。生生世世,不忘自己的弘願,這一點非常非常地重要。

 

如果,你的願力薄弱,你的煩惱很重,這一投胎、一轉世,必定有隔陰之迷。把你前一生,或者是多生多劫之前所發的弘願,忘得一乾二淨,那就可惜了。你的本願要是忘掉之後,又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時候,業報力量強大,現前了,免不了又要三塗受苦。什麼時候,你從三塗出來,再遇到佛法,才會想起你過去的本願。

 

其實,每一位學佛的同修,多數我們都是這種情形。你學佛,是這一生的嗎?決定不是。你一定是與佛一樣,多生多劫的因緣。這個話,不是我說的。佛在大乘經經裡面講的太多太多了。你像佛在金剛經裡面所說的:  末法時期的眾生,如果聽了金剛經,不畏不怖,你還能生歡喜心。佛講,你的善根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的,你過去已經親近無量諸佛,這不就是說得很明白嘛!我們那一個人不是在過去生中,親近無量諸佛?為什麼,我們今天還是做博地凡夫?還在這裡生死輪迴呢?就是一轉世、一投胎,把前世本願,忘得一乾二淨,不能再繼續修學,原因在此地。

 

當然,那些諸大菩薩們,是時時刻刻,關心這些初發心的人;也就是關心這些小菩薩。當他一轉世,有隔陰之迷,在適當的時候,他來給他作增上緣,要把他喚醒,從迷妄當中喚回頭來,這個是大菩薩護念小菩薩,為這些小菩薩作增上緣的時候。那麼,我們想想,我們就是這些小菩薩,初發心的小菩薩。這一些諸大菩薩,常常提示我們,常常再喚醒我們。問題是,我們自己一下要猛然地警覺過來,繼續以往的願行,再精進、再努力;我們這個一生,就有決定性的成就了。但是,這個決定性的成就,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往生西方淨土,才是一個決定性的成就。我在此地可以這樣說法。

 

我們過去生中,自信心太強了。認為什麼呢?嘿!不往生極樂世界,我一樣可以斷煩惱,可以了生死、證菩提。這個一念是錯誤的念頭,無論你修學那一個法門,你看,都沒有辦法超越生死輪迴。假如,我們要是過去發願,我們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今天也不在此地了。所以,我們今天必須要覺悟,要曉得我們過去這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作法。從今天起,統統把它改正過來,一心一意專修淨土、專念彌陀。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再錯過了,不會再誤失了,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的成就。

 

節錄自: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五講) 淨空法師講述

原文連結:http://book.bfnn.org/books/067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