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生死無懼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陀落髮處 - 最美的蓮花塔-可惜佛像都被伊斯蘭教破壞殆盡.jpg

佛陀落髮處 - 最美的蓮花塔

可惜佛像都被外教徒破壞殆盡

 

382313_3747287419820_1973411758_n.jpg

佛陀落髮處的奇特景觀--未開發的一半樹林和已挖出的一半佛塔

大致原因是上面有伊斯蘭教的墳墓,所以不能開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十二月

 

12.1

初學者的心,是開放的、空的心,是隨時準備好接受的心。

如果我們能以初學者的心來仔細聆聽,就可以真正聽到。

若以一顆寧靜的心來聆聽,儘可能不受預存思想干擾和左右,教法的真理就可能深銘於我們心中,生死的意義就變得越來越清楚。

我的上師頂果欽哲仁波切說:「你越去聆聽,所聽到的也就越多;你越去聆聽,你就越能深入瞭解。」

 

12.2

慢慢地,當你保持開放和專注,運用技巧將你的心越來越集中,你負面的東西會慢慢消失;

開始覺得全身舒暢,就像法國人所說的:「être bien dans sa peau (在皮膚中感覺很舒服)。」

你會產生一種輕鬆和完全的自在。我認為這種修行是最有效的心理治療和自我治療。

 

12.3

我們曾經想過和做過的每一件惡事,其根本是源自對虛假自我的執著和愛惜,而讓它變成我們生命最親愛、最重要的東西。

所有造成惡業的負面思想、情緒、欲求和行為,都是導因於我執和我愛。

它們是黑暗、強而有力的磁鐵,讓我們生生世世都遭遇了種種障礙、不幸、痛苦和災難,所以它們是所有輪迴痛苦的根源。

 

12.4

一次又一次靜靜地觀想:死亡是真實的,且會毫無預兆地突然降臨。

不要像西藏諺語所說的那只鴿子一樣,整夜忙著做巢,到天明時連眼睛也未曾合過。

 

12.5

微細但完整地體悟「見」,能夠轉化你看待每件事的方式。

我越來越瞭解,思想和概念都是障礙,常常讓我們無法輕鬆進入絕對的境界之中。

現在我明白了上師為什麼常常說:「要努力學習不要有太多的希望和恐懼。」因為它們只會激起心靈的混亂。

當「見」產生時,就可以看清楚心念的真面目:短暫而清晰,且只是相對的。

你可以直接看穿每件事,好像你有X光眼睛一樣。

你不要執著思想和情緒,也不要加以拒絕;而要在本覺的廣闊懷抱中歡迎它們。

到那時,你以前所看重的東西——野心、計劃、期望、懷疑和熱情等,就不再那麼深刻地左右著你,因為「見」已經幫助你看清它們都是徒勞無用的,並真正生起捨棄之心。

 

12.6

恭敬心是體證自性和萬物最純淨、最快速、最簡單的方法。

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奇妙的相互依存現象:

我們不斷嘗試從內在生起恭敬心,而這恭敬心可以讓我們突然瞥見自性,

而這種瞥見又增強了我們對上師的恭敬心。

所以,最後恭敬心從智慧中產生:恭敬心和自性的實際體驗兩者互相激盪且密不可分。

 

12.7

除了短暫的舞姿之外,人生還有什麼呢?

過去做過的事,現在看起來不都如黃粱一夢?

一起長大的朋友,兒時玩耍的地方,曾經執意堅持的意見和看法,都遠遠拋在腦後了。

此時此刻,你讀這本書時似乎那麼真實,然而,就是這一頁也快要成為記憶了。

 

12.8

禪坐時,不要「觀」呼吸,而要讓它自然溶入你,好像你就是它。

慢慢地,呼吸的動作,呼吸者的氣融合為一;對立和分離都消失不見了。

你會發現這個非常簡單的專注過程,能夠過濾掉你的思想和煩惱。

然後,你好像脫下一層舊皮,某種東西被剝落,而得到了自由。

 

12.9

靜靜地坐著,從內心深處,啟請真理的化身——你的上師、聖哲或覺悟者,示現在你面前的天空中。

觀想上師或佛如彩虹般鮮活、燦爛和透明。

如果你難以觀想上師,可以把這種真理的化身想像成光,或去感覺他就在你面前的天空出現。

讓你心中生起的啟示、喜悅和敬畏,取代觀想。

我的上師敦珠仁波切常說,如果你無法觀想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要去感覺這種示現,而且知道它是一切諸佛的加持、慈悲、能量和智慧。

以無比的恭敬心,將你的心與上師結合,然後把你的心安歇在他的智慧心中。

 

12.10

就如佛陀教示我們的,生命短暫如閃電乍現;

華茲華斯(Wordsworth)也說:「這世界再也受不了我們:得到了又用掉,我們浪費了我們的力量。」

最令人心碎的是,我們浪費了我們的力量,背叛了我們的本質,放棄了今生(自然中陰)覺悟自性的殊勝機會。

上師一直訓示我們:不要再欺騙自己,如果到死亡時,還不知道自己是誰,那我們又學到了什麼?

 

12.11

我們絕不要忘記:透過身、口、意,我們有選擇的機會。

如果我們選擇這樣做,就能終止痛苦和苦因,幫助自我的真正潛能和佛性喚醒我們。

除非佛性能夠被完全喚醒,解脫無明,與不死的覺悟心相結合,否則生死輪迴將會永無盡期。

所以佛法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今生不為自己負起所有責任,我們的痛苦將不只延續幾世,甚至千萬世。

就是這種清晰的真理,讓佛教徒把來世看得比今生重要,

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來世在等待著我們。

這種長遠的眼光,左右著他們的行為。

他們知道,如果我們為了今世而犧牲了所有的來世,就好像把一輩子的積蓄一餐就吃喝光了,瘋狂地忽略了其後果。

 

12.12

西方人可能會驚訝西藏有那麼多轉世的人,而他們大多是大師、學者、作家和神秘家和聖哲,對佛教和社會都有卓越的貢獻,在西藏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相信這種轉世並不僅限於西藏,隨時都可能發生在世界各地。

歷史上,出現過一些藝術天才、精神領袖和人道主義者,幫助人們向前,如甘地、愛因斯坦、林肯、德蕾莎修、莎士比亞、聖法蘭西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等。

當西藏人聽到這些人時,會立刻說他們是菩薩:

而我聽到他們的名字、志業和遠見時,我就被諸佛和上師偉大進化過程的莊嚴所感動,他們為了解脫眾生之苦,改善整個世界而示現於世。

 

12.13

懷疑並非病,而是缺乏我們傳統所謂的「見」所導致的症狀。

「見」就是對自性和實相本質的證悟。

當「見」全部出現時,連一絲的懷疑都不會產生,因為我們會用實相自身的眼睛來看它。

但在覺悟前,懷疑還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懷疑是迷心的基本活動。

對治懷疑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要壓抑它,也不要執著它。

 

12.14

要瞭解我所謂的慈悲的智慧,就是要完全看清楚慈悲的利益,以及不慈悲帶給我們的壞處。

我們絕對要區分清楚,什麼是「自我的利益」,什麼是「終極的利益」;錯認的結果就是痛苦的來源。

我執產生了我愛,我愛又因傷害和痛苦而生起了根深蒂固的嗔恨。

然而,傷害和痛苦並非客觀存在;

唯有我們的嗔恨心才能讓它們存在並賦予其力量。

當我們瞭解這點,就會知道:是我們的嗔恨心讓自己遭受了惡運和挫折,讓生命充滿了焦慮、期望和恐懼。

藉由消除我執和對不存在自我的執著,我們就消除了那種嗔恨,而能去除逆境和挫折對你的傷害。

因為,你怎麼可能攻擊根本不存在的人或東西?

 

12.15

每次禪坐前,都要有這種覺醒:我們和所有眾生基本上都擁有佛性和最深奧的本質,為了覺悟佛性,必須滅除無明和痛苦。

我們要讓這種動機啟發自己,以下面一切諸佛祈禱文的精神,致力奉獻出我們的修行和生命給所有眾生的覺悟:

藉由此修行的力量和真理;

祈願一切眾生獲得快樂和樂因;

祈願一切眾生解脫痛苦和苦因;

祈願一切眾生永不離神聖大樂;

祈願一切眾生心保安詳,了無執著和嗔恨,

祈願一切眾生相信一切眾生完全平等。

 

12.16

我常想像一些偉大的上師和獲得甚深證悟的人,就如莊嚴的山鷹,翱翔於生死之上,透徹生死的真面目,和其神秘而紛雜的相互關係。

透過山鷹之眼(覺悟之眼)俯看一切,我們想像中的生死的界線都相融而消失了。

物理學家大衛.波姆(David Bohm)描述存在的實相為「流動中未破損的整體」。

大師所清楚透視的,就是那個流動和那個未破損的整體。

我們的無明所稱的「生」和「死」,不過是那個流動和整體的不同面相而已。

 

12.17

當你經由戒律淨化生活,和由禪修鬆懈你的攻擊、執著和消極心,觀照的智慧就會漸漸顯現。

在它光芒的無量清明之中,這種洞察力,可以讓你清楚而直接地看見心和實相本質的最微細運作。

 

12.18

十九世紀的一位大師,有個愚笨的弟子。大師一直教授他認識自性,他還是不得其門而入。

最後,大師非常生氣,就告訴他:「看,我要你把這一整袋子麥子背到對面山頂,中途不可停留休息,直到爬上山頂。」

這個徒弟頭腦簡單,卻對上師有著無比的恭敬心和信心,就完全依照上師的話去做。袋子很重,他花了很久時間才完成任務。

最後,當他到達山頂時,放下袋子,頹然倒地,雖然疲累卻感到無比的舒暢。

所有的阻礙都消除了,凡夫心也跟著融化。就在那剎那間,他突然覺悟了自性。他跑下山,不顧一切就衝進了上師的房間。

「我明白了……我真的明白了!」

他的上師對他一笑,故意說:「這麼說,這趟登山之旅很有趣咯?」

 

12.19

修習專一可以把散亂的心帶回家,把生命的各種面相集中起來,這稱為安住或永恆的寂靜。

我們過去被分裂的部分,一直處在爭戰之中,現在都安定了下來,彼此交融熟悉。

在這種安定之中,我們更能瞭解自己,有時甚至能夠瞥見自性的光芒。

 

12.20

安住在本覺的清明和信心之中,能讓你的思想和煩惱自然解脫,毫不費力地進入它的廣闊中,就像在水中寫字或在天空畫畫一樣。

如果你能熟習這項修法,業就沒有機會積累,而達到漫無目的、自由自在的離棄境界,

敦珠仁波切稱它為「無拘無束、赤裸的自在」,因果業力再也無法將你綁縛。

 

12.21

要學習如何死,就要學習如何生;

要學習如何生,就要知道生命不只有今生,還有來生。

真正地轉化自己,及學習如何投生為覺者以助益眾生,是裨益世界的最有力方法。

現在讓我們想像:有許多人把握學習佛法的機會,致力於莊嚴的修行,證悟了自性,並運用死亡的機會更接近成佛,為了服務和利益眾人而誕生。

活在這樣的世界中,會是怎樣的光景呢?

 

12.22

要如何描述諸佛的智慧心?

把自性想像成你的臉;它始終跟隨著你,卻無法看見自己。

然後想像你從未看過鏡子。

上師的教授,就像他突然拿出一把鏡子,讓你第一次看見自己的臉。

就如你的臉,本覺的純淨覺醒並非上師賜給你的「新」東西,也不是你從外在可以找到的東西;

它始終都是你的,始終跟隨著你,但在那個震驚時刻發生前,你從未看過它。

 

12.23

西方人對我所謂的「禪坐技巧」非常著迷。

現代人畢竟迷戀於機械結構和構器,對於純粹實用的東西容易上癮。

但禪坐的心要不是在於技巧,而在其精神:是深富技巧、啟發和創意的修行法門,也可以稱為「姿勢」。

上師們說:「如果你能創造身體和環境的良好條件,禪定就會自然生起。」

討論禪坐姿勢並不是神秘的無稽之談,正確的姿勢有助於創造一個更有啟發生的環境,以喚起本覺。

身體的姿勢和心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兩者之間是交互關聯的。

當你的姿勢和態度受到啟發,禪定就自然生起了。

 

12.24

十九世紀偉大的上師米凡(Mipham),是喜瑪拉雅山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據說他發明了一個鐘、一座大炮和一架飛機,但只要一完成,就把它們毀掉。

他說它們只會讓他的心更亂。

 

12.25

只要虛空存在,

眾生仍舊受苦,

就要長住世間,

消除所有苦難。

 

——寂天菩薩

 

12.26

慈悲遠比憐憫還要偉大和高貴。

憐憫的本源是恐懼、傲慢和施捨,甚至沾沾自喜的感覺:「幸好不是我。」

就如史帝芬.李文(Stephen Levine)所說的:「當你害怕碰到別人的痛苦時,就成了憐憫;當你勇於面對別人的痛苦時,就成了慈悲。」

要培養慈悲心就是要瞭解眾生都是相同的,擁有相同的苦痛,尊敬受苦的人,並瞭解你既與眾生不可分割,也不優於一切眾生。

 

12.27

就像大海有波浪,太陽有光芒一樣,心的光芒就是它的思想和情緒。

大海雖有波浪,卻不會被擾亂。

波浪是大海的本質。

波浪生起,又會往何處去?

回到大海中。

而浪又從何而來?

從大海。

同樣的。思想和情緒是自性的光芒和呈現。

它們起自於心,但又消失到哪裡去了?回到心。

不管心中生起什麼念頭,不要把它當成問題。

如果你不是太衝動,而有耐心一點,它就會回歸到它的本質之中。

如果你能瞭解這點,那麼生起的念頭只會增進你的修行。

但若你不明瞭它們的真面目就是自性的光芒,你的思想就會成為迷惑的種子。

所以,要以寬闊、開放和慈悲的態度對待你的思想和情緒,因為事實上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家人,是你心的家人。

敦珠仁波切常說:在它們面前,「要像個有智慧的老人,看著小孩子玩耍。」

 

12.28

當前最重要的是要在全世界的各各教育階層,傳授死亡和臨終的覺悟智慧。

不要「保護」小孩子不讓他們接觸死亡,反而要趁他們年輕時,讓他們認識死亡的真相,從死亡中學習。

為何不用最簡單的方式,把這種智慧介紹給所有的年紀的人?

讓社會的各個階層都能認識死亡;瞭解如何幫助臨終者,及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精神本質。

在各級學校、學院和大學中,要以深刻的想像力來教授它;

最重要的是,特別要教授給肩負臨終照護重任的醫生和護士。

 

12.29

我們的佛性到底存在於何處?

它就存在於如天空般的自性之中,全然地開放、自由和無邊浩瀚。

基本上,它是如此地簡單、自然而不受染污和敗壞;

它的純潔甚至超越「淨」和「垢」的概念。

當然,我們說自性有如天空,只是一種譬喻,幫助我們想像它無所不在的無垠廣闊;

因為佛性擁有一種天空所沒有的特質——覺醒的燦爛光明。

有句話說:「佛性只是你的覺醒無瑕的顯現,是洞悉一切、體悟空性,不經造作和清醒自在的。」

 

12.30

一旦你擁有「見」,雖然輪迴的妄念還在,但你會像天空一般:

當彩虹出現天空時,不會被它諂媚;

烏雲密佈時也不會感到沮喪,而有一種深沉的滿足感。

當你看到輪迴和涅槃的外相時,會打從心底發笑;

「見」能夠讓你永遠愉悅,心中一直沸騰著微笑。

 


——頂果欽哲仁波切

 

12.31

人們來了又走,來去匆匆,手足舞蹈,對死亡卻從未發出一言。這樣很好。

不過一旦死亡降臨在他身上,或是他的妻子、兒女和朋友,毫無預警地襲擊他們時,就被激情的暴風淹沒了,再來痛哭流涕、怒不可抑、傷心絕望!

要想剝奪死亡對我們的宰制,就要採取完全不同的觀點;

揭開死亡神秘的面紗,去熟悉它,習慣它;時時惦記著死亡……

我們不知道死亡在哪裡環伺著我們,所以讓我們隨時準備好死亡。

修行死亡就是修行解脫。

學會如何死亡的人,就學會擺脫奴隸的命運。

 

——蒙田

 

 

關於作者

索甲仁波切出生於西藏,由二十世紀最受敬重的精神導師蔣揚欽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養育長大。自幼年起,他就與上師培養出溫馨親密的關係,並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圍之中。這使他對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瞭解,以此體驗和身為轉世喇嘛所受的傳統訓練,為他日後擔任精神導師的任務,紮下厚實的基礎。

蔣揚欽哲仁波切圓寂之後,索甲仁波切繼續跟隨二位主要上師敦珠仁波切和頂果欽哲仁波切修法,啟發他在西方的傳法志業。

1971年,他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研讀比較宗教學。1974年開始弘法,因為求法者熱烈渴求,他又繼續至歐洲、東歐、美國、澳洲和亞洲等地傳法。

仁波切把將佛法弘傳到西方,當作是他畢生的志業,因此寫出《西藏生死書》,提供修煉的基礎。這項修煉可使人們瞭解佛法,並實際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因此能裨益他人和全世界。

很少上師能有索甲仁波切天賦的溝通能力,而二十餘年在西方的生活和受教,使他深刻瞭解西方人的心靈。他以親切、幽默和講法清晰聞名;且能夠跨越宗教、文化和心理學的藩籬,揭示了佛法的精髓。他以日常生活令人驚妙的例子,分享他個人的經驗,因而能直接與學生的經驗相契合,進而激起對佛法的鮮活感受和韻味。

索甲仁波切傳承於偉大的大圓滿教法,他具有這個傳承的明顯特質:充沛的活力、廣闊的心靈和直指人心。

 

 

以上文章轉載自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12.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必勒衛國裡的佛陀舍利塔.jpg

印度  加必勒衛國裡的佛陀舍利塔

 

 

 

 

生死無懼 十一月

 

 

 

HUM

一切諸佛的智慧心

 

11.1

認真看待生命,並不表示要我們住在喜馬拉雅山或古老的西藏,終日禪坐。

活在現代社會,我們必須賺錢過活,但切勿受朝九晚五的生活束縛,而不去探尋生命的深層意義。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求取平衡,發現中道。

學習不要以行動過分膨脹自己,要越簡單越好。

尋得生活快樂平衡的關鍵就在簡樸

 

11.2

夫復多言?

幼稚者只謀求自利;

諸佛謀求眾人之利,

只要看看其中不同。

若我不將己之快樂,

與他人之苦相交換,

我將永無可能成佛,

在輪迴中不得真樂。

 

——寂天菩薩

 

11.3

禪修時,心不要涉入評論、分析或閒談

不要把心中持續不斷的議論,(「現在我吸氣,現在我在呼氣」)當作是正念;

最重要的是純淨的當下。

不要太過專注於呼吸之上;只要百份之二十五的注意力就可以了,其餘的百份之七十五則要沉靜而深深地放鬆。

當你越能專注於呼吸時,就越能活在當下,收攝起散亂的思想,回歸內在,融合為一。

 

11.4

佛陀教義的核心是,如果我們能妥為準備,那麼不管活著或死亡都充滿了無限希望。

佛法告訴我們:證得無窮和奇妙的解脫,在此生是可能的。

證得解脫能讓我們選擇何時死亡,及選擇下一世的投生。

對某些修行成就者而言,死亡並非挫敗而是令人歡欣之事,是此生最具榮耀的時刻

 

11.5

菩提心的生起

哦!被種種認知催眠,

就如月映水中的幻象,

流浪迷失在輪迴苦海。

從光明尋得安詳自在,

以及自性的無所不在,

我生起菩提心覺醒心的

無量愛、慈悲、喜悅與寧靜。

 

——吉美林巴

 

11.6

我們的佛性有積極的層面,就是我們的「內在老師」

它從我們困惑的時刻開始,就孜孜不倦地想把我們帶回自性的廣大和光明之中。

我的上師蔣揚欽哲說,內在老師不曾一刻放棄我們。

它無量的慈悲,與一切諸佛和覺悟者的慈悲融合為一,不斷為我們的進化而努力,

生生世世,運用各種方便法門和情境,教導喚醒我們,引導我們回到真理之中。

 

11.7

業的運作真的難以看見嗎?

只要我們反省過去,不就可以明瞭行為的後果了嗎?

當我們擾亂、傷害別人時,不也同時反彈到自己嗎?

不就會留下痛苦黑暗的回憶,以及自我厭惡的陰影嗎?

那些記憶和陰影就是業;

我們的習性和恐懼也是起因於業,都是過去所行、所言或所思的結果。

如果我們能檢視自己的行為,而能清清楚楚,會發現其中存在著反覆的模式。

只要做壞事,就會得到痛苦;

做好事,就會產生快樂。

 

11.8

要想在精神之路上有所成就,必須要克服許多挑戰,和學習許多東西

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克除障礙和困難;

如何澄清懷疑和洞察邪見;

如何啟發自己;

如何瞭解自己的情緒;

如何將教法付諸實際的修行;

如何喚起慈悲心,並在生活中實踐;

以及如何轉化痛苦和煩惱。

在修行之路上,我們都需要來自領悟教法所產生的良好基礎和支持,

但這不能太過強調,因為我們的修行越精進,洞察力和智慧就會越加清晰。

到時,當真理來敲門時,我們就會馬上知道,高興地把門打開,因為我們可能已經猜到是真理在敲門了。

 

11.9

禪定可以把心帶回家,但首先要修習專一。

從前有位老婦人前來參見佛陀,請問禪坐的方法。

佛陀告訴她,在井邊汲水時,手的每個動作都要明明瞭了,如果做到了,很快就能找到禪定的覺醒和廣闊的寧靜。

 

11.10

要激發慈悲的力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我發現最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最簡單的方法。

若我們能好好把握,日常生活就有許多開放我們心胸的機會。

一個老婦人與你擦肩而過,臉上帶著悲傷和寂寞的神色,手上是滿滿沉重得幾乎提不動的兩袋東西;

打開電視,一個貝魯特的母親跪在她被殺死的兒子的身旁;

一個莫斯科的老祖母指著一小碗湯說,這是她今天唯一的食物……

這些景象都能打開你的心眼,去看看世界上無窮的苦難。

讓它打開,不要浪費它所引起的愛與悲傷。

當慈悲心湧現的那一剎那,不要掃到一邊,不要聳聳肩,然後很快回到「正常」。

不要害怕你的情緒或覺得不好意思,也不要覺得困惱。

要保持敏感:運用那一閃而過的慈悲,集中注意力,進入內心深處,觀想它、發展它、強化它、深化它

經過此修習,你會發現自己對痛苦是多麼盲目。

眾生,無論身在何處,都在受苦;把你的慈悲心自然而無量地投注在他們身上。

 

11.11

人們常問我:「一次禪坐時間應多長?早晚禪坐二十分鐘比較好,還是分成幾小節在白天做?」

是的,禪坐二十分鐘效果不錯,但並不是說以二十分鐘為限。我不曾在經典中看過這種記載,我想這是西方發展出來的概念,我稱它為「西方禪坐標準時間」。

重點不是在禪坐時間的長短,而在它是否把你帶入明明瞭了和活在當下的境界

在此境界中,讓你能夠開放,與你的心相聯結。

清醒禪坐五分鐘,比二十分鐘的昏沉還要好!

 

11.12

就如佛陀初轉法輪時所說的,我們在輪迴中所遭受的一切痛苦都源自於無明

除非我們從中解脫,否則痛苦是無窮無盡的。

即使我們走上修行之路,還是會被它所迷惑。

不過,只要你牢記,把教法謹記在心,慢慢地你就能看清楚無明無數困惑的真面目,而不會讓它破壞了你的願力和希望。

 

11.13

每一種精神傳統都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深藏著你想像不到的潛能。

如果你錯過今生轉化的機會,得要等上好久才能再度擁有

想像有一隻盲龜,漫遊在如宇宙一樣大的深海中,每一百年才會浮出水面一次。

浪濤中漂蕩著一個木環。佛教徒說,出生為人,比那只龜浮出水面,而且剛好把頭穿過木環還要困難。

即使出生為人,能有接觸佛法福分的人也是很稀有的;

而能謹記教法,且付諸修行的人,更是寥若晨星。

 

11.14

因為我們的文化太過重視智能,而讓我們誤以為開悟需要極高的智力。

事實上,聰明有時候反而是種障礙。

西藏有句話說:「你太聰明,反而會漏失重點。」

敦珠仁波切說:「邏輯化的心似乎很有趣,但它卻是迷惑的種子。」

人們可能會沉溺在理論中,而錯失了真正重要的東西

我們西藏人說:理論就像外套的補丁,早晚會脫落的。」

 

11.15

雖然我們相信只要放下就會一無所有,但生命卻一再顯現出相反的事實:放下是覺悟的真正方法

就像海浪沖刷巖岸,並不會破壞岩石,反而雕刻出美麗的外形;

同樣的,改變能塑造我們的人格,磨平我們的稜角。

經過改變的考驗,可以培養出溫和及無可撼動的沉穩;

自信也增強了,從內自然發射出的善心和慈悲心,也益加強大;同時把喜悅帶給別人。

每個人心中都存有善心,它能超越死亡。

生命就是在教導我們找到那顆善心,也是一個瞭解它的修煉過程。

 

11.16

不要把懷疑看得過分嚴重或膨脹它,也不要落入迷惑或去分別對錯

而要慢慢改變對懷疑的觀點:把我們的文化制約和感情掣肘轉變為自有、幽默和慈悲。

意思是要給懷疑時間,也要給自己時間,去尋找解答,不只是學理或「哲學」上的答案,也是生活的、真正的和可行的答案。

懷疑不會馬上自己消除,我們要用耐心,營造一個空間,詳細客觀地檢視、分解、消除和治療它。

我們文化所缺乏的,就是這種心靈的正確、專注和廣闊,這些唯有透過禪修才能達到,而禪修所生的洞察力才能使我們慢慢成長、成熟。

 

11.17

人一誕生,煩惱也隨之誕生。

有些人活得越久越愚蠢,因他想要逃避免不了的一死,而變得越來越焦慮。

多麼苦啊!為了這永不能實現的願望。

長生不老的渴望,使他無法活在當下。

 

——莊子

 

11.18

那些曾有瀕死經驗的人說,在瀕死經歷之後,他們產生了令人驚訝的結果和改變。

有一個女人說:

慢慢地,我感覺心中生起一股濃烈的愛,能夠把愛傳輸給別人,也能夠在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上找到喜悅和樂趣。

對於病人和臨終者,心中產生了無比的慈悲心。

真希望讓他們明瞭:死亡不過是生命的延伸而已。

 

11.19

當我們長久祈求,渴望真理,經過多世,業被完全淨化後,奇跡就會發生。

若我們能瞭解並利用這種奇跡,無明就會永遠結束;

如影隨形的「內在老師」,會以「外在老師」的面目示現,幾乎像奇跡一般,我們就跟它相會了。

這相會是生生世世最重要的事。

 

11.20

身體躺平在最後一張床上,

口中低喃著最後的幾句話,

看著心中最後的回憶消逝,

這戲何時在你的身上演出?

 

——達賴喇嘛

 

11.21

業的意思是,不管我們的身、口、意做什麼,都會產生相應的結果。

即使是最微細的動作,也蘊含著結果。

上師們說,即使最少量的毒藥也會致命;一顆小種子也會長成大樹。

而佛陀說:「不要因為惡行小,就小看它;火花雖小,也能燒毀像山一樣大的乾草堆。不要忽略小善,以為它們沒有什麼利益;即使是小水滴也能充滿整個大容器。」

業不像物質會腐朽,或永遠不活動。

它不會被「時間、火和水」摧毀,它的力量永不消失,直到它成熟。

 

11.22

噢!愛。

噢!純潔深刻的愛,

願此時此地湧現,

成為一切;

世界溶化在你無瑕無盡的光芒中,

脆弱的葉子與你一同燃燒,

其光明亮於寒星:

讓我做你的僕人,你的呼吸,你的精髓。

 

——路米(Rumi)

 

11.23

佛陀教示我們:要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懷疑,「就像解析黃金一樣,要燒、切和磨才能測出它的純度。」

若我們徹底遵從這種懷疑,真理就會現前。

但是我們既沒有洞察力和勇氣,也沒有修煉。

我們已經被訓練成沉溺在盲目無用的反對中,一再剝奪了我們認識真理的尊貴、寬廣和開放。

為了取代當前虛無主義式的懷疑,我要請求你們,要有我所謂的「神聖的懷疑」,這是邁向覺悟所必須的。

這個古老神秘教法所傳給我們的偉大真理,是當今危機重重的世界所不容忽視的。

與其懷疑「它們」,不如先懷疑我們自己的無知、自以為瞭解一切、貪慾和逃避。

我們對於所謂的心靈熱切追求,其實,實相的信差——上師們,早已用他那令人敬畏,無所不包的智慧告訴我們,實相並非如此。

 

11.24

我們甚至會半相信地說,慈悲真奇妙,但實際上卻一點也不慈悲,只會造成自己和別人的挫敗和悲傷,而非我們一直想要的快樂。

這不是很荒謬嗎?我們一直苛求快樂,然而我們的行為和情感卻讓我們隔絕了快樂。

究竟什麼才會使我們快樂?

我們都知道,精明的自我追求、機智的自私、自我利己的保護,有時候會讓我們失去理智。

當你真正看清楚我執和我愛時,你會明白它們是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的根源。

 

11.25

有些人認為禪坐時不應有一點念頭和情緒產生,一旦念頭和情緒生起,他們就會惱怒而認為自己失敗了。

事實並非如此。有句西藏諺語說:「要肉不要骨頭,要茶不要茶葉,這是很離譜的要求。」

只要你還有心,就一定會有念頭和情緒。

 

11.26

我們把自我關在黑暗狹小的牢籠中,卻認為這是整個宇宙,

很少人能夠想像心的另一個面向。

敦珠仁波切曾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隻老青蛙一輩子都住在濕濕的井中。有一天,一隻海邊來的青蛙來看它:

「你從哪裡來?」井底之蛙問。

「從大海來。」它回答。

「你的海有多大?」

「非常大。」

「你是說像我的井四分之一大?」

「大一點。」

「大一點?你是說像我的井一半大?」

「不,再大點。」

「是不是……像井一樣大?」

「大得無法形容。」

「這不可能!我要親自去看看!」

於是,它們就一起出發去看。當井底之蛙看到海時,驚訝得頭爆成碎片。

 

11.27

不管我們投生於何處,佛性始終存在,切永遠圓滿具足。

即使諸佛的無量智慧,也無法增添它的圓滿。

眾生的無窮煩惱也不能破壞它。

將我們的自性比喻為天空,凡夫心的困惑比喻為雲。

當天空被雲完全遮住了,我們從地上往上看,很難想像天空除了雲之外,還有什麼。

但只要我們坐上飛機,就會發現雲上有無垠蔚藍的天空。

我們原以為它就是一切的雲,看起來如此渺小,遠在我們之下。

 

11.28

「行」就是要真正地觀照你的善惡念頭,

不管什麼念頭升起,都要看清楚它的真面目;

既不追蹤逝去的念頭,也不期盼未來的念頭。

不執著喜悅的經驗,也不會被憂傷的情境打敗。

若你能這樣做,就能達到深刻寧靜的境界。

到那時,善和惡,喜悅和悲傷,就不分軒輊了。

 

——敦珠仁波切

 

11.29

你可以把自性想像成一面鏡子,擁有五種不同的力量或「智慧」。

它的開放和廣闊就是「虛空藏智」,慈悲的溫床。

能夠準確照見一切微細生起的是「大圓鏡智」;

立於不偏不倚境地的是「平等性智」;

明辨一切外在現象的是「妙觀察智」;

擁有能夠使萬物成就、圓滿和自然示現的潛能的是「成所作智」。

 

11.30

要進入禪定,就要創造一個寧靜、祥和的情境。在我們尚未主宰自心之前,首先要先清靜心的環境。

此刻,我們的心就像蠟燭的火焰一樣,被思想和情緒的暴風吹襲得搖晃閃爍,不斷改變。只有把風停息,火焰才有可能平靜。

相同的,只有把思想和情緒的紛擾平息,才可能瞥見和安住於自性

另一方面,當我們找到禪坐的穩定後,任何噪音和混亂都不會困擾我們。

 

 

以上文章轉載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11.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涅槃寺.jpg

印度 拘尸那羅 涅槃寺

 

 

兩千多年前的佛陀涅槃相.jpg

涅槃寺 西元5世紀雕刻的釋迦牟尼涅槃像

 

 

涅槃寺頂禮佛足.jpg

 

涅槃寺 頂禮佛足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十

 

DZOGCHEN

一切諸佛教法的心要

 

10.1

在對抗你最強大敵人(我執和我愛)的戰爭中,再沒有比慈悲更好的盟友了。

就是慈悲,把我們奉獻給別人,不追求自己的享樂卻去承擔他人的痛苦;

就是慈悲與無我智慧的聯手,徹底摧毀讓我們生生世世流浪輪迴苦海的虛幻執著。

所以,我們的傳統把慈悲視為覺悟的來源和要素,及覺悟行為的核心。

 

10.2

古代禪坐的教法傳述:剛開始禪坐時,念頭毫無間斷地,一個接一個生起,像高山的瀑布。

慢慢地,當你的禪定境界提升了,念頭就像深峻峽谷的水流,然後象蜿蜒流向大海的大河,

最後心念像寧靜沉穩的大海,只有偶爾興起的漣漪和波浪。

 

10.3

有時候,我們要清醒地問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該怎麼辦?」

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會醒來,或在何處。

如果你呼出一口氣,再也無法吸進來時,你就死了。就是這麼簡單。

就如西藏諺語所說:「明天或來生,哪一個先到,我們從不知道。」

 

10.4

據說,佛陀證悟時,他想要讓大家瞭解,眾生皆有佛性,並完全分享他的證悟。

但他也帶著無限的慈悲和遺憾,清楚地知道:要我們瞭解他所證悟的境界,是何其困難。

因為,雖然我們與佛陀一樣具有自性,但我們卻未認出它,因為它已被我們的凡夫心層層包裹纏繞住了。

想像有一隻空花瓶,其內外在的空間完全一樣,只有脆弱的瓶壁阻隔其中。

我們的佛心被拘禁在凡夫心的瓶壁中,當我們開悟時,就像花瓶裂成碎片,內外在的空間融合為一。

那時,我們突然瞭解到:它們從未分割,也從未相異;它們始終相同。

 

10.5

所有的精神導師都告訴我們同樣的事: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要與我們根本的、覺悟的自性相結合

就如《奧義書》所說的:有智慧之路,也有無明之路。

它們遙遙相隔,且盡頭各異……愚人陷入無明當中,還以為自己有智慧和博學,事實上卻像盲人被盲人從此端牽到彼端,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

那個超越生命的世界,是不會對幼稚的、不專注的、迷戀錢財的人閃耀的。

 

10.6

有個對受苦者發起慈悲心的技巧是,把他想成是你最親愛的朋友或親人

想像你的兄弟、女兒、父母或摯友,正遭受同樣的痛苦。

你的心自然會敞開,慈悲會喚醒你:除了解除他們的痛苦,你還能做什麼?

現在,把你的慈悲心,轉移到那個需要你幫助的人身上。

你會發現自己更能自然地生起助人之心,且付諸實行。

 

10.7

禪修真正的喜悅,不在其形式,而在其當下持續鮮活的體驗及它的喜悅、清明、安詳,最重要的是執著的放下。

你越能放下執著,表示你變得越自由

你越能體驗這種自由,我執就會越清晰,希望和害怕也會消融,而能了悟無量的「無我智慧」。

當你活在這個智慧之家時,「我」和「你」,「這個」和「那個」,「內在」和「外在」的藩籬將會崩潰,最終將回到你真正的家:不二的境界。

 

10.8

我記得一九七六年時,有位美國中年婦女前來紐約參見敦珠仁波切。

她走進房間,坐在敦珠仁波切前面,一開口就說:「醫生說我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您能幫助我嗎?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意料地,敦珠仁波切溫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來,然後輕輕地說:

「你看,我們都正在死,死只是早晚的問題,只是有的人比較早死而已。」

他用這幾句話,幫助她瞭解每個人都免不了一死,她並不是唯一的一個,因而舒緩了她的焦慮。

接著,敦珠仁波切對她做了臨終和接受死亡的開示,並告訴她死亡中蘊含著解脫的希望。

然後,他教導她一種治療修行的法門,她就虔誠地奉行。

最後,她不僅接受了死亡,也因為精進努力地修行而重獲了健康。

 

10.9

西藏偉大的傳統稱自性為「平凡的智慧」

我很贊同這種說法:我們的真性和眾生的自性並沒有什麼特別。

諷刺的是,我們所謂平凡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不平凡,對輪迴迷惑景象產生了瘋狂的、執著的幻覺。

就是這種「非凡」的景象,讓我看不見「平凡的」、自然的、天生的自性。

觀想諸佛此刻正看著我們:當他看到我們致命的混亂時,他該有多麼驚訝傷心啊!

 

10.10

曾經有一位大圓滿行者,他不喜歡誇耀自己,卻有一大堆弟子跟著他修行。

有一個喜歡賣弄學問的僧人非常嫉妒他,他知道這位行者書讀得不多,就想:「他只是個平凡人,怎敢去教導別人?他怎敢假裝成老師?我要去考考他,好教他當面出醜,讓他在弟子面前丟臉,這樣他們就會背棄他而跟隨我了。」

有一天,他前往拜訪這位行者,且輕蔑地說:「你們這些修大圓滿的人,難道只會修禪?」

行者的回答讓他吃了一驚:「要修什麼禪?」

「原來你根本就不修禪!」僧人得意揚揚地大嚷著。

「不過,我什麼時候心亂過了?」行者回答。

 

10.11

我們的心充滿著執著散亂,根本就無法保有片刻的寧靜,這不是很奇怪嗎?

它是如此的不安、迷亂,以致於有時候我會想,我們生活在這個現代世界,就好像置身於死後中陰的痛苦折磨,意識備受不安的煎熬。

我們碎成許多片段,我們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不知道該認同或相信自己哪一面。

這麼多矛盾的聲音、指揮和感覺,爭相控制我們的內在生命,讓我們不知所從,散亂不已。

禪坐,就是要把心帶回家

 

10.12

佛陀說:「現在的你,是你過去所造;未來的你,是你現在所造。」

蓮花生大士更深入地說明:「欲知過去世,看看今世之所受;欲知未來世,看看今世之所做。」

 

10.13

當教法與你的內心深處相契合時,你才真正擁有了「見」。

不管你的處境多麼艱難,你會發現你的內心寧靜、沉穩,充滿智慧和善巧,讓你免於淪為邪見的犧牲品。

在此「見」中,你會發覺有一個「智慧嚮導」,時時在旁邊給你忠告,支持你,喚起真理。

但你還是會產生困惑,這是很正常的,不過其中最大的不同是:

不再以盲目的、執著的方式來面對它,而以幽默的、前瞻和慈悲的眼光來看待它。

 

10.14

對無常的恐懼喚醒我們,一切皆不真實和非永恆

我們會明白,無常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因為它迫使我們去問:

「如果萬物都會死亡和改變,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真實?一切表象之後隱藏了些什麼?有什麼是我們死後可以依靠的?」

要時時記住這些問題,並仔細思唯,你會發現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有很大的改變。

我們將能揭開隱藏在改變和死亡之後的「某種東西」的真面目。

在此時,我們將會反覆瞥見無常真理所蘊含的浩瀚義理,因此產生了深刻的安詳、喜悅和信心,讓我們充滿驚奇,也讓我們逐漸相信,的確有「某種東西」是不可摧毀、不會改變,也不會死亡的。

 

10.15

現在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都是過去業的反射。

如果我們真正明瞭這點,不管遭受什麼痛苦和困難,都不會把它當成挫折、災禍或懲罰;也不會責備自己或自怨自艾。

我們把痛苦看成是過去所造業的成果。

西藏人說痛苦是「一支掃除惡業的掃帚」。

我們甚至要感謝業報就要結束。

我們知道「好運」是善業的果報,但若我們不好好運用,它可能會瞬即消逝;

而「惡運」是惡業的果報,但也給了我們淨化的大好機會。

 

10.16

有一天,當我們主宰了風、浪、潮汐和危機之後,……將能掌握愛的能量。

到那時,即是世界歷史上,人類第二次發現火。

 

——德哈·得查汀(Thilhard De Chardin

 

10.17

相信輪迴讓我們知道宇宙間存有終極的正義和善

這種善就是我們一直想發掘和釋出的。

當我們為善時,就是往它前進;

當我們做惡時,就是在隱藏和抑制它。

當我們無法將它表現在生活或行動中時,就會感到痛苦和挫折。

 

10.18

上師們教示我們,要瞭解無我智慧和自由,就是要通過聞、思、修的修行階段

剛開始,我們要反覆地聽聞正法。當我們聽聞正法時,就是在提醒我們生而具有的智慧本性。

慢慢地,在我們聽聞正法時,其中某些段落或智慧打動我們,回憶起自性的點點滴滴,一種熟悉的、奇妙的深沉感覺將會被慢慢喚醒。

 

10.19

記住:禪修法門只是一種方法,並非禪定。

通過嫻熟禪修,而達到一種純淨的圓滿示現,這才是真正的禪定

西藏有一句發人省思的話:「禪定什麼都不是;只是熟習而已。」

這句話的意思是,禪定只是去熟習禪定的修法而已。

就像這句話說的:「禪定不是苦鬥,只是自然地融入其中。」

當你持續修行禪定時,禪定就會生起。

禪定不是你可以「做」出來的事;它是自然發生的,只要你熟習修行。

 

10.20

如果你肯對一種超強智慧的法門痛下苦功,就可能開悟。

但是,我們的心卻塞滿了困惑和懷疑。

有時候我會想,懷疑甚至比貪慾和執著更容易阻礙人類的進步。

我們的社會崇尚聰明和智慧,讚揚我們智能中最膚淺、粗糙,和最沒有價值的層面。

我們已經成了假「聰明」和神經質,而把懷疑當真理。

懷疑只不過是自我強烈企圖抗拒智慧,卻被神化為真理的目標和結果。

這種惡劣的懷疑方式,是輪迴的卑鄙王國,由一群「專家」服務,他們並沒有教導我們開放的靈魂和寬厚的懷疑,而這正是佛陀認為檢視教法價值所必須的;

反之,他們教給我們一種破壞性的懷疑,讓我們覺得一切都不可相信,沒有一點希望,什麼都不可靠。

 

10.21

這麼多的障礙和錯覺,阻絕了我們瞭解「我們正在死亡」的事實。

當我們終於認清自己正邁向死亡,其他人也不例外時,就產生一種燃燒的、心碎的脆弱感,感覺到每分每秒、每個眾生都是珍貴無比的,而對眾生生起了無限深刻而有力的慈悲心。

我聽說湯瑪斯·莫爾(Sir Thomas More)爵士,在他斬首前寫到:「我們皆同處一輛車上,將被處死;我怎能怨恨別人,或希望別人受傷呢?」

把心完全打開,去感受無常強大的威力,就能生起無所不包和不懼的慈悲心,點燃真正想幫助別人者的生命。

 

10.22

什麼是偉大的修行者?

就是時時活在真我的當下,並不斷挖掘和運用深刻啟示的人

就如當代英國作家路易斯·湯姆森(Lewis Thompson)所寫的:

基督,無上的詩人,熱切地活在真理當中,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清淨的行為和圓滿的象徵,展現超越的真理。

展現超越的真理,就是我們存在這裡的原因。

 

10.23

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一點阻礙時,真正的修行者不會喪失信心而起懷疑;

反之,他會洞察障礙的真面目——只是障礙而已。

當你認清「障礙只是障礙而已」時,障礙就自然消除了

同樣地,如果你無法認清障礙的真面目,而嚴肅地看待它,那麼它就會更加強化堅固,最後變成真正的障礙。

 

10.24

天道的生活看起來似乎比人道好,但上師告訴我們,人身卻更是無比珍貴。

什麼道理呢?因為我們人擁有覺知和智慧,而這是開悟的資糧;

而且,人所遭遇的痛苦,更能激勵人們追求心靈的轉化。

每一種痛苦、悲傷、失落和無盡的挫折,都有它真正的目的,

就是要喚醒我們,迫使我們衝出輪迴的苦海,釋放出我們被拘禁的光芒。

 

10.25

我常覺得很好奇:我認識的某些上師,會問前來參訪他的人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相信輪迴嗎」

其實他不是問他們是否相信這個哲學命題,而是問他們是否真心相信它。

因為他知道,如果一個人真正相信輪迴,他的生命將會改觀,也將會更清楚自己該負的責任和應守的道德倫常

上師們覺察到,如果人們不相信輪迴,必定會創造出短利的社會,完全不考慮自己的行為後果。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社會冷酷無情,毫無慈悲心存在,難道這種心態就是造就的主因嗎?

 

10.26

觀想佛陀、蓮花生大士、你的上師鮮活地示現在你面前,把你的心向真理的化身開放,如此可以陣陣加持和轉化你的心。

當你啟請佛陀時,你的佛性就被啟發喚醒,如陽光下的花朵一般盛開自然。

 

10.27

頂果欽哲仁波切描述一位瑜伽行者走過花園的情形:

他全然清楚花的燦爛美麗,也能欣賞它的色澤、花形和香氣,但他心中卻了無執著和「後念」

 

就如敦珠仁波切所說的:

不管什麼認知生起,你要像一個小孩走進華麗的寺院;

他只能觀看,而執著卻一絲也無法進入認知中。

因此你感覺每件事都是新鮮、自然、生動,未經破壞的。

當你保持它的原狀時,它的外形就不會改變,它的顏色就不會褪去,它的光輝也不會消失。

不管出現什麼,都不會被執著所染,所以你的認知都是本覺的本來智慧,是光明和空性的不可分割性。

 

10.28

萬物都不圓滿,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仍在生死輪迴之中。

就算你選擇了一位上師,並虔誠地跟隨他修行,你還是會碰到困難、挫折、矛盾和缺陷。

不要屈服於障礙和小小的困難,它們只不過是自我幼稚的情緒而已

不要讓它蒙蔽了你,你的抉擇具有重要和永恆的價值。切勿不耐煩而放棄對真理的承諾。

我一再感到傷心失望:我看到許多人熱忱地選擇了一位上師或法門,並發願遵循,但一碰到不可免的小障礙時,就退回到輪迴和舊習中,終而虛度終生。

 

10.29

要實際付諸行動才是真正的慈悲

在西藏,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法相擁有千手千眼。千眼可以看到全天下各角落的困難:千手可以延伸到各各角落提供助援。

 

10.30

禪坐時,要如平常一樣地自然呼吸

把你的注意力輕鬆地放在呼氣上,當你呼氣時,跟隨著呼氣的動作轉移。

每次呼氣,你就在放下和消除執著。想像你的氣融入遍及一切處的真理中。

每次當你呼氣之後,吸氣之前,你會發現有一自然的間隙產生,因為你的執著消失了。

安住在此間隙之中,安住在此開放空間中,然後自然吸氣,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只要把心繼續安住在此開放的間隙之中。

 

10.31

中陰教法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要或不要為死亡準備,會有何種不同的後果產生。

其實,這個抉擇很清楚。如果我們現在不為死亡準備,就會為此生、死時和死後付出昂貴的代價。

拒絕死亡的結果,將會摧毀此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

我們會無法善盡此生,且拘禁於終將一死的自我之中。

這種無明掠奪了我們開悟的機會,把我們永遠綁縛在妄想之中,不由自主地永世輪迴,就是佛教所謂的「輪迴苦海」。

 

 

以上文章轉載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10.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涅槃前--阿難取水處.jpg

印度 拘尸那羅 佛陀涅槃前 阿難取水處

 

 

拘尸那羅 - 荼毘塔.jpg

 

印度 拘尸那羅 荼毘塔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九月

 

EM MA YENG CHIK

勿煩惱

 

9.1

剛開始禪坐的人常說,他們的妄念紛飛,比以前更亂。

我一再向他們保證,這是好的徵兆。

這絕不是你的心念比以前亂,反而是變得安靜,而能察覺到以前的心念多麼雜亂。

千萬不要絕望或放棄。不管什麼念頭生起,只要保持當下的覺醒,即使在紛亂中,也要回歸呼吸。

 

9.2

在無雲的夜空,

「群星之王」月亮就要升起……

蓮花生大士,我慈悲之主的容顏,

放射出溫柔的迎請,引導我靠近。

我對死亡的喜悅,

遠大於商人在海上大賺其財的喜悅;

或是國王和眾神大大吹噓凱旋的喜悅;

或是聖哲進入禪定的喜悅。

因此,就如時辰一到,就啟程上路的旅人,

我不再留戀這世間,

而將安住在涅槃的極大喜悅之中。

 

——龍欽巴的最後遺言

 

9.3

要證得解脫和獲得覺悟的智慧,只有一個方法:遵循真正的精神上師。他是幫助你渡過生死輪迴苦海的嚮導。

太陽和月亮的光芒,即刻就照射在清澈澄淨的水面。

同樣的,諸佛的加持總是加被在有強烈信心的人身上

陽光照射一切處,卻只有放大鏡聚焦之處才能引火燃草。

當諸佛的慈悲通過你信心和恭敬心的放大鏡時,加持的火焰就在你心中燃起。

 

——頂果欽哲仁波切

 

9.4

敦珠仁波切常提到一個印度大盜的故事。

這個大盜在無數次的得逞之後,知道自己犯下了可怕的大錯,而亟欲為所做惡行贖罪,於是,他就去參訪一位有名的上師。

他問道:「我是個罪人,我好痛苦。要怎樣才能解脫?我要怎麼辦?」

上師上下打量他以後問他有什麼專長。

「什麼專長也沒有。」強盜回答。

「什麼也沒有?」上師大吼:「你一定有!」

強盜默默不語,最後終於承認:「其實,我有一個專長,就是偷東西。」

上師咯咯笑了起來:「很好!這就是你現在需要的技巧!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把你的理解搶光;把天上所有的星星都偷來,融入空性的腹中,融入心性無所不在的空性中。」

二十一天後,那名強盜證悟了自性,成為印度最偉大的聖人。

 

9.5

當有人正在受苦,而你卻不知如何幫助他時,你要勇敢地把自己放在他的位置去想。

想像你正遭受同樣的痛苦,而你要怎麼度過。

問你自己:「我會有什麼感覺?我希望朋友怎麼對待我?我最希望他們給我什麼?」

當你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角色與別人交換時,你就把你所愛的對象——你自己,直接轉換成別人。

所以,這種方法是解決我愛和我執,及啟發慈悲心最好的法門。

 

9.6

不管你使用哪一種禪修方法,當你發現自己自然達到一種醒覺、開闊和安詳的境界時,就放下它,或讓它自己消融。

然後,寧靜而專注地停駐在此境界,不用再特別費心用什麼方法。

這個方法已經達成了任務。

不過,如果你的心又散亂了,就要再度使用禪修讓你平靜下來。

 

9.7

我們常在想:「我死時會是怎樣?」

答案就是:我們現在的心態是怎樣,我們是怎樣的人,如果不加以改變,死時就是那個樣子。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好好把握今生,在還有能力時,淨化我們心靈的原因了。

 

9.8

開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每個人,不管是誰,只要處於適當的環境,和經過正確的修煉,就可以了悟自性,瞭解我們內在之中就有不死和永恆的純淨。

這是世界所有神秘傳統對人的承諾,也已有無數的人完全實踐了它。

這個諾言最美妙之處在於:它不是身外之物,不是空想的,也不是精英專有的,它是所有人類都有的。

大師告訴我們,當我們證悟它時,才明白它是出乎意料的平凡。

真理並不是刻意造做,也不是深奧的,事實上它完全是常識。

當你證悟自性時,你的困惑被層層剝掉了。

你並不是真的「成」佛,只是慢慢不再迷惑而已。

成佛並非成為全知全能的精神超人,而是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9.9

運用咒語,以專一的恭敬心虔誠地奉獻你的心和靈魂,把你的心和蓮花生大士或上師連結一起。

慢慢地,就會感覺自己與蓮花生大士越來越接近,你和他的智慧心的鴻溝也越來越小。

逐漸地,通過此修法的加持和力量,你會真正體驗到,你的心已經轉成蓮花生大士和上師的智慧心,認證出他們與你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把指頭伸入水中,它會弄濕;把它放入火中,它會燒傷;所以若把你的心投入諸佛的智慧,就會轉化成他們的智慧心。

慢慢地,你的心會發現自己處在本覺的境界中,因為心的最內在本質即是諸佛的智慧。

這就好像你的凡夫心慢慢死亡和消融,你清淨的覺醒,你的佛性,和你內在導師都一一顯露而出。

這是「加持」的真正涵義——你的心轉化進入絕對的境界。

 

9.10

為什麼我們如此害怕死亡,不敢正視它呢?

在我們內心深處,我們知道自己終將一死。

我們知道,就如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我們如此恐懼,稱之為『屍體』的東西,此刻正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9.11

禪坐的目的就是要喚醒我們如虛空般的自性,告訴我們,我們的真正面目,那個生死根本,永不改變的純淨覺醒。

因為我們的心長久處在忙碌、散亂之中,所以我們已經無法看見內在深處的自性了,在禪坐的平穩和沉靜之中,我們卻瞥見了它,回到了深刻的內在本質之中。

 

9.12

人們常常在突然感覺失去親人時,才會明白自己有多麼愛他

然後,他們就更加執著了。但他越執著,對方就越逃避,雙方的關係就會更脆弱。

我們常想要得到快樂,但我們所追逐的方法卻那麼笨拙和生澀,以致於反而帶來了更多的煩惱。

常常我們以為必須抓住什麼,才能得快樂的保證。

我們問自己:「如果不擁有,怎麼可能享受?」

「執著總是被我們誤認為「愛」!

即使關係良好,因為不安全感、佔有慾和驕傲,愛也可能被執著破壞了。

一旦愛遠離了,你只剩下愛的「紀念品」和執著的疤痕。

 

9.13

在西藏,我們說:「惡行有一項好處:它可以被淨化。」

所以,希望永遠存在。

即使是殺人犯和最殘忍的罪犯,都可以改變和克服促使其犯罪的情境。

如果我們能運用技巧和智慧,利用我們所處的現況,就可以幫助我們解脫痛苦的束縛。

 

9.14

當你探尋過各種偉大的神秘傳統後,就要選擇一位上師跟隨他。

踏上精神之旅是一回事,能夠運用耐心、智慧和勇氣追隨到底,又是另外一回事。

你也許擁有找到老師的業,但你要接著創造出遵循老師的業。這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藝術。

因此,不管你的教法和上師多麼高超,最重要的還是你要有自覺自我的智慧和技巧,學習如何去敬愛和追隨上師及教法。

 

9.15

全世界最需要的就是菩薩這種積極的和平公僕,如同龍欽巴尊者所說的:他們「穿戴堅毅的盔甲」致力於宣揚菩提心,並將智慧散播到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需要菩薩律師、菩薩藝術家、菩薩政治家、菩薩醫生和經濟學家、菩薩老師和科學家、菩薩科技專家和工程師,我們需要處處示現的菩薩,在我們社會的每個角落,充當慈悲和智慧的通路;轉化他們和別人的心靈和行為;孜孜不倦地傳佈諸佛和覺悟大師的智慧,以保護我們的世界,並創造出更具慈悲心的未來。

 

9.16

如果你的心可以自然安靜下來,安歇在它純淨的覺醒之中,你就不需要任何禪定方法了

然而,絕大部分的人還是難以直接達到那個境界,我們全然不知道要如何把心喚醒,因為我們的心如此狂野和散亂,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方便的法門來喚起它。

我所謂的「方便」是要讓你了悟自己的自性,及瞬息萬變的情緒,並經由修行產生洞察力,讓你時時刻刻都能夠面對自己。

這樣,你就在各種情境和危機中,找到應變之道,同時轉化你的心境。

 

9.17

彌蘭陀王(King Milinda)有一次問佛教聖者那先比丘(Nagasena):

「人轉世了以後,他跟剛去世的那個人一樣?還是不一樣?」

那先比丘回答:「既非相同,也非相異……你告訴我,若有一個人他想點燈,這盞燈能帶來整夜的光明嗎?」

「可以。」

「第一晚的火焰與第二晚、最後一晚的火焰,是否相同?」

「不相同。」

「那是說,每天點燃的是不同一盞燈?」

「不,是同一盞燈照亮整個晚上。」

「輪迴就跟它很類似:一種現象生起,另一個現象同時滅止;所以,新起意識的行為,既不與前一個相同,也不相異。」

 

9.18

你要時時記住一點,這是很最重要的:無我並不是首先有一個自我,再用佛法清除;

相反的,一開始根本就沒有自我。了悟這個道理,才能稱為「無我」。

 

9.19

佛也是人,與你我無異。他從不說他是神,他只知道他有佛性——覺悟的種子,而每個人都同樣具有,且是與生俱來的。

我常說:「我們的佛性就像諸佛的佛性一樣。」

 

9.20

十一世紀西藏最偉大的施受法上師哲卡瓦格西(Geshe Chekhawa,對於許多禪修法的知識和實踐都非常有成就。

有一天他在他老師的房間內,突然看到一本打開的書,其中有兩行字:

把一切利益和好處給予別人,承擔一切失敗和挫折。

這兩行字所含藏的廣大不可思議的慈悲,震驚了他。

於是他決定去尋找這位上師。

有一天,在旅途中有個麻瘋病人告訴他,這位上師已經圓寂了。

但哲卡瓦格西仍不屈不撓地繼續尋找,最後他終於找到上師的大弟子。

就問他:「你知道這兩行字所含的教法有多麼重要嗎?」

上師的弟子回答:「不管你喜不喜歡它,你若想要成佛,就一定要修習它。」

 

9.21

施受法神聖的秘密,是每個神秘傳統的上師和聖哲都知道的秘密。

他們的生命之所以充滿喜悅,是因為他們以出離心、真正智慧和慈悲的熱情,把施受法融入生活當中

現代有位奉獻一生給那些病人和臨終者,放射出施與受的喜悅的人,她就是德蕾莎修女。

我認為她下面的這段話,最能表現施與受的真義:

我們都希望進入神的天堂,但在此刻,我們就可以與他同在天堂。

現在與他快樂同在的意義是:

如他一般地慈愛,

如他一般地助人,

如他一般地給予,

如他一般地服務,

如他一般地拯救,

二十四小時都與他同在,

在他苦難的化身中接觸他。

 

9.22

萬物都可以成為禪定的對象

一個微笑;

地下道的一張臉;

水泥路上裂縫中的小花;

商店櫥窗中華麗的布料;

陽光照在窗台花盆的景象。

敏銳地覺察美麗和優雅的蹤跡。

時時保持清楚地覺察「沉默的消息」,為它獻上你的喜悅。

慢慢地,你就能掌控自己的喜樂,做自己喜悅的化學家,用種種治療方法,去提升、激勵、照亮和啟發你的呼吸和動作。

 

9.23

眾生已經生死輪迴過無數次了。一次又一次,他們經歷了無以名狀的明光(Clear Light),但是,就因為他們被黑暗無明障蔽了,所以永無休止地在無邊的生死苦海中流浪。

 

蓮花生大士

 

9.24

佛教提出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和地獄道

每一道分別由六種執著所造成:驕傲、嫉妒、慾望、愚疑、食慾和嗔恨。

看看我們週遭的世界,再看看我們的內心,就知道六道是真實不虛的。

他們存在的方式,是我們下意識地將煩惱投射出去,六道因此具體成形,而界定了各道的形式、樣貌、氣氛和內容。

六道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裡。在我們的身心系統之中,存在各種煩惱的種子和習性,只看環境的影響和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就隨時準備好發芽成長。

 

9.25

當我們能夠透徹業的法則,累世以來如何產生堅實的力量和綿密的迴響,

同時看到我們生生世世的我執和我愛,把我們反覆糾纏成無明的天羅地網,而且越纏越緊時;

當我們真正瞭解我執欲取的危險和注定毀滅的本質時;

當我們真正探尋無明最微細隱密的行蹤時;

當我們真正瞭解我們的凡心被它束縛得狹窄黑暗,而讓我們無法無私地愛,阻斷了真愛和慈悲和泉源時;

我們就可以極度的清明,了悟寂天菩薩的話:

若世上所有的傷害、恐懼和痛苦,都來自我執,

為什麼我需要如此邪惡的念頭呢?

然後,我們會產生決心,摧毀我們最大的敵人——邪念。

當邪念死亡,所有痛苦的本源都會根除,而我們自性廣大有力的慈悲就會閃耀光芒。

 

9.26

證悟自性可以使你的世界觀整個改變,自然而然地生出慈悲心利益眾生。

而且,不管你有何種方法,也不管你所處的情境為何,你都能找到最適切的方式利益眾生。

 

9.27

上師們強調:要在禪定中穩定「見」,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選擇有利的環境,進行閉關;在紛亂忙碌的紅塵中,不管你怎樣精選,都無法進入禪定。

其次,雖然在大圓滿修法中,禪坐和生活並無不同,但在你還沒有經由適當禪修期證得不動的境界時,決無法將禪定的智慧與日常生活聯結在一起。

最後,即使在禪坐時,也可能籍由「見」的自信,讓本覺之流持續流動,但如果你無法使它隨時隨地保持暢通,讓禪定與生活相融,當挫折來臨時,它還是無法成為你的解藥,然後你又會被妄念和煩惱牽入困惑中了。

 

9.28

根據大圓滿法,在自性無邊無際的廣大之中,一切顯現和一切現象,不管輪迴或涅槃,全都是永遠圓滿具足的。

然而,雖然萬物本質為空,及「本具清淨」,它還是深具崇高的本質,蘊含無限可能,創造出無邊廣大有力、永遠充盈的圓滿。

 

9.29

當你身強體壯時,

從未想到疾病將臨,

但它會像閃電般,

出奇不意地襲擊你。

當你在紅塵中翻滾,

從未想到死之將至;

它快得如同雷電,

把你轟得暈頭轉向。

 

——密勒日巴尊者

 

9.30

我們所採取的禪定姿勢,含有希望的火花,及帶點玩笑的幽默。

在其中,我們隱約知道眾生皆有佛性。

所以當你採取這種姿勢時,你就是以輕鬆的方式模彷彿,讓你了悟及鼓勵你內在佛性的顯現。

同時,你仍然認為自己處在相對的世界中,但因你佛性所啟發的愉悅的信任感,你較容易接受自己的缺點,較能仁慈而幽默地面對它。

你禪坐時,讓你自己去感受「你就是佛」的那種自尊、莊嚴和謙遜

你只要讓自己受到這種愉悅的信任啟發,這就足夠了:禪定會自然從這種瞭解和自信中產生。

 

 

以上文章轉載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9.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芒果園-阿難舍利塔.jpg

印度 毗舍離 芒果園 阿難舍利塔

 阿育王石柱,是阿育王為了標誌佛陀最後一次說法而豎立的。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八月

 

8.1

瀕死經驗最重要的啟示是,它徹底轉變了這些人的生命。

有一個人說:

我原是個迷失的人,終日行屍走肉,只想享受,沒有目標。

現在我徹底轉變了,變成有強烈的企圖心,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堅信生命必有報應。

我對追求物質財富的渴望也消失了,反而渴求瞭解精神層面的東西,並且希望這個世界能夠越來越好。

 

8.2

大部分人要等到臨死那一刻才開始珍惜生命,這多麼令人傷悲啊!

我常想起偉大的佛教大師蓮花生大士的話:

那些相信他們擁有充裕時間的人,等到臨終才開始準備死亡。

然後,就滿心懊悔,這樣不是已經太晚了嗎?

 

8.3

當熾烈的陽光照射在上師的雪山頭時,

他的加持之流將會傾寫而下。

 

——西藏聖哲俊庫康巴

 

8.4

今天的世界雖然危機重重,卻也令人鼓舞。

現代的心靈慢慢地接觸到各種不同的實相。

在電視上可以看到達賴喇嘛和德蕾莎修女等偉大的導師;許多東方的大師也到西方傳法;介紹神秘傳統的書籍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注意。

地球所面臨的絕境,喚醒更多的人進行全球的改造運動。

開悟是絕對真實的事,而且世上也還有開悟的大師活著。

當你真正遇到了他,你會打從內心深處受到震撼和感動,你會明瞭過去你以為是觀念性的字詞,如「光明」和「智慧」等,其實是真的。

 

8.5

把別人想像成和你一模一樣的人,可以促進你的人際關係,帶給它嶄新而豐富的意義。

如果每個國家社會也同樣這樣看待其他國家社會,則世界和平及人類快樂融洽的日子就不遠了。

 

8.6

禪坐時,你可能會經驗到一個混濁的、半意識、飄浮的境界,就像有一條頭巾蓋在你頭上;夢紀般的遲鈍。

這只是個混沌未明、無神的沉滯而已。

要如何脫離這種境界?

要保持清醒,背部挺直,呼出肺部污濁的空氣,把你的覺醒力導向清明的虛空,清醒你的心。

如果你繼續停留在這沉滯的境界,你就無法進入禪定。

所以當此阻礙發生時,你必須一一清除,儘量保持警醒,這是很重要的。

 

——敦珠仁波切

 

8.7

如果我們能清楚瞭解所發生的事,且生前已做好萬全的準備,死亡的那一刻就是個絕佳的開悟時機

在死亡真正發生時,思考的自我心,會消逝而進入本體之內。在此真相之中,覺悟就發生了。

如果我們生前就藉由修行,熟悉我們的自性,在死亡那一刻,自性自然顯現時,我們就有了更充分的準備。

就像孩子自然認出母親,奔向媽媽的膝下一樣,安住在這個境界,我們就能開悟。

 

8.8

有情眾生遍滿整個虛空,無邊無際,

願他們毫不費力就能證悟自性,

六道的每一眾生,

都曾是我前世的父母,

祈願他們一同達到本初的圓滿境地。

 

8.9

大部分人最需要的,就是打從內心深處真正祈求的勇氣和謙遜;

祈求開悟的慈悲;

祈求淨化和治療;

祈求瞭解痛苦的意義和轉化的方法;

在相對層面上,祈求生活越來越清明、安詳和睿智,並祈求與上師的永恆智慧心相結合,以覺悟絕對的自性。

 

8.10

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一樣虛幻短暫,

看著眾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步的變換,

生命就如空中的閃電,

就像山澗沖瀉而下,奔騰不已。

 

——佛陀

 

8.11

在我們活著的時候,要當下正視改變;這是為死亡作準備的最好方法。

生命也許充滿痛苦、悲傷和艱難,但這也是幫助我們面對死亡的大好時機。

當我們相信萬物是永恆時,就無法從改變中學習。

 

8.12

我的上師有個學生名叫阿帕·潘特(Apa Pant),是個傑出的外交官和作家,曾任印度駐許多國家的大使,也是禪修和瑜伽的修行者。

他每次遇見我的上師,總會問:「如何禪修?」

他遵循東方傳統:學生要一再詢問上師一個簡單而基本的問題。

有一天,當我的上師蔣揚欽哲正在錫金的首都剛德的皇宮寺前,觀看喇嘛舞的表演時,被劇中丑角的滑稽動作逗得咯咯笑,阿帕·潘特卻一直去吵他,問他如何禪修。

這次上師決定告訴他一個最根本的答案:「瞧,就像這個:當過去的思想消失,未來的思想還沒生起,這中間不是有個間隙嗎?」

「是。」阿帕·潘特回答。

「這就對了,延長它,這就是禪修。」

 

8.13

西藏傳統中最慈悲的智慧,及其對人類心靈智慧最神聖的貢獻,就是對菩薩典範的理解和反覆實踐。

菩薩就是承擔眾生痛苦的人,他修行解脫,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幫助他人。

甚至,在他證悟解脫之後,並不就此溶入絕對的境界,也不逃避輪迴的痛苦,反而一再回到世間,以他的智慧和慈悲奉獻給全世界。

 

8.14

瑪姬拉度(Ma Chik Lap Dron)是西藏偉大的女性上師,她說:「要警覺,警覺;可是也要放鬆,放鬆。這是禪坐時『見』的重要關健。

保持你的警覺心,也要放鬆,要放鬆到連放鬆的念頭都要放掉。」

 

8.15

輪迴過程的相續存在,並不像珍珠項鏈上的珍珠,被一根靈魂的線串在一起;好像一堆骰子互相堆疊在一起。

每個骰子都是分開的,卻要支撐著上面的骰子,所以在功能上是相互聯接的。每個骰子之間並無實體存在,只有因緣條件的和合。

 

——H. W. Schumann,歷史上的佛陀

 

8.16

你越常聽從你的覺察力,就越容易改變你的煩惱,看穿它們,甚至嘲笑它們的荒謬和可笑的虛幻。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越能從駕馭你的黑暗情緒中掙脫出來,這種能力的展現就是最大的奇跡。

西藏的神秘學家特頓·索甲(Terton Sogyal)曾說,若有人能把地板變成天花板,將火變成水,他並不會感到驚訝。

但是如果有人能夠解脫,即使只解脫一種煩惱,那才是真正的奇跡。

 

8.17

親人的死亡會迫使你直接面對生命,強迫你去發掘以前從未發現的人生目的。

你的親人過世後,你突然覺得很寂寞,會感覺好像被賜予了新的生命,好像有人問你:「這輩子你打算怎麼過?為什麼你想繼續活下去?」

對這些失去摯愛親人而陷入悲傷絕望的人,我誠心的忠告是祈示幫助、力量和恩典。

祈禱你要活下去,並發掘你所面對新生命的豐富意涵。要接納憂傷,要勇敢和有耐心。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正視你的生命,學習把你的愛與他人分享。

 

8.18

計劃未來就像在乾河中垂釣;

再怎麼費心還是徒勞無功,

所以,放下企圖和野心。

如果你還要思考什麼,

那麼想想你不知何時來臨的死亡吧!

 

——傑西仁波切(Gyalse Rinpoche

 

8.19

我們應不斷覺察教法和修行的微細運作,甚至當已沒有明顯的、戲劇性的變化,以固持我們的沉靜和毅力時,也要如此。

要善用技巧且溫和地對待自己,永遠不要沮喪放棄,只要信守心靈之路,並瞭解它有他的律則和必經的歷程。

 

8.20

生命中的每個時刻都需要慈悲,但還有什麼時候比臨終時更迫切需要?

讓臨終者知道你在為他祈禱,你正透過修行承擔他的痛苦,淨化他的罪業,還有什麼禮物比這個更美好、更令人感到欣慰的嗎?

即使他並不知道你在為他們修行,實際上你也幫助了他,而他同時也幫助了你。

他們正在積極地幫助你發展慈悲心,而能淨化和治療你自己。

對我而言,每個臨終者都是老師,因為他給予幫助他的人,一個經由修行慈悲而轉化自我的機會。

 

8.21

禪坐時,嘴巴要微開,好像發出深沉的、放鬆的「阿」聲。嘴巴微張,由口呼吸,這樣可使業風(Karmic winds)所生的雜念較不易生起,而障礙了你的心和禪定。

 

8.22

不要犯了這個錯誤,以為只有我們的心才有自性。

事實上,它是萬物的本質。

我們要不斷強調:證悟自性,就是證悟萬物的本質。

 

8.23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塵世中不易修行,可發揮創意,走入大自然。大自然永遠是靈感的泉源。

要讓你的心靈寧靜,可以在清晨到公園散步,或欣賞花園裡玫瑰花上的露珠。

你可躺臥地上,仰望蒼穹,讓心延伸到無垠的天際。讓外在的天空喚醒你內在的天空。

你可以佇立在溪前,讓心與奔騰的流水交相融合,與潺潺的水聲合而為一。

你可以站在瀑布旁邊,讓它具有療效的笑聲淨化你的心靈。

你可以散步在沙灘上,讓海風親密地吹襲著你的臉龐。

你可以高聲歡慶,讓美麗的月光撫慰你的心。

你可坐在湖邊或花園中,靜靜地呼吸。

當月亮自無雲的夜空中優雅地緩緩升起時,讓你的心靈平靜下來。

 

8.24

死亡時,組成身心的一切元素都會敗壞崩離。

當身體死亡時,感官和微細的元素都會分解,接著是凡夫心(the ordinary aspect of the mind)的死亡,嗔、癡和無明等一切煩惱也跟著死去。

最後什麼都不留下,障蔽自性的東西一一消散。這時所顯露出的是絕對本質的本初地,它就像純淨無雲的天空。

這稱為「地光明」(Ground Luminosity)或「明光」(Clear Light)的顯現,意識本身溶入無所不在的真理之中。

《西藏度亡經》(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描述這個時刻為:

萬物的本質是開放、空蕩、裸露如同虛空,

光明的空性,沒有中心和邊際;

純淨、裸露的本覺顯現出來。

 

8.25

中陰教授來自諸佛的智慧心,他們看透生死,易如反掌。

我們也是佛。所以,如果我們能在此生中陰好好修行,更加深入探究我們的自性,就可以領悟中陰的智慧,其真理會在我們身上顯現出來。

這就是此生的自然中陰最為重要的原因。

因為所有中陰所做的準備都要在此生完成。

中陰救度法認為:「最好的準備就是當下立行——今世就要開悟。」

 

8.26

我有時候禪坐並不採取某種特別的方法。我只是讓心好好安歇,然後就會發覺,尤其是在受到啟發的時刻,我可以快速地把心帶回家和放鬆。

我靜靜地坐著,安歇在自性之中;不用去質疑自己是否處在「正確」的境界中。

不用費任何力氣,只有深深的瞭解、覺醒和無可撼動的安定。

當我處在自性之中時,凡夫心已消失無蹤了。

根本不需要去維持和確定自己的存在:我只是我。

一種基本的信賴感就產生了,不需要再特別做什麼。

 

8.27

當「見」接連產生時,

本覺之流持續湧現,

兩種光明自然地融合,

一切妄想都徹底解脫,

你不斷生起的覺受就是本覺。

像「禪定」之類的詞彙並不十分適合大圓滿修法。

根本上,禪定暗示著「觀」某物,而大圓滿就只有永恆的本覺而已。

所以,除了安住於本覺的純淨顯現,沒有禪定的問題。

唯一比較可以描述它的是「非禪定」(non-meditation)

上師們說,在此境界,妄念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就算你想在滿地黃金寶石的島上,尋找普通的石頭,也是不可能找到的。

 

8.28

如果這頭心的大象,

被正念的繩索牢牢捆住,

所有的恐懼就會消失,

完全的喜悅就會來臨。

所有的敵人:我們情緒的老虎、獅子、大象、熊和蛇,

及所有地獄的監護者、惡魔及恐怖,

因為你駕馭了你的心,

它們全都被綁縛和馴服,

因為一切的恐懼和煩惱都來自於心。

 

——寂天菩薩

 

8.29

授予您的加持,讓心靈與法合一;

授予您的加持,讓法向正道前進;

授予您的加持,讓正道淨化困惑;

授予您的加持,讓困惑浮現智慧。

 

——岡波巴大師

 

8.30

生命的每次失落和迷惑,都在教導我們無常的道理,讓我們更接近真理。

當你從極高處掉落時,只會掉在地上——真理之地。

如果你的修行有所成就,那麼從高處跌下就不是災難,而是內在皈依的發現處。

 

8.31

打開電視或翻翻報紙,你會發現到處都有死亡發生。

這些空難和車禍的受難者可曾想到他們會死?

他們和我們一樣,視生命為理所當然。

有多少我們認識的人和朋友突然死去?

我們甚至不生病也會死;

我們的身體可能像車子一樣突然停擺,無法正常運作;

也可能今天還好好的,明天就生病或死掉了。

 

 

 

以上文章轉載自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8.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靈鷲山山門牌樓-另一面寫著 『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jpg

印度 王舍城 靈鳩山 

山門牌樓-另一面寫著 『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

 

靈鷲山.jpg

印度 王舍城 靈鳩山

 

 

靈鷲山說法台(法華經).jpg

靈鳩山  (佛陀演說法華經之說法台 )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七月

 

OM VAJRASATTVA HUM

金剛薩埵的心咒

具有淨化和治療的力量

 

7.1

禪定時的負面經驗很容易誤導人,因為我們習慣將其視為壞的象徵,但其實它卻是幸福偽裝而成的。

不要厭惡它,而要認清它的真面目 ——  只是一種經驗而已,如夢幻泡影

了悟經驗的真面目,能讓你免於經驗本身的傷害和危險。

因此,負面的經驗也可能是大福報和成就的來源。

曾經有無數的大師,運用此負面的經驗,轉成覺悟的催化劑。

 

7.2

我們常想知道,要如何面對和處理負面的情緒和煩惱。

在禪定的無垠廣闊中,你可以用一種完全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你的思想和情緒

當你的態度改變時,心的整個氣氛就會改變,甚至思想和情緒也徹底改觀了。

當你越來越愉悅時,它們也會越來越愉悅;若你對它們沒有什麼意見,它們也不會造成你的障礙。

 

7.3

想像你與親愛的人相處有困難,如父母親、丈夫或妻子、情人或朋友等。

如果你不把他想成他的角色,而是另一個「你」,

另一個跟你有同樣感覺,有同樣快樂、害怕和痛苦的人

這樣的助益和啟示該有多大啊!

想像他是個跟你完全一樣的人,可以幫助你打開心扉接納他,帶給你更多的智慧去幫助他。

 

7.4

禪坐就像所有的藝術一樣,必須保持鬆弛和警戒之間的微妙平衡。

從前有個比丘叫億耳,跟隨佛陀最親近的弟子修習禪坐。

他不知道禪坐時要如何保持正確的心態:他極力想專注,卻頭痛無比;

所以他放鬆自己,結果反而睡著了。最後他求助於佛陀。

佛陀知道億耳出家前是個有名的音樂家,所以佛陀問他:

「你在家時不是善於拉琴嗎?」

億耳點頭。

「你怎麼把琴演奏出最美妙的音樂?是要把琴弦調得最緊?或是最鬆?」

「都不是。要不緊也不鬆,要剛剛好。」

「這就對了,你的心就要像這樣,不要太緊,也不要太鬆。」

 

7.5

在死亡的恐懼中,我隱居山中 ——再三觀想死亡時刻的不確定,

我佔領了不死的、永恆自性的城堡,

現在,所有死亡的恐懼已逝,永不再起。

 

          ——密勒日巴尊者

 

7.6

佛法告訴我們必須瞭解的真理,但要成就個人悟道,還是要先靠自己修行。

經由修行,我們將能度過各種艱難、痛苦和懷疑,而這些艱難和痛苦,即成為我們最偉大的老師。

經由它們,我們學到謙恭;認知到自己的局限;

發覺到從習氣和舊有框架中跳脫出來的內在力量和無畏;

也領受到了修行開展出真正自由的廣闊視界。

 

7.7

我們如此地沉溺於追逐外界的一舉一動,卻完全忽略了親近自己的內在心靈。

我們恐懼於探索內在,因為我們的文化並沒有告訴我們,探索內在能夠得到什麼。

我們甚至認為這樣做可能會讓人瘋狂。

這是自我最狡猾的詭計,讓人無法發掘內在真實的本質。

於是我們忙碌度日,以免冒險去探索自我,甚至連禪修的觀念都會把人們嚇著了。

當他們聽到「無我」或「空」的字詞時,馬上聯想到好像是要被擲出太空艙,永遠在黑暗、寒冷的虛空中漂流。

沒有什麼東西比追求真理更重要了,但在這個追逐享樂、害怕沉默的世界,我們卻以喧鬧和瘋狂的忙碌來自我保護。

探索自性,已成為我們最害怕的一件事。

 

7.8

深奧寧靜,

解脫煩雜,

明亮清澄,

超越思議的心;

這是諸佛的心。

在其中,

無物需要被消除,

也無一物應添加,

只有純淨無瑕,

自在地凝視自己。

 

7.9

在這個高度相互依賴的世界裡,個人和國家不再能獨自解決問題,而需要彼此互助合作。

因此,我們要培養一種世界責任感。要捍衛及孕育這個世界家庭,扶持弱勢的成員,並保育我們的居住環境,這是我們個人及大家共同的責任。

 

——達賴喇嘛

 

7.10

困難和障礙如果可以被正確地瞭解和運用,可以出人意料地轉變為力量的來源。

西藏國王格薩爾是偉大的戰士,他的流亡歷程,是西藏最偉大的文學史詩。

格薩爾是「永不屈服」的意思,是永遠不敗的人。

自他出生以來,他的叔父洛東就用盡各種手段想殺死他,但一次次的陰謀卻讓他越來越堅強。

對於西藏人而言,格薩爾不僅是勇敢的戰士,也是精神的戰士。

做為精神戰士,必須具備特殊的勇氣,天生擁有睿智、溫柔和無畏。

精神戰士仍會恐懼,但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有勇氣去面對痛苦,認清楚恐懼的根源,毫不逃避地從困難中汲取教訓。

 

7.11

對死亡及無常的省思,能讓我們在尚有一息時,好好利用此生;當我們死時,才不會悔恨、反責自己浪費生命。

就如西藏有名的詩人、聖者密勒日巴尊者所說:

「我的信仰就是活著——死去——沒有任何反悔!」

 

7.12

心思放逸,不省死之將至,

盡行無益之事,

若使空手而回,心將狂亂不寧!

你要找到修行法門,

此刻,為何不修習智慧之道?

聖人言:「不記師訓,即為己之欺妄者。」

 

  —《西藏度亡經》

 

7.13

「鍛煉」心靈並不是要強制征服或洗腦。

首先要直截具體地審視心靈的運作,這是你從心靈修煉所得的知識,也是修習禪定的體驗。

然後,將此體驗運用於訓練心靈,小心翼翼地馴化它,讓它越來越柔軟,你就能做你心靈的主人,能夠駕馭它,達到最完美、完善的境地。

 

7.14

融合智慧和慈悲是參與保育地球最有效的方法。

現今許多宗教大師也瞭解到,不只出家人要修行,在家人不論其信仰及生活方式如何也需要修行。

心靈開展的本質是非常實際的、動態的,我們所共處的險境使得心靈開展更顯必要,因為我們不再認為它只是令人愉悅的事,而是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

如同一個著名的西藏教法所說:「當世界充滿邪惡時,所有的不幸都應轉化成開悟之道。」

 

7.15

佛教徒接受輪迴的根基是意識的連續。

如果你追蹤心靈或意識的軌跡,你會發現心念遷流不息的源頭是無垠的虛空,這就是無始。

所以,一定有持續不斷的輪迴,讓心繼續地存在那裡。

 

——達賴喇嘛

 

7.16

終其一生,你的內心中存活著二個人:

一個是自我,它總是喋喋不休、要求苛刻、歇斯底里並精於計算;

另一個是隱藏深處的精神生命,它智慧堅毅的聲音,你幾乎很少聽見或注意到。

當你越接觸教法,觀想並將其融入生活,你的內在聲音、內在智慧(就是佛教所說的「覺察心」)將會覺醒及強化

這時候,你可以開始辨別出覺察心的引導,和自我的喧嘩迷惑聲的不同;你真性的光輝和自信,也開始重返回來。

事實上,你已經在自我之中發掘了智慧的嚮導。

因為它智慧的指引,你的覺察力越來越強烈而清楚,你將可以開始分辨真理和自我詐騙的真相,而能以洞察力和信心聆聽它。

 

7.17

心是萬象之源。

如果未經審視,

它會橫衝直撞,精於騙術。

若你正確看穿它,

它就不再有任何根源,

本質上不再有來、停留和去。

 

——蔣揚欽哲仁波切

 

7.18

痛苦不可能被免除,你愈想要逃避痛苦,只會變本加厲,而且無法從經驗中學習,這個事實我們不是一直卻很清楚嗎?

就像裡爾克(Rilke)所寫的,一顆被保護的心,「從未失落,純真安全,不解溫柔;只有失而復得的心才能被滿足:因為放棄一切而得到的自由,享受著自主的愉悅。」

 

7.19

要想得到幫助,只要祈求就可以。

基督不是說:「只要祈求,我就賜給你;只要尋找,就會找到;只要敲門,我就替你開門。每個人只要祈求,就能獲得」嗎?

然而,祈求是一件很難的事。我發覺多數人不懂得祈求。

有時是因為自大傲慢,有時是因為不想請求幫助;

有時是因為我們懶惰;有時是因為心忙於懷疑;散亂和困惑,而連最簡單的祈求都無法辦到。

治療酗酒和毒癮病人的關鍵在於,只要他承認自己的病症和請求幫助。

從另一種觀點來看,我們都是輪迴的上癮者,當我們承認上癮和祈求幫助時,就是我們得到協助的時刻。

 

7.20

想像你一輩子沒洗過澡,有一天你決定要沖個澡,當你開始沖刷時,你驚訝地發現,污垢開始從毛細孔滲出,流下身體。

你認為自己搞錯了:你以為會越洗越乾淨,沒想到污垢卻越來越多。

你瘋狂地逃出浴室,覺得自己根本不應該去洗澡,你甚至比沒洗更髒。

你不知道最聰明的辦法就是耐心地把澡洗完。

剛開始看起來可能更髒,不過只要再洗一會,就會清潔溜溜了。

這是淨化的必經的過程。

不管心中有什麼懷疑,只要把它當成一個障礙,是一個待澄清和除去的障礙,基本上它並不是問題,只是淨化和學習的過程罷了。

讓這個過程繼續,並自己完成,同時絕不要失去信任和決心。

這是過去所有偉大的修行者所遵循地方法,他們常說:「沒有比毅力更堅硬的盔甲。」

 

7.21

死亡時,若你能滿懷信心地將你的心與上師的智慧心相結合,且心情平靜,我保證你會幸福美滿。

因此,我們在世時,就要不停地練習與上師的智慧心結合

讓上師的形象,越來越自然地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吃飯,睡覺和做夢之中。

慢慢地,經過多年專注地培養恭敬心,你將會瞭解一切現象都是上師智慧的顯現。

所有的生命情境,即使曾經是悲劇的、無意義的、恐怖的,也越來越清楚地顯示,那是上師的加持和內在導師的直接教導。

 

7.22

讓禪修變得有趣的方法有很多種

你可以找些能夠振奮你的音樂,打開你的心扉;

你可以彙集一些讓你感動的詩句、箴言或教法,隨時帶在身邊,提升你的心靈。

我一直很喜歡西藏的唐卡畫,它的美麗帶給我力量。

你可以找些能激起神聖感的複製畫,掛在房間牆上。

你可以聽大師開示的錄音帶,或神聖的唱誦。

你可以在你的禪房,放一束花,點一柱香或蠟燭,供奉上師的照片或本尊、佛像。

你可以把平凡的房間,變成舒適又莊嚴的空間,讓你像老朋友會面一樣,每天愉悅地面對真我。

 

7.23

從我內心深處,

盛開的蓮花之中,升起,

哦,慈悲的上師,我唯一的皈依!

我為過去作為和煩惱而憂苦;

我祈求您,

在我遭遇不幸時保護我,

永遠當我頭上的寶飾,

大喜樂的曼荼羅(mandala)

激起我的專注和覺醒。

 

——吉美林巴

 

7.24

上師教示我們,心有一層面是它的最根本基礎,稱為「凡夫心的基礎地」(the ground of the ordinary mind)

它的功能像倉庫,過去煩惱所造成的行為,全部像種子一般埋藏在裡面。

當因緣合和時,它就會發芽長成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和情境。

如果我們有某種思考習慣,不管正面或負面的,那麼這些習慣就很容易被引發再犯。

由於不斷重複,這些習慣和愛好慢慢變得堅固無比,即使睡覺時,它們還是會持續增加和累積力量。

這就是習氣左右我們的生、死和輪迴的方式。

 

7.25

當本覺的智慧光芒閃耀時,會產生一種不可思量及無可動搖的確定和信心,認為「這就是它」;

不用再去尋找什麼,也不用再去企求什麼了。這種對「見」的確定,必須要透過一再瞥見自性來加深,也要以持續禪修來鞏固它。

 

7.26

大圓滿的禪定對治念頭的生起有很強的效用,並對它們有獨特的觀點。

一切念頭的生起,都觀照它們的本質與本覺無異,不要敵視它,要把它當成是其「自我光芒」的顯現,本覺能量的示現。這點非常重要。

 

7.27

誰是外在的老師?

外在的老師就是我們內在老師的化身、聲音和代表

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最深愛的上師的模樣、聲音和智慧,無非是我們神秘內在的外在顯現。

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能夠說明我們能與上師如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呢?

 

7.28

雖然看見不同的色相,其本質為空;

然而在空中可感知到色。

雖然聽見不同的聲音,其本質為空;

然而在空中可感知聲音。

雖然不同的念頭生起,其本質為空;

然而在空中可感知念頭。

 

——敦珠仁波切

 

7.29

西藏人一年中重要的節慶就是新年,如同把西方人的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和生日,全部合併一起慶祝。

貝珠仁波切是一位偉大的上師,一生充滿許多傳奇故事。

他讓佛法變得與生活更親近。

他不像平常人一樣過新年,互道「新年快樂」,卻反而哭泣。

人們問他為什麼要哭,他說舊的一年又過去了,有那麼多人們又往死亡邁進一步,卻仍未做好準備

 

7.30

如果在死亡那一瞬間,我們已經能夠深刻地了悟我們的自性,剎時就可以淨化我們的業障。

如果我們持續認證,就可以進入本覺本初的廣闊中,證得解脫,一下全部清除所有的業障。

蓮花生大士如此解釋:

這種只要認證自性,就可以證得如如不動的力量,就像火炬剎時消滅累劫的黑暗。

因此,我們若能在中陰境相中認證自性,如同現在上師所教授的,毫無疑問地,我們將可覺悟。

這就是為什麼要即刻開始,藉由修行熟悉我們自性的原因了。

 

7.31

禪坐時,創造正確的內在環境是很重要的。

一切的奮戰和苦鬥都來自狹小的心靈,所以營造正確的環境,能夠幫助達到真正的禪定

當幽默和開闊的境界產生時,禪定就輕易生起了。

 

 

以上文章轉載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7.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扺樹給孤獨園.jpg

印度 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佛陀演說阿彌陀經之說法台)

 

孤獨園.jpg

祇樹給孤獨園  佛陀的房間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六月

 

 

OM MANI PADME HUM HRIH

 

 

觀世音菩薩的心咒

 

慈悲的菩薩

 

 

6.1

 

靜靜地坐著,身體不動,沉默祥和,無論生起什麼念頭或情緒,讓它自然來去,不要有任何執著。

這種境界像什麼?敦珠仁波切常說:好像一個人在田野中辛勤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坐到火堆前心愛的椅子裡。

他已經工作了一整天,該做的事都已經完成;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諸事已畢,他可以完全放下所有的牽掛,自在而滿足。

 

 

6.2

 

若你的心保持虛空,則隨時都可以接納任何東西;它是開放的。

初學者的心靈蘊含著無限的可能;但專家的心卻只有少許的可能性。

 

——鈴木大拙

 

 

6.3

 

恭敬心是修行的精要。

如果我們心中只有上師,和虔誠的恭敬,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把它視為上師的加持。

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持續湧現的恭敬心修行,本身就是一種祈禱。

當心中充滿對上師的恭敬,就會自然產生「它會打理好一切事」的信心。

一切色相都是上師,一切聲音都是祈禱,一切粗細的思想都是恭敬心。

萬物在這種絕對真性中自然解脫,就像結在空中解開了一般。

 

 

——頂果欽哲仁波切

 

 

6.4

 

什麼是慈悲?

慈悲不只是對受苦者表達同情心或關懷;

也不只是向他表達你心中的溫情;

或清清楚楚地認知到他們的需要和痛苦;

它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決心,願意付出一切,實際行動幫助他們減輕痛苦。

 

 

6.5

 

在你禪修的過程中,會遭遇到各種經驗,好壞都有。

你可能體驗喜悅、清明或無念的境界,從某方面來看,這是很好的經驗,也是禪修進步的象徵。

因為當你體驗到喜悅時,這是慾望暫時消解的徵象;

當你經驗到清明,那是紛擾暫時停止的徵象;

如果你經驗到無念的境界,那是表示無明暫時消失。

它們是很好的經驗,但如果你執著它,就會變成一種障礙。

 

這種經驗還不能算是開悟,但若我們還是不加以執著,它們就會回歸其本來面目—— 那就是開悟的資糧。

 

 

6.6

 

觀照死亡並不是件恐怖或病態的事

當你受到啟發、感覺鬆弛、舒服、躺在床上、度假、或聆聽音樂等快樂時光,為什麼就不能反省死亡?

 

當你快樂、健康,充滿自信,滿懷幸福喜悅時,為何不反省死亡?

你有沒有注意到,有時候你會自然而然地反省自我?

好好掌握這時機,因為它能帶給你強烈的感受,能迅速改變你的世界觀。

這時,過去的價值觀會自行崩潰,你會發現自己的轉化。

 

 

6.7

 

在我的禪定教法中,禪坐時要睜開雙眼。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剛開始打坐時,若易受外界干擾,可片刻閉上眼睛,靜靜內觀。

一旦你的心安靜下來了,就要徐徐張開雙眼,此時你會感覺自己眼神變得更安詳和寂靜。

再往下看,順著鼻勢凝視前方約四十五度角之處。

其訣竅就在,只要一紛亂,就降低視線;當昏沉想睡時,就拉高眼神。

 

一旦你的心寧靜了,而能明明瞭了觀照時,就可以自由抬高視線,凝視前面的虛空。

這是大圓滿對禪坐視線的教法。

 

 

6.8

 

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

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

 

——蓮花生大士

 

 

6.9

 

如果我們能與萬事萬物相互依存,那麼,甚至連最微細的意念、語言和行為,都會影響整個宇宙。

把一顆小石頭丟入池塘裡,水面就會興起陣陣漣漪:一個漣漪吞沒另一個,形成新的漣漪。

萬事萬物都是相互糾結關聯的。

因此我們學習到,要對自己的所做、所說、所想的一切負責任

也要對自己、每個人、每件事,甚至整個宇宙負責。

 

 

6.10

 

要謹慎注意,不要讓心有任何負擔。

禪坐時,不要刻意控制心念,或企圖讓人平靜。

不要太嚴肅,或覺得自己正在進行某種儀式;

甚至連正在禪坐的觀念都要放掉。讓身體和呼吸保持自然。

 

把你自己想像成天空,擁抱著整個宇宙。

 

 

6.11

 

佛陀覺悟到,我們對自性的無明,是一切輪迴痛苦的根源;

而無明的根源在於心放逸散亂的習氣。

終結心的散亂,就終結了輪迴;

他了悟到其中的要訣,就是透過禪修,把心帶回家,回到它的真實本性中。

 

 

6.12

 

如果死亡只發生一次,我們就沒有機會認識死亡。

但幸運的是,生命是恆常的生死擁舞,無常之舞。

每次我聽到山澗奔騰、怒濤拍岸,或自己的心跳聲,我就聽到無常的聲音

這些改變、小死亡,都是生與死的連結。

它們是死亡脈膊,死亡的心跳,激起我們放下一切執著。

 

 

6.13

 

打坐片刻,然後休息約三十秒或一分鐘。

不管做什麼,都要了了分明,不要心慌意亂或不自在。

然後讓自己清醒,再上坐。

如果你常做這種短暫的禪修,你的休息會讓禪修變得更真實和更具啟發性;

可以去除禪修過程的笨拙、討厭的僵硬、嚴肅和不自然,而能越來越專注和自在。

慢慢地,透過這種禪修與休息的交互運用,將可以打破禪修和生活的藩籬;

兩者之間的壁壘分明將會消容,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愈來愈純淨自然。毫無紛亂。

 

然後,就像敦珠仁波切所說的:「即使禪修者,也要脫離禪修;而禪修永不脫離禪修者。」

 

 

6.14

 

因為業報是不可逃避、真實不虛的,所以當我們傷害他人時,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當我們帶給別人快樂時,就是儲備了自己未來的快樂。

達賴喇嘛說:

 

如果你能消除自私的出發點(如嗔怒等),培養慈悲心,最後你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有時候我會說,聰明的自私者應該照這樣做。

愚笨的自私者,老是顧著自己,最終招來惡果。

聰明的自私者會想到別人,儘量幫助別人,結果獲得大利益。

 

 

6.15

 

世上所有偉大的神秘教法都清楚表示,我們內在存有一巨大的能量寶庫,蘊藏著智慧和慈悲的力量,這就是基督所稱的「天國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善加利用它,不只可以轉化自己,還可轉化我們的週遭,這就是尋求覺悟的目的。

有哪一個時代,比我們今天更亟需清楚地運用此神聖力量?

有哪一個時代比今天更亟需瞭解這種純淨力量,及如何導引和利益世界?

 

 

6.16

 

有時候,我會開玩笑地問別人:「為什麼你那麼相信沒有輪迴?你有什麼證據?萬一你死後才發現有輪迴,你要怎麼辦?」

修行人(如禪修者)已發現許多關於心的事實,這是我們以前所不知道的。

因為當我們的心越來越開放,了悟超凡、浩瀚和不容置疑的自性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視野,一切自以為瞭解的舊有認知開始消解了。

因此,真有來生的可能性就變大了。到那時,我們才知道,上師對我們生死輪迴的開示原來是真的。

 

 

6.17

 

人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無明就是沉默、愚笨、被動、沒智慧。

相反的,無明是敏捷狡滑、善變、精於詐騙的。

而且我們的邪見和它強烈的說服力,是它其最危險的一面,就如佛陀所說的:

只會傷害你的身體的大象,

 

有什麼好怕的呢?

 

若受人誤導而產生邪見,

 

不僅會摧毀了你過去積聚的功德,

 

也阻斷了你的覺悟之道。

 

 

6.18

 

因為當下的覺悟就是真佛,

在開放和滿足之情中,我發現上師就在我心中。

 

當我們了悟這個永恆的自然心,就是上師的本性時,

 

就不需要執著、攀緣、垂淚祈禱或抱怨,

 

只要安歇在這個純真、開放和自然之境中,

 

就可以獲得自我解脫的加持。

 

 

---- 敦珠仁波切

 

 

6.19

 

不管你做什麼,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納它並保持敏銳。

不管你多麼絕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為事實上它賜給了你無價的禮物:讓你透過修行,了悟憂傷背後的實相。

 

路米(Rumi)寫道:「悲傷,可以成為慈悲的花園。

若你的心能對任何事保持開放,在你追求愛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會成為你最大的盟友。

 

 

6.20

 

當你了悟到你的自性與上師的並無相異時,你和上師就永不分離,因為上師與你的自性融合為一,並以其本來面目示現。

當你了悟你與上師永不分離時,心中就會生起無量的感恩和敬畏,敦珠仁波切稱之為「知見皈依」。

這是徹見自性的知見時,自然產生的恭敬心。

 

6.21

 

清楚地想像一個情境:想像你犯了錯,心懷罪惡感,甚至根本不願再回想。

現在,當你吸氣時,對自己所做的行為,完全負起責任,絕不辯解。

坦誠你的過錯,誠心請求原諒。

然後,當你呼氣時,呼出和解、原諒、治療和瞭解。

 

所以,你吸進責備,呼出傷害的消除;吸進責任,呼出治療、原諒與和解。

 

這種修煉法效力超強,可以激起你勇敢地面對受害者,也給你力量和意願,直接與他對話,並從內心深處,真心請求原諒。

 

 

6.22

 

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禪坐修煉,更重要的是禪坐之後的心境。

要將禪坐時的寧靜和專注,擴及到日常生活。

我很喜歡一則禪宗公案。有位弟子問師父:

「師父,你怎麼把覺悟付諸行動呢?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吃飯和睡覺。」師父回答。

 

「但是,師父,每個人都會吃飯睡覺。」

 

「但並不是每個人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啊!」

 

這則公案產生了一句名言:「吃飯時就吃飯,睡覺時就睡覺。」

 

吃飯時就吃飯,睡覺時就睡覺,就是要你完全活在當下,而不要讓自我的紛亂阻斷了

這就是禪修與生活的結合。

 

 

6.23

 

把死亡的那一刻,當成心靈的陌生邊荒地區,如果我們沒有了悟肉體虛幻的本質,一旦失去它,就會遭受莫大的情感創傷。

另一方面,我們產生了無限自由的可能性,而此種自由卻是因為喪失身體而來的。

當我們從長久以來界定和駕馭自己認知的身體中解脫時,此生的業完全消盡了,而未來可能造的業尚未開始結晶。

 

因此,死亡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裂縫或空間,在這個蘊含無比力量的時刻,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境。

肉體被剝掉了,心赤裸裸地呈現,顯露出它原有的本質:我們實相的建築師。

 

 

6.24

 

我記得人們常常來看我的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只為了尋求死亡的開示。

全西藏,尤其是東部康省的人都非常尊敬愛戴他,有些人甚至長途跋涉好幾個月,只求在去世前能夠得到一次他的加持。

我的上師們都會給予這句忠告,而這正是你臨終時最需要的:

放下執著或嗔恨,讓心保持純淨,與佛融合為一

 

 

6.25

 

執著於喜悅感覺的人,

卻摧毀了長著翅膀的生命;

 

當喜悅飛走而向它吻別的人,

 

將活在永恆的朝陽之中。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6.26

當你因為「正見」的啟發而自然達到禪定的境界時,你可以長時間維持在那裡,不會散亂,也不會太費力。

不需要任何「禪定」護衛和維持它,因為你已存在於本覺智慧的自然之流中。

那時候,你會明瞭,從過去到現在,它一直保持如此狀態。

當本覺的光芒閃耀時,疑惑的陰影消失無蹤,一種深刻的、完全的智慧就自然而直接地生起。

此時就是覺醒的時刻。一股深刻的幽默從內在湧出,你會對你過往對自性的錯誤觀念,報以一笑!

 

6.27

 

禪坐時要保持眼睛張開的理由有好幾個。

第一,把眼睛張開,比較不會昏沉想睡。

再者,禪坐不是避世的方法,也不是脫離世間,淪入一種恍惚的意識狀態中。

相反的,禪坐是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有效方法,並與生活和世界產生聯結關係。

因此,禪坐時要把眼睛張開,不要閉起來。不要逃避生活,而要保持開放,永遠祥和。

讓你的感官(聽、看、感受)保持開放,讓你們自然而然的,覺受了以後,不要加以執著。

 

不管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要理它,不要執著。讓聽就聽,看就看,不生任何執著。

 

 

6.28

 

好好深思:了悟無常是我們唯一所能堅持,甚至是唯一永遠的財產。

它就像天與地,不管我們週遭改變或毀壞得多麼厲害,它們都能默默承受。

譬如,我們掉入了讓人毀滅的情緒危機……整個生命都快要解體了……丈夫妻子突然不告而別。

然而,地球仍在那裡,天空也還在那裡。

當然,地球有時會搖晃搖晃,只是在提醒我們,不要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理所當然……。

 

 

6.29

 

佛教的所有法門都可以用根、道、果Ground, Path, and Fruition)來解釋。

大圓滿的是基礎的、初始的狀態,是我們絕對的本質,是已臻圓滿,永遠現前的。

 

敦珠仁波切說:「它並非要向外尋求;也不是原來沒有,而要在心中產生。」

所以,從「根」(絕對性)的觀點來看,我們的自性與諸佛的無異;上師們說,毫無疑問,此時已不需教法和修行。

 

 

6.30

 

大圓滿的上師們深刻地察覺到,把絕對和相對混淆是非常危險的。

不解此道者,會忽略甚至輕蔑修行和因果業報的相關性。然而,真正常握大圓滿精義的人,會更加敬畏因果業報,更加強淨化和修行的需要。

 

這是因為他們瞭解被遮蔽的內在是多麼廣大,因此要更加精進、自律地砍除橫梗於他們與自性間的阻礙。

 

 

 

 

以上文章轉載自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6.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五比丘迎佛塔.jpg

印度  鹿野苑 五比丘迎佛塔

 

鹿野苑 - 法輪塔.jpg

 印度 鹿野苑 法輪塔 (佛陀初轉法輪處)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五月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蓮花生大師心咒

 

 

5.1

 

如果你把花在追女人或賺錢之類讓人散亂的事的時間,

 

騰出十分之一用來修行,

 

幾年內一定會開悟!

 

 

——拉瑪克裡希那(Ramakrishna)

 

 

5.2

 

有句名言說:「如果心不做作,就會自然充滿喜樂;就像水,若不加攪動,自然清澈透明。」

我常把禪坐中的心,比喻為一罐混水;你若愈不去攪動它,污泥就愈能沉澱,讓水明澈的本性閃耀出來。

心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加追逐,就會看到它的本來面目:安詳而清明。

 

 

5.3

 

傳說天神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終日沉溺於享受之中,從沒有想要過修行的生活。

諸事美好無比,直到死亡逼近,衰敗出現,天神的妻子愛人再也不敢靠近他們,只是遠遠地丟花過去,偶爾祈求他們能再轉世為天神。

過去快樂舒適的回憶,也無法解除他們的痛苦,只是火上加油罷了。

所以天神總在悲苦中寂寞地死去。

天神的命運,讓我想到今天我們對待老人、病人或臨終者的態度。

我們的社會只迷戀年輕、性和權力,卻逃避年老和衰亡。

當老人不再有生產力和價值時,我們就遺棄他們,這不是很可怕的事嗎?

我們把他們趕進養老院,讓他們孤苦無依地死去,這不是很令人不安嗎?

 

 

5.4

 

「聆聽」比一般人所想像的還要困難。如上師們所說的:真正的「聆聽」是要完全放下自己,拋開一切訊息、觀念、想法,及滿腦子的偏見。

如果你能真正聽聞正法,那橫阻在我們與自性之間的觀念障礙,就會慢慢地被清洗乾淨。

 

 

5.5

 

如果你想從輪迴的事實獲得重要的啟示,那就是:開展善心,祈願眾生得到寂滅常樂,並付諸行動;培養、修習善心。

達賴喇嘛曾說:「我們不需要寺廟;不需要高深的哲學;我們自己的頭腦和心靈,就是我們的寺廟;我的哲學是善心。」

 

 

5.6

 

二十六歲時,我接受了輪迴的觀念。我的宗教並沒有提出這樣的觀點。甚至工作也不能讓我完全滿足。

如果不能把今世所累積的經驗和學問,運用在下一世,那麼工作就徒勞無功了。

當我瞭解輪迴時……時間不再有限。我不再是時間的奴隸……我要把長遠的生命觀帶給我的寧靜與別人分享。

 

——享利·福特(Henry Ford)

 

 

5.7

 

想像你正坐在一扇玻璃門前,門外就是花園。

你透過玻璃凝望門外的天空,你和天空之間似乎空無一物,因為你看不到玻璃的表面。

如果你站起來,以為中間沒有玻璃而想走過去,你會撞到鼻子,

如果你觸摸它,你會突然發現有東西擋住你的手指,把你和外面的虛空阻隔了。

同樣地,凡夫心的基礎地,阻絕了我們進入虛空般的自性,即使曾經驚鴻一瞥。

我們必須打破整個凡夫心的基礎地,讓本覺的新鮮空氣進入。

 

 

5.8

 

雖然我們慣於稱為的「心」,普受尊崇和討論,但我們還是不瞭解它,甚至誤解它,或一知半解。

因為「心」不曾被正確瞭解,正如它不瞭解自己一樣,

而產生了無數的哲學理論和思想。

再者,因為凡夫不瞭解它,不識自性,

所以一再流浪於三界六道,遭受無比的痛苦。

因此,不瞭解本心是可悲的錯誤。

 

——蓮花生大士

 

5.9

 

當你修習時,假設你達到一深刻寧靜的狀態,卻只有剎那的瞬間,妄念和動作就生起,有如海上的波濤。

不要費心排斥妄念,而想擁抱寧靜,只要讓純淨現前流動。

這種禪定的普遍和寧靜狀態,就是本覺本身。

一切生起的妄念,無非是本覺的光芒。這是大圓滿教法的心要和基礎。

有種方式可以想像此種狀況:你宛如乘著陽光回到太陽去;

你立即追蹤生起的念頭,回到其源頭——本覺。

當你安住在「見」中如如不動時,你不再被任何生起的念頭所欺騙和擾亂,故不會淪落為妄想的犧牲品。

 

 

5.10

 

凡夫心無法真正領悟絕對的真理。

而所有偉大的智慧傳統都告訴我們,超越凡夫心之道就是通過心的修持;而修心之道就是恭敬心

 

 

5.11

 

禪坐完全打破了我們「正常」的運作模式,因為它是自由自在,毫無掛罣的境界,

沒有競爭,沒有貪著,沒有奮鬥執取的焦慮,沒有成就的渴望:

這是個沒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排斥也不接受,既不希望也不害怕;

在這境界中,我們可以緩緩地舒放,將束縛我們的情緒和觀念,化為自然純樸的虛空。

 

5.12

 

要時常惦記著生命有如夢幻泡影,減少執著和嗔恨。

培養對眾生的慈悲心;不管別人怎麼對你,都要時時保持愛和慈悲。

不管他們的行為如何,你只要把它當成夢一般,一切就變得不重要了。

修行的要訣,就是要在夢中保持正念,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是真正的修行。

 

——恰都土庫仁波切

 

5.13

 

死亡是個很大的謎,但有兩件事是可以確定的:一是我們一定會死;另外,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或如何死。

所以,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知道何時會死,而我們就把它當成借口,逃避直接面對死亡。

我們就像玩躲貓貓的小孩子,蒙起眼睛就以為別人看不見了。

 

 

5.14

 

如果大圓滿的禪定,只是在上師傳授本覺之後,持續保持流動,我們如何才知道何時是本覺,何時不是?

我問頂果欽哲仁波切這個問題,他簡要地回答:「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動時,就是本覺。」

如果我們完全不去駕馭或操縱心,只是讓心安住在純淨和覺醒的不動狀態中,那就是本覺。

如果我們有任何駕馭、操縱或執著,那就不是。

處在本覺的狀態時,不再存有懷疑,沒有任何心可以懷疑:你可以看得很清楚。

如果你達到這種境界時,一種完整、自然的肯定和信心,就會隨著本覺湧現。這就是你覺知本覺的方法。

 

5.15

 

「厭離」同時帶著憂傷和喜悅。

悲傷是因為你領悟到了過去的生活不堪回首;

喜悅的是當你能夠放下時,視野也隨之開闊。

這是一種非凡的喜悅:帶給你嶄新、強勁的力量、信心和永久的啟示,讓你能真正擺脫習性,不再受其控制;有能力改變,變得愈來愈自在。

 

5.16

 

不管世俗有什麼喜悅,

都來自祈願別人快樂;

不管世俗有什麼苦難,

都來自祈求自己快樂。

 

——寂天菩薩

 

5.17

 

大圓滿的教法認為,你的禪定和視線要像大海般遼闊;遍及一切處、開放且無邊無際。

就像你的見和姿勢不可分離,禪定可以激發視線,然後兩者相融為一。

眼光不要特別定住一點,相反的,你要靜靜地凝視自己,延伸你的視野,愈來愈寬廣,愈來愈普及。

現在,你會發現你的視野變得開拓了,眼神變得更祥和、慈悲、寧靜及安定。

 

 

5.18

 

總之,誕生兩次並不比誕生一次更令人訝異。

 

——伏爾泰

 

常有人問我:「若有前世,為什麼我想不起來?」但為什麼我們記不起前世,就表示沒有前世存在?

童年、昨天甚至一個鐘頭前的事,當時是那麼鮮活,之後卻不復記憶,好像從未發生過似的。

如果我們連上禮拜一所想所做的事都記不起來,要想回憶起上輩子的事又談何容易?

 

 

5.19

 

我們修行就是要終結自我特異的獨裁。

但自我似乎總是神通廣大,破壞我們的修行,防止我們逃出它的掌心。

真理很簡單;佛法也很清晰;但我很傷心地一再看到,佛法一旦開始探觸和感動我們,自我就企圖將之複雜化,因為它知道它已經受到威脅。

不過,雖然自我不擇手段地破壞你的修行,但只要你繼續精進,努力禪修,你會領悟到你被自我的諾言 —— 虛假的希望和害怕,騙得有多慘。

 

你將會慢慢瞭解,希望和害怕都是心靈平靜的敵人

「希望」欺騙你,讓你落空失望;

「恐懼」則把你癱瘓在虛假認同的狹隘牢房中。

你開始看清楚自我如何全然控制你的心。

在禪定所打開的自由空間裡,當你暫時放下執著時,你將瞥見自性的寬廣和喜悅。

 

 

5.20

 

最痛苦的時候,可能是最開闊的時候;

最脆弱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堅強的時候。

告訴自己:「不要逃避痛苦,我要好好利用它,變得更具慈悲心和利他。」

畢竟,痛苦能教導我們慈悲。

若你曾經受苦,你會瞭解別人受苦的感覺。

而如果你是在幫助別人,受苦可以讓你理解和產生慈悲心,裨益你幫助別人。

 

 

 

5.21

 

有時,當我們經由上師或佛法的指點,而突然看見太多自我的真相時,可能會難以面對,害怕去認知,或太痛苦而無法接受。

所以,我們就否認及排斥它,荒謬而急切地防止自己瞭解真相。

當我們面臨太強烈或太難接受的事時,我們就會將其投射到週遭的世界,尤其是投射到幫助我們最多、最愛我們的人身上,如我們的老師、教法、父母親或最親密的朋友。

 

我們要如何刺穿防護系統堅硬的外殼呢?

最有效的解決之道就是,認知自己正被妄念活活套牢了

我曾經看到許多瞥見真理和正見的人,由於無明喬裝的空幻邪見使然,一夕之間就崩塌落地。

 

5.22

 

雖然萬事如夢幻泡影般虛幻,你還是要幽默地繼續做事。

譬如,當你走路時,不要有無謂的嚴肅和自我意識;

相反地,你要自在地走向真理的寬廣空間。

當你坐著時,要做真理的保壘。

當你吃東西時,要把你負面的身、口、意業,吞入空性的腹中,消解它們遍及虛空法界。

當你大小便時,觀想所有的障礙正被淨化和消除。

 

 

5.23

 

很重要的是要領悟:我們活著時,雖然肉身如此真實地存在著,其實不過是個幻像而已。

欲領悟這一點,就是在禪修之後,要「成為夢幻之子」;

不要再受過往習性所牽引,對於自己及世界局限於舊有的認知;

而且要一直繼續保持「夢幻之子」的狀態,了了分明,如同禪修時,把外相看成夢幻泡影。

了悟肉身虛幻的真相,是幫助我們放下的最精深及最具啟發的方式。

 

5.24

 

當我們的心處於負面狀態時,只有懷疑沒有相信。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懷疑是缺乏完全瞭解和精神教育的象徵,但也可以視之為信心成熟的催化劑。

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疑惑和困難時,不管我們的信心是薄弱、虔誠或概念化;

也不管是強烈,是永久,心中都會產生深刻的智慧。

你的信心,早晚都會遭遇到內在外在的試煉,它是信心和懷疑的必經之路。

 

5.25

 

如果人類不能跨越隔離人類和自己本性的深淵,那麼登陸月球又有何益?

在所有的探索之旅中,這是最重要的。

缺乏這個,其他的不但變得一無是處,而且還會惹來災禍。

 

——湯瑪斯·墨頓(Thomas Merton)

 

5.26

 

想像你住在世界第一高峰頂上的屋子裡。

突然間,擋住你視野的屋子倒掉了,你可以看到四周裡裡外外的一切。

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看見;

那種經驗沒有任何東西可堪比擬;

它是全然、完整、史無前例、完美地看見。

這就是本覺直接顯露時的感覺。

 

5.27

 

即使修行最高深的瑜伽行者,煩惱和喜悅還是會如往常般生起。

而他與凡人最大的相異之處,在於他看待情緒和相應的方式。

平凡人會本能地接受或拒絕它們,所以產生了執著和嗔恨,而造了惡業。

而瑜伽行者不管生起什麼念頭或情緒,都不會去理會,讓它們保持自然、初始的狀態,無所執著。

 

5.28

 

敦珠仁波切的上師吉美傑維紐古(Jikme Gyalwe Nyugu),多年來一直在山洞中閉關。

有一天,他走出洞外,日光傾瀉而下;他凝望著一片雲,看見它飄往吉梅林巴上師的住處。

於是,他心中生起了一個念頭:「我的上師就在那邊」

同時,心中湧現了一股強烈的渴望和恭敬心,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強烈,太震撼了,以致於使他昏倒了。

當他甦醒過來時,他上師智慧心的加持力已經完全傳送給他了。

他到達了最高的證悟境界,我們稱之為「窮盡法界」(the exhaustion of phenomenal reality)

 

5.29

 

禪定時,要儘量放輕鬆,保持自然開闊。

讓自己從焦慮習氣的羈絆中悄悄溜走,放下一切執著,安住在你的自性之中

把你的凡心、煩惱和妄念,視為陽光下的冰或奶油。

如果你覺得很冷,讓這種侵擾在禪定的陽光中消融。

心要保持安詳,讓你紛亂的心平定,安住在「永恆寂滅」(Calm Abiding)的正念中。

同時,喚醒你的覺知和清晰的觀照(Clear Seeing)。

你會發覺所有負面的東西都消除了;侵擾溶化了;你的疑惑也慢慢蒸發了,如迷霧消散在你寬廣無瑕的自性天空中。

 

 

5.30

 

有生必有死;

有聚必有散;

有積必有盡;

有起必有落;

有盈必有虧。

 

——佛經

 

 

5.31

 

如何克服執著?只有了悟它無常性;這種了悟可以讓我們慢慢解脫它的掌握。

我們將會明瞭上師所說,真正的態度改變是:好似自己是天空,看著雲朵飄過;

或像水銀一樣自由。水銀滴落地面時,仍然保持完好無瑕,從不混雜污泥灰塵。

當我們一直遵循上師的教導,慢慢去掉執著時,深刻的慈悲心就湧現了。

當執著的烏雲消散不見時,真正慈悲心的光芒就會閃耀出來。

 

 

以上文章轉載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5.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迦耶正覺塔.jpg

印度 菩提迦耶 正覺塔

 

菩提樹下金剛座.jpg

佛陀證悟之菩提樹下金剛座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四月

 

GOM

 

Meditation

 

禪定

 

 

4.1

 

萬事雖如夢幻泡影,

也要善盡其事。

 

不管善或惡,

 

接受或拒絕,

 

你只要開懷大笑!

 

 

     ——龍欽巴

 

 

4.2

 

就像作家要經過多年的寒窗苦讀,才能下筆如行雲流水;

舞者也要經過長久耐心苦練,才能舞出曼妙的舞姿;

所以,當你明瞭禪坐的效用之後,就要用盡全部生命去修習,這需要付出極大的毅力、熱情、智慧和訓練。

 

4.3

 

在佛陀住世的時代,有個年老的女乞丐,名叫「倚賴喜悅」(Relying on Joy)。

她常看見國王、王子和人們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她衷心希望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那樣供養。

但她乞討到的油只能點燃一小盞燈。

不過,她還是把這盞燈點燃,放在佛前並祈願:「除了這盞小燈,我沒有什麼可供養,但我希望經由這供養,將來能夠得到智慧之燈。希望我能解除眾生的黑暗無明,淨化他們的業障,引導他們覺悟。」

當晚,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前來收集燈時,發現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只剩下那名老婦人所供養的燈,一直燒到天明。他覺得白天不需要點燈,就想把它吹熄,但無論他怎麼吹都吹不熄滅。

 

佛陀始終在旁邊觀看,就說:「目犍連,你是不是想把那盞燈熄滅?這是不可能的,你甚至無法搬動它,更別說熄滅它了。就算你把所有的海水都澆在燈上,它還是不會熄滅;所有的山川和湖泊都熄滅不了它。為什麼呢?因為這盞燈是以無比的恭敬心和清淨心所供養的,這個出發點使它產生無量的功德。」

 

 

4.4

 

在某種時空環境下,你必須把某些事當真,但如果你太過於執著,當真理真的來敲你的門時,你就不懂得把門打開了。

  ——佛陀

 

 

4.5

 

想像一個你很親密的人正在受苦,當你吸氣時,觀想自己以慈悲心吸進他的苦痛;當你呼氣時,觀想你把你所有的溫暖、治療、愛、喜悅和快樂流向他。

現在,慢慢擴大你慈悲的範圍,首先去擁抱你覺得親近的人,然後是你覺得較疏遠的人,再來是你不喜歡或難以相處的人,最後甚至擴及那些你覺得簡直像怪物或殘暴的人。

讓你的慈悲變得廣大浩瀚,遍及一切眾生,無一例外。

 

 

4.6

 

一般人的心念之流是連綿不斷的,但事實卻非如此。

你會發現自己每個心念之間存有間隙,噹噹下的念頭逝去,未來的念頭還沒有生起時,你會察覺間隙的存在,本覺或心性就在其中顯露出來。

所以,禪修就是要讓念頭緩慢下來,讓間隙愈來愈清楚。

 

4.7

 

即使佛陀也不免一死。他的死是一種教示,震撼那些天真、怠惰和自滿的人,喚醒我們了悟世事無常的真理,及死亡之不可避免的實相。

佛陀臨終時說:

在所有的足跡中,大象的足跡最為尊貴;

在所有的正念禪中,念死最為尊貴。

 

 

4.8

 

因為生命不過是生、死和過渡期的永恆流動,因此中陰經驗時時都發生在我們身上,變成我們心理特質的重要部分。

不過,我們通常會遺忘中陰和其間隙,因為我們的心從這個階段跳到下一個時,會習慣性地忽略其中的過渡期。

事實上,中陰教授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每個片刻的經驗都是中陰,因為每個念頭和情緒都是從心性中生起、逝滅,又回歸心性。

中陰教授讓我們更具覺知,尤其在強烈改變和過渡的時刻,我們如天空般、本初的心性將有機會顯露出來。

 

 

4.9

 

我們已經被教導成浪費一生的時間,不斷去追逐自己的思想和投射,甚至當我們討論「心」時,所談的也只是它的思想和投射而已。

學者在研究「心」時,所看到的也只是它的投射。

心是一切生起的地方,卻沒有人能真正看清楚它,因此就造成了一些悲劇的結果。

 

 

4.10

 

海洋中有巨浪也有小波;強烈的情緒,如憤怒、貪慾、嫉妒等也會產生。

真正的修行者不會認為它們是干擾或障礙,反而視為修煉的絕佳時機

其實,如果你以執著和厭惡的習性,來對待這些情緒的生起,表示你不但已經分心,而且並沒有察覺本覺的存在。

用此種方式反應情緒,不但更增強、深化情緒,更把你緊密綁在妄念的鎖鏈上。

大圓滿的大秘密就是:只要妄念一生起,就立即識破它,看清楚它的真面目 ——  本覺能量鮮活熾烈的示現

當你慢慢做此修煉時,就算是最強烈的情緒也無法糾纏你,也會溶化;如同巨浪生起、高聳,而又沉沒回到海洋的寧靜中。

 

 

4.11

 

錯誤的見解和信念,是我們的妄想中最具破壞力的。

希特勒和波帕(Pol Pot)不是也曾經堅信他們自己抉擇嗎?

而我們也有可能犯同樣的錯誤:從相信,到毫不猶豫地堅信,進而付諸行動,因而帶給自己甚至別人無比的痛苦。

另一方面,佛陀教義的精要就是要看清楚「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稱之為「正見」

正見是無所不包的觀點,能夠透過修行,使我們對心性和實相有完整的瞭解。

 

 

4.12

 

禪坐時,我們的心該怎麼「做」?

什麼都不要做。

 

只要不執著它,自然就好。

 

一位大師描述禪坐為「心懸掛在虛空中,無所執著。」

 

 

4.13

 

有些人以天真的、輕率的態度看待死亡,認為因某種莫名的理由,死亡會解決一切問題,所以就不必去憂慮死亡了。

想到這些,我憶起一位西藏大師所說的話:「人們常犯了漠視死亡的謬誤,他們想:『嗯,每個人都會死,那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我會安然度過的。』」

這是個很美的理論,不過一旦面對死亡就破滅了。

 

 

4.14

 

每個次原子的互動,都包含了舊者的毀滅和新者的產生。

次原子的世界就是持續生滅的過程,質量變成能量,能量又變成質量,形體短暫出現又迅而消逝,創造出永無盡期,恆久創新的實體。

 

——葛瑞·如可夫(Gary Zukav

 

 

4.15

 

從佛教徒的觀點來看,死亡的實際經驗非常重要。

雖然轉世的地方和轉世的方式,通常依業力而定,不過,死亡那一刻的心境,會影響我們下一世的品質好壞。

因而,在死亡之時,雖然我們已經造了各種各樣的業,但若我們努力營造良善的心境,就可以增強及激發善業,而有快樂的輪迴。

 

 

——達賴喇嘛

 

 

4.16

 

即使同樣出生在人道,每個人的業還是有所不同。

人的外表看起來相類似,但認知事情的方式則大不相同,也都生活在自己獨一、分離的個別世界中。

如卡盧仁波切(Kalu Rinpoche)所說的:

若有一百個人睡覺和做夢,每個人所經歷的夢境也不一樣。

每個人的夢可說是真的,但不能說只有某人的夢是真實,其他人的則是虛假。

但業力制約每個人的認知模式,卻是事實。

 

 

4.17

 

在自然的深深寧靜中安歇吧,

這顆筋疲力盡的心靈,

 

被業力和妄念鞭打得無助彷徨,

 

如同永恆的生死輪迴大海

 

無情洶湧的猛浪。

 

在自然的深深寧靜中安歇吧。

 

 

      ——紐舒仁波切

 

 

4.18

 

觀照無常本身還不夠,你必須在生活中實踐。

讓我們來做個實驗。拿起一個銅板,想像它代表你所執著的東西。緊握拳頭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現在只要你一鬆開,你就會失去它。這就是你要緊抓住它的原因了。

 

 

但還有另一種可能:你可以鬆開手掌,但銅板還在你手上。手臂伸直,把掌心轉向上,鬆開手,銅板還是在你手中。你放開了,而銅板仍然是你的,甚至其周圍的虛空也是屬於你。

 

 

4.19

 

我們需要認識真我(我們可以稱之為佛性),因為我們常犯了致命的錯誤:我們對真我一無所知,卻又用它來判斷自己,責備自己,而產生了痛苦。

這是很重要的;要避免評判自己或教法,而要以幽默的心態覺察自己的狀況,瞭解目前的處境。

 

這是多麼令人鼓舞的事:從某方面來看,在修行的路上,我們都面臨了極大的困難,但這困難可以幫助你瞭解教義;

然而從另一個觀點來看,我們的問題到最後並不那麼實在,那麼嚴重,或不可克服,因為我們曾經這麼告訴自己。

 

 

4.20

 

如果我們所認識的心,是我們死亡時會消毀的心,我們將對死後的一切了無所知,也無法瞭解心性更深入實相的嶄新面向。

所以在我們活著時,就要先熟悉心性,這對我們而言很重要。

唯有如此,當它在死亡的時刻,強大而自然地顯現時,我們才能準備充足,很自然地認出它,就像中陰救度法所說的「有如孩子奔向媽媽的懷抱」一樣,而藉由安住在此境界中,而得到解脫。

 

 

4.21

 

我們對喪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根本恐懼,大多源於自我

我們也許會對自己說:「我好痛苦,我要放下自我;但如果我真的這麼做,我會變得怎樣呢?」

這時自我甜美地說:「我知道有時候我很討人厭,但請相信我,如果你要我離開,我會乖乖地走開。可是你真的想這樣做嗎?請你想想看,如果我真的走了,你會怎麼樣?誰來照顧你?誰會像我多年來一樣這麼護衛你關心你?」

 

縱使我們真的揭穿了自我的謊言,我們還是會恐懼而不敢放棄它;

若沒有真正了悟我們的心性或本來面目,就不可能有第二條路可供選擇。

就像酒鬼知道酗酒會毀了自己;

吸毒者也明白,在短暫的快感消失後,只留下痛苦和絕望;

我們也以同樣可憐的自怨自艾,一再地屈服在自我的欲求之下。

 

 

4.22

 

不要急著解決所有的疑惑和問題;


如上師們所說的:「緊急的事,要慢慢完成。」

我常跟學生說,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因為心靈的成長是曠時費日的。

光學好日文或成為醫生,就要花費數年時間,你怎能期待自己一下就能解開所有的問題,甚至在幾個禮拜之內開悟?

 

心靈之旅是不斷學習和淨化的過程。

當你瞭解了這點,就會變得更謙遜。

有句著名的西藏諺語說:「不要把瞭解當開悟;不要把開悟當解脫。」

密勒日巴尊者也說:「不要期望開悟,只要終身修行。」

 

 

4.23

 

菩提心:覺悟者的慈悲心

 

它是統馭死亡的仙丹;

 

它是消滅世間貧苦的無窮寶藏;

 

它是撲滅世間疾病的靈丹妙藥;

 

它是庇蔭漂流於生死苦海眾生的大樹;

 

它是從輪迴的痛苦,通往解脫彼岸的大橋;

 

它是驅除妄念折磨的晨月;

 

它是根除世間幽黯無明的熾日。

 

  

——寂天菩薩

 

 

4.24

 

禪修之後,不要再以過往僵化的習氣來認知事物。

當你回到日常生活時,要將你禪修所得的智慧、覺知、慈悲、幽默、柔軟、豁達和自在,擴及你的每日生活中。

禪修能夠喚醒你了悟萬物虛幻如夢的實相;甚至在凶險的輪迴之海上,也要時時保持這種覺知。

 

 

 

一位大師曾說:「禪修之後,修行者要變成幻化之子。」

 

 

4.25

 

毫無疑問地,此刻我們的身體是整個宇宙的中心。

我們毫不思索就將它與自我聯結在一起;而這種輕率、虛假的聯想,更加強我們認為兩者是實體存在、密不可分的錯覺。

因為我們的身體是如此真實的存在,我們的「我」似乎存在,「你」也似乎存在,我們一直不停向外投射的虛幻二元世界,似乎也是實體存在的。

當我們死時,這整個因緣和合之物,一夕之間就片片崩落成碎片了。

 

 

4.26

 

敦珠仁波切說,當本覺顯露的剎那,「就像掀開你的頭巾一樣,多麼無垠開闊!多麼舒服!這是無上的「見」;見到前所未見。」

當你「見到前所未見」時,一切都變得開放、舒展、輕爽、清新,生活充滿活潑、美妙和活力。

這就好像你心靈的屋頂飛掉了,或是一群鳥突然飛出暗巢。

一切的藩籬都消逝不見,就如西藏人說的:「封蓋被打開了。」

 

 

4.27

 

大圓滿教法中的「在見中失去行」(losing the Action in the View)是很危險的。

即使高深有力如大圓滿教法,也常伴隨著極大的危機。

如果你無法去掉妄念和煩惱,卻欺騙自己,而以為自己能像大圓滿相應法行者一樣自在無礙,那你就正在造惡業。

如同蓮花生大士所說的,也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雖然我的「見」廣大如天空,

 

我的行為,和對因果的敬畏,

 

必須纖細如麵粉粒。

 

 

4.28

 

敦珠仁波切常說,初學者的禪坐時間不宜太長,一次維持四、五分鐘,然後休息一分鐘。休息時,放掉禪坐的方法,但不要散亂了。

當你正精進於禪坐時,若你仍能保持專注和活在當下,很奇妙的,在休息片刻的當下,禪定卻發生了。

這就是休息與禪定同樣重要的原因。有時,我會告訴禪修發生困難的學生,在休息中禪修,在禪修中休息。

 

 

4.29

 

密勒日巴最偉大的弟子岡波巴,在兩人離別之際問他:「我什麼時候才可能開始教導弟子呢?」

密勒日巴回答:「當你已不是今日的你時;當你整個認知全部轉化時;當你能夠真正看清楚,你面前的這個老人無異於佛陀時。當你的恭敬心讓你認知到這項事實時,就是你開始傳法的時刻了。

 

我對上師的恭敬心,賜給我傳法的力量,及不斷學習的開放和接納。

頂果欽哲仁波切一直都還謙虛地向其他上師學習,也常向弟子學習。

恭敬心激發傳法的力量,同時也讓人不斷虛心學習。

 

 

4.30

 

現在當此生中陰降臨於我時,

因生命短暫,我要離棄放逸,

 

一無反顧地走上聞、思、修的聖道。

 

讓認知和心成為道,並了悟三身:覺悟心。

 

如今我已獲得人身,

 

在覺悟之道上,沒有時間再流浪彷徨。

 

 

——蓮花生大士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蓮花生大師心咒

 

 

 

以上文章轉載自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4.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出生地-倫比尼.jpg

 

佛陀出生地 - 尼泊爾 倫比尼

 

倫比尼-看到前世倒影的水池.jpg

倫比尼 - 傳說可以見到前世倒影的水池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三月

 

 

本覺

 

 

本初的、純淨的、原始的覺醒,是最深奧的、最精要的自性。

 

 

31

 

專一的修習揭顯了你根本的善心,因為它消解了你的不善和傷害。

只有當你除去心中的傷害之後,才能真正有益於他人。

借此修行慢慢地除去你的不善和傷害,讓自性的真正善心流露閃耀,成就一個溫暖的環境,讓自性的花朵綻放出來。

 

 

32

 

禪坐時,無論生起什麼念頭和感覺,就讓它如海浪般生起和消散

無論你發現自己在想什麼,就讓念頭生起和消散,不要壓制強迫它。

不要執著、增強、沉溺、緊抓著它;也不要讓它具體化。

不要追隨念頭,也不要迎接它;就如海洋看著自己的波浪,或如天空向下凝視著飄過的雲。

你很快就會發現,念頭就像風,來來去去。其中的訣竅就是不要去「想」念頭,讓它流貫心頭,保持心的自由和開放。

 

 

33

 

我現在七十八歲了,一生看過許許多多紛紛擾擾的事情。

這麼多的年輕人死了,這麼多同年紀的人死了,這麼多老年人死了;

許多居高位的人淪落了,許多卑賤的人爬起來了;

許多國家變故,這麼多混亂和悲劇、戰爭和天災,這麼多的可怕事情在全世界蔓延著。

 

 

然而這些只是黃梁一夢罷了,當你仔細思考,會發現沒有一件事是永恆不變的,一點也沒有,即使身體最細的毛髮也在改變。

這不是理論,是你真正可以瞭解,甚至親眼看到的。

 

 

---頂果欽哲仁波切

 

 

34

 

佛陀靜默莊嚴地禪坐著,天空在他的四周上方,好像告訴我們:禪坐時心要像天空一樣開放,但要穩如泰山

天空就是我們的絕對的本性,沒有邊界,無拘無束;

地就是我們的相對的現實生活,我們的相對心和凡夫心。

我們禪坐的姿勢,象徵著絕對/相對、天空/大地、天堂/世俗的融合,如鳥的兩翼結合了天空般永恆的心性和虛幻有限的凡夫心地。

 

 

35

 

只要是誠實看待生命的人,就會發現自己老是活在一種不安幽暗未明的模糊狀態。

我們的心總是在清楚與迷惑之間遊蕩,如果我們一直在困惑之中,至少這也是某種清楚。

讓我們真正感到不解的是,雖然我們常覺得迷惑,有時候卻十分清楚呢!

這種持續的不確定感,讓人喪氣和絕望;但如果你能觀照,你會發現它的本質會產生間隔( gap) ,若你能看見且把握住,它就提供了轉化的絕佳時機。

 

 

36

 

心性是生與死的基礎,

就像天空把整個宇宙擁抱在胸懷。

 

 

37

 

當我們死時,什麼也帶不走,尤其是我們一向如此珍視、如此盲目依賴、如此想要永遠保有的身體。

而我們的心卻不見得比身體還要可靠。

只要好好看它幾分鐘,你會發現心就像跳蚤一樣跳個不停,念頭無端地生起,每一刻鐘都被混亂所席捲,淪為善變心的犧牲品。

如果這是我們唯一熟悉的心識,死亡時還要依靠它,那真是一場荒謬的賭博。

 

 

38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說:無明是痛苦的根本原因。但這種無明起自何處?又如何展現?

讓我來舉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想想我們認識的某些人,上天賦予他們卓絕的能力和智慧,如你所料,這些聰明才智不但幫不了他們,反而帶來痛苦,這不是很奇怪嗎?

這簡直是說,他們的聰明造成了痛苦。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很清楚:我們的智慧被無明俘虜、扣壓住了,而無明為達目的,就恣意利用我們的才智

這就是為什麼聰明如我們也會犯錯的原因了。

 

 

39

 

有時我們會短暫瞥見心性。一首美妙的樂曲、大自然的靜謐安詳或日常生活的點滴,都是啟發的契機,當我們看著雪花慢慢飄落,或旭日昇上山頭,灑落一室的光芒,都可能瞥見自性閃現。每個人都曾擁有這樣光明、寧靜、喜悅的時刻,且奇妙得令人流連不已。

 

我想有時我們對這種心性乍現實在是一知半解,但現代文明卻沒有提供我們理解它的基礎和架構。更糟的是,現代文明非但不鼓勵我們更深入瞭解,找出根源所在,反而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扼殺了我們的探尋。而就算我們把這體驗與他人分享,也沒有人會嚴肅對待。因此我們忽略了這些可能是生命最具啟發的契機。

這或許是現代文明最黑暗最紛亂的一面——對「我們到底是誰」的無知和壓抑

 

 

310

 

了知萬物就如:

縹緲幻影,浮雲城堡;

 

如夢,如魂,

 

可見卻無實體存在。

 

 

了知萬物就如:

 

朗空明月照映清湖,

 

而卻未存在湖中。

 

 

了知萬物就如:

 

音樂、聲響或哭泣的回音,

 

但回音中卻無旋律迴繞。

 

 

了知萬物就如:

 

魔術師的幻術,

 

變出馬、牛、車子等東西,

 

其中卻空無一有。

 

 

    ——佛陀

 

 

311

 

慈悲是最好的護衛;就如古代大師所體悟的,它也是一切治療的源頭

假設你得了癌症或AIDS之類的重病,若你以滿懷的慈悲之心,不僅承擔自己的痛苦,還能承擔與你相同境遇者的痛苦,毫無疑問地,你就可以淨化過去所造惡業,而這些惡業是你過去、現在、未來之所以一直遭受痛苦的原因。

在西藏,曾發生許多令人不可思議的例子:當人們知道自己病入膏肓時,會佈施所有錢財,獨自走到墓地等待死亡來臨。

在那裡,他們修習承擔他人痛苦的法門,令人驚異的是,後來他們卻沒死,反而痊癒回家了。

 

 

312

 

雖然我們的行為所種下的因,還沒開花結果,不過總有一天一定會成熟的

我們常常會忘記,結果總是在很久以後才會降臨,在這之前,我們總是無法將因和果聯想在一起。

 

 

吉美林巴說:「看看老鷹吧,它高高地翱翔天際,了無蹤影,但一旦它偵測到地上的獵物,就會突然從高空俯衝襲擊。當它降落時,它威嚇的身影就出現了。」

 

 

313

 

禪定和淨心的初級訓練,可以使學生的心成熟開放,直接體證真理。

然後,在這種傳授的有力時刻,上師可以把他對心性的證悟(我們稱為上師的「智慧心」),直接傳授給真正準備好的學生。

 

 

上師只不過是把佛陀的真正面目傳授給學生,喚醒學生當下內在的覺醒而已。

在那種經驗中,佛陀、心性和上師的智慧三者融合為一。

學生將會在感恩的光明中,毫不懷疑地體悟到:在學生和上師之間,上師的智慧心和學生的心性之間,現在不可能,過去不可能,將來也絕不可能有所分隔。

 

 

314

 

萬物本質皆為虛幻短暫,

有分別心的人,如舔刀鋒之蜜,

 

以苦為樂。

 

堅持萬物實有的人,

 

多麼可悲啊!

 

精神之友們,

 

往內觀照吧!

 

 

    ——紐舒仁波切

 

 

315

 

在佛陀證悟之夜,據說他歷經了好幾個不同的覺悟階段。

首先,他的心「清淨無瑕,無所染污,趨於柔軟、敏銳、專注和堅毅無比」,他開始回憶前世,以下是他對那個經驗的描述:

我記起了我的許多前世: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五十世……一百世……十萬世。

我對這些世的一切瞭若指掌:在哪裡發生、我的名字、出生於那個家庭、做過些什麼事等。我經歷了每一世的好運和惡運,及每一世的死亡,又一再地投生。

我用這種方式回憶了無數的前世,及其詳盡的特質和細節。這是我在初夜時分所得的知識。

 

 

316

 

累劫的無明,使我們執意認為整個生命與自我是一體不可分割的。

它最大的勝利就是誘使我們相信:它的最大利益,就是我們的最大利益:甚至認為它與我們共相生死。

這是個殘酷的諷刺,因為自我和我執正是我們痛苦的來源

然而,自我卻如此可怕得令人信服,長久以來我們都被它騙了,因此只要想到無我,就會嚇壞了。

自我向你低語著:「失去自我,就會失去做人的許多樂趣,就會淪落為死板的機器人或腦死的植物人。」

 

 

317

 

偉大的人會隱藏其非凡的能力,表現得一如平凡的我們,除非我們盡全力檢視才能察覺。

相反地,平凡的騙子卻善於假扮聖人欺騙大眾。

 

——貝珠仁波切

 

 

318

 

如果你持續觀想慈悲,當你看到別人受苦,你的第一個反應將不只是憐憫而是深刻的慈悲

你要尊重甚至感激他,因為你知道,任何人以其痛苦讓你開展慈悲心,就是給你最好的禮物,因為他們正幫助你增長通往覺悟之道的資糧。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在西藏,乞討的乞丐和讓你心痛如絞的老病婦,可能都是諸佛喬裝而成的,在你的修行之路上示現,幫助你增長慈悲心,邁向成佛之境地。

 

 

319

 

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禪坐完不要太快下座,讓禪定的寧靜充盈你的生活。

如我的上師敦珠仁波切所說:「不要跳起來就跑走,讓你的正念與日常生活融合;就像頭骨骨折的人,老是小心翼翼,惟恐別人碰到他一樣。」

 

 

320

 

在死亡的那一剎那,我們的心境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死亡時心存正念,可改善我們的下一世,即使此生曾經造下惡業;而就算我們曾經善盡此生,死亡時若心意煩亂憂悲苦惱,也會有不利的後果。

這意謂著:我們死亡前的最後一念和情緒,對於即將到來的下一世有極強大的決定力量。

因此,上師們非常強調死亡時週遭的環境氣氛。對於即將死去的親人或朋友,我們應盡全力激起他正面的情緒和神聖的感覺,如愛、慈悲和恭敬心,儘量幫助他「放下貪念、慾望和執著」。

 

 

321

 

最重要的是不要陷入我在西方常常看見的「購物心態」:換了一個又一個上師、一個又一個教法,從不肯持續專注地修煉某一種法門。

幾乎所有的精神大師都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專修一種法門。全心全意地遵循一種法門,直到心靈之路的盡頭。當然,你要同時保持一顆開放和虔敬的心,兼采不同法門的智慧。

在西藏,我們常說:「瞭解一個(法門),你就完成了所有。」

現代流行的觀念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使我們吝於承擔任何責任,這正是我們文化最大、最危險的迷惑,也是「自我」妨害我們性靈成長的最有效方法。

 

 

322

 

修習正念可能銷毀我們多世以來所累積的負面的、攻擊性的和混亂的情緒。

你不用去壓抑情緒或沉溺其中,重要的是,你要去「看」它們——你的思想和一切生起的東西,而且儘可能用開放和寬廣的接納和寬容來看。

西藏上師說,這種睿智的寬容如同無垠的虛空,如此地溫暖舒適,把你包住,保護著你,好像一條陽光的毯子。

 

 

323

 

上師就像一艘負載眾生橫渡生死苦海的大船;

一個領導眾生到達解脫之地的偉大船長;

一場澆息慾望之火的大雨;

有如照徹黑暗無明的日月之光;

如同承載善惡力量的堅實大地;

一棵含藏短暫快樂和無窮喜悅的如意樹;

一座埋藏廣大精深教法的寶藏;

一顆讓人覺悟的如意珠寶;

一位平等付出愛給所有有情眾生的父母親;

一條慈悲的大河;

一座超越世俗,不被無明之風搖撼的高山;

一片充滿雨水可以舒緩眾生痛苦的雲層。

簡而言之,他就是佛陀的化身。不管是看見他,聽到他的聲音,回憶起他,或碰觸他的手,只要與他結緣,就能使我們走向覺悟。

對上師絕對的信心是弟子成佛的保證。他的智慧和慈悲的溫暖,熔化了我們的生命之礦,顯露我們內在佛性的黃金。

 

 

——頂果欽哲仁波切

 

 

324

 

大部分的人都被業和煩惱遮蔽了,使我們無法看透自己的本性和實相。

因此,我們執著地把快樂和痛苦當真,而我們愚蠢的行為又繼續播下來世的種子。

我們的行為把我們繫縛在不斷循環的生死輪迴之中。

所以,我們今生此刻所做的每件事都存在著一種危險:未來可能要替現在的所做所為付出代價。

所以我們要認真而急迫地,以智慧為死亡早做準備,轉化我們未來的業,避免一再掉入無明的悲劇之中,重蹈痛苦的生死輪迴。

今生是我們唯一可透過修行做準備的機會,這是此生的自然中陰不能逃避的訊息。

 

 

325

 

覺悟對於喬達摩(佛陀)來說,就如監禁他千年的牢獄被打破了。

而愚癡就是這座牢獄的獄卒,因為愚癡遮蔽了他的心,如烏雲掩蓋了星月。

心被無盡的妄念波浪淹沒,而將現實錯分為:主觀/客觀,自我/他人,空/有,生/死,這種分別心產生了邪見——感情、貪慾、執著的牢獄。生、老、病、死的痛苦,只會讓這道獄牆變得更結實,我們唯一的能做的,就是逮住獄卒,看清楚他的真面目。獄卒應是愚癡……一旦獄卒走了,監獄就會消失,而永不再出現。

 

 

——一行禪師 《佛陀的覺悟》

 

 

326

 

很難專心安住於心性,即使只有片刻,都是異常的困難的,更別想去除生起的念頭和煩惱。

我們總以為那很簡單,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極富理解力,或已經完全瞭解它。這是個很大的謬誤。

事實上,要經過多年持續的聞、思、修、觀想和禪坐,修行才能成就正果。

 

 

327

 

若想祈求覺悟者的幫助,激起恭敬心或證悟自性,沒有任何法門比「上師相應法」Guru Yoga)更快速、感人和有力。

頂果欽哲仁波切寫道:「上師相應法即是與『上師的自性相結合』,運用這個法門,可使我們的心與上師的覺悟心融合一起。」

 

上師是諸佛、上師和覺悟者三者加持力的結晶,所以祈請上師,就等於祈請所有聖尊;將你的心和上師的智慧心相連結,就是將你的心與真理和覺悟的化身相結合。

 

 

328

 

佛陀快要入滅時,曾預言在他涅槃後不久,將有蓮花生大士降世弘揚密宗教法。

西元八世紀時,在西藏建立佛教的就是蓮花生大士。

對於我們西藏人,根本上師蓮花生大士是浩瀚的、永恆的法則;他是宇宙的法師。

當我遭遇艱難和危險時,我常常祈求蓮花生大士,而他的加持和法力也從不曾失信於我。

當我想到他時,我的所有上師都化現於他身上。對於我來說,他活在每個時刻。整個宇宙每分每秒都閃耀著他的美麗、力量和存在。

 

 

329

 

真正體認無常可以慢慢解脫我們的執著,認為萬物有常的錯誤觀念,及將安全感建立在外相上面的謬誤。

慢慢地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因執著不可能執著的東西而遭受的痛苦,在深層意義上而言,其實是沒有必要的。

 

剛開始接受無常的觀念可能會覺得痛苦,因為它是如此的陌生。但只要我們不斷反省思考,心靈就會慢慢地轉變。

「放下」變得愈來愈自然,愈來愈容易。

 

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沉沒我們根深蒂固的愚癡,不過只要我們越加反省,就越能開展「放下」的觀念,屆時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就會徹底改變。

 

 

330

 

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暴戾之氣;心靈總被憤怒、執著或害怕等情緒所佔,你就無法奢望能安詳死去。

所以我們若想死得安詳,就要學習如何好好過生活:想要安詳地死去,就必須培養心靈的寧靜和生活的安詳。

 

 

——達賴喇嘛

 

 

331

 

禪坐姿勢的最大要點是要保持背部挺直如箭,或如一堆金幣。這樣氣才能輕易流貫身體的脈,心才能得到真正安歇。不要強迫什麼。

脊椎下半部的自然曲線,要保持放鬆、挺直。

頭要保持自然平衡;肩膀和上半身帶著力量和優雅,維持均衡但不要僵直。

雙腿交叉而坐,不一定要雙盤,那是高級瑜伽所強調的重點。

交叉的雙腿表示生與死、善與惡、方便法門與智慧、陽與陰、輪迴與涅槃的融合;和不二的境地。

雙手舒適地覆蓋在膝蓋上,這叫「正襟危坐」。若你想坐在椅子上,腳要放鬆,背要挺直。

 

 

 


以上文章轉載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3.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拉瑪格拉瑪佛塔.png

尼泊爾 拉瑪格拉瑪 (佛陀舍利塔)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二月

 

「阿」代表「空」,「未生」的實相。

 

2.1

 

兩千五百多年以前,有個累世追尋真理的人,來到印度北部一個靜謐的地方,端坐於菩提樹下,發誓如果不覺悟真理就不起來。

傳說,他在黃昏時征服了所有黑暗的愚癡;第二天清晨,金星劃破黎明的天空時,他在長久忍辱、持戒修行和圓滿禪定後,終於成就了人類存在的最終目的:覺悟。

在此神聖的一刻,天地震動,好像「快樂得醉醺醺的」;經典上記載:「沒有人憤怒、生病或悲傷;沒有人為惡;沒有人心懷傲慢,大地變得非常寧靜,好似達到圓滿的境地。

他就是有名的佛陀。

 

2.2

 

執著是我們所有問題的根源

因為無常會帶來痛苦,雖然萬事萬物都會改變,我們還是拚命地執著。

我們害怕放下,其實是害怕生活,因為學習生活就是學習放下。

這就是我們死命執著的悲劇和諷刺:執著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帶來我們不想要的痛苦。

執著的出發點或許並不壞,希求快樂也沒有錯,但我們一心執著的東西到頭來根本無法執著。

西藏人說:「同一隻髒手不可能在同一流水中洗兩次。」;

又說:「無論你如何用力,還是無法將沙子搾出油來。」

 

2.3

 

從某方面來看,海浪似乎各各獨立分開,有始有終,有生有滅;從另一方面來看,海浪並不存在,只是水的行為而已,「空」無任何個體,而是「充滿」著水。

所以當你真正思考海浪,會發現它只是風和水的短暫聚合,依賴著一不斷改變的外在環境。你也會瞭解,海浪與海浪之間是共相依存的。

 

2.4

 

我們一生的所作所為,

造就我們死時的景況。

每件事,絕對是每件事,都和它有相關聯。

 

2.5

 

什麼是大圓滿的禪定?它只在「見」(View)被傳授後,自然專注安住於「見」中。

 

敦珠仁波切如此描述它:「禪定就是專注在本覺的狀態,沒有任何思維概念,同時又維持完全放鬆,毫不渙散或執著。

因為『禪定不是苦鬥,而是自然地溶入本覺。』」

 

2.6

 

我們身體的細胞正在死亡,腦部的神經正在衰萎,甚至臉部的表情也隨心情不斷改變。

我們所謂的個性也只是「心識的流動」而已。

今天我們心情好是因為一切都好;明天就可能沮喪失意了,而我們的好心情哪裡去了?

還有什麼能比我們的思想和情緒更難預測的?你知道你下一秒鐘的念頭和感覺?

我們的心其實是空幻的、無常的,如夢般空虛短暫。

仔細看念頭:它來了,它停留,它走了。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生起,甚至連當下這一念,即現在所經歷的,也成為過去了。

 

我們唯一真正擁有的是「當下」,此時此刻!

 

2.7

 

自性的要義

沒有言語可描述;

沒有例子可表明。

輪迴未讓它變壞;

涅槃未使它變好。

它未曾生,

也未曾死;

它未曾解脫,

也未曾迷惑;

它未曾存在,

也未曾消滅;

它無拘無束,

也無法類歸。

 

一——敦珠仁波切

 

 

2.8

 

人是「宇宙」整體的一部分,也是有限的時間和空間的一部分。

他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視為獨立於整體之外——這是一種意識的錯覺。

這錯覺是種監獄,把我們監禁在個人慾望和少數最親近的人身上。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拓展慈悲心,擁抱所有的生靈和整體自然的美,以掙脫這座監獄。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2.9

 

懷疑


需要真正的方便法門才能對治,我發現很少人能真正瞭解如何克除或利用懷疑。

這似乎是很諷刺的事:現代人如此信奉貶抑和懷疑的力量,卻很少人有勇氣懷疑「懷疑本身」。

就像一位印度大師所說的:把對狗的懷疑轉移到懷疑本身,揭開譏諷的面具,找出害怕、無助、絕望和不耐煩的真正根源。

到時,懷疑將不再是障礙,而是覺悟之門,每當懷疑在心中湧現時,修行者會歡迎它,視為深入真理的工具。

 

 

2.10

 

自我無法瞭解我們的真面目,結果它不擇手段地想勾畫出一個「自我」,但那必定是善變騙人的,必須以不斷改變來維持它虛構的存在。

自我 (ego)的藏文是dakdzin,其意為「我執」,是對「我」和「我的」、自我和他人的虛幻概念,以及因之產生的所有概念、慾望和行為的不斷執著。

此種執著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無功的,因為其中並沒有任何基礎和真正存在,而我們所執著的東西其根本本質卻是不可執取的。

我們如此不斷執著的原因在於,在心靈深處,我們知道自我並不是本來就存在的。就是這個秘密的、令人焦慮的認知,產生了所有的不安和恐懼。

 

2.11

 

你的慈悲心對臨終者有三項大利益:

第一,因為心胸的開放,使你能更容易、毫無條件地帶給臨終者亟需要的愛。

第二是較深的精神層面:我一再看到,如果你能將慈悲付諸行動,就能創造一種氣氛,激發他人的精神層面,或甚至開始修行。

在最深刻的層面上,如果你繼續對臨終者修行慈悲,同時也激發他們修行慈悲,這樣不僅可以治癒他們的心靈也可治癒肉體。

你會很驚奇地發現所有精神上師所說的:慈悲的力量沒有邊界

 

2.12

 

有位禪師有個很虔誠卻天真的弟子,視他為活佛。

有一天,這個禪師不小心坐在一根針上,他大叫:「噢喲!」跳了起來。

弟子馬上就對師父失去信心,而離開了他。他說他發現師父並未開悟而失望不已,否則,他怎麼會大叫又跳腳?

禪師知道弟子離開他後說:「哎呀!可憐的人!他應知道,事實上,不僅是我,就連針和『哎呀』聲也不是真實存在的。」

 

2.13

 

學學老牛的楷模:

它滿足地安睡在馬房。

你總得吃飯、睡覺和拉屎,

這是不能避免的,

其他的就不關你的事了。

做你該做的,

永遠做你自己。

 

                     ——敦珠仁波切

 

 

2.14

 

在我所知道的修行法門中,施受法(藏文Tonglen:意為施予與接受)是最有用和最具威力的。

 

當你遇到困境,施受法能告訴你別人的苦難;

當你內心鬱結,它能摧毀阻礙你的力量;

當你感覺對別人的苦痛漠不關心時,它能幫助你發掘內在自我,顯露你真性流出的愛和無盡的光輝。

我執和我愛是所有痛苦和冷酷無情的源頭,據我所知,施受法最具破解的效力。

 

簡而言之,施受法所修行的施予與接受,就是要承擔他人的痛苦,而把自己的快樂、幸福和寧靜給別人。(自他交換)

 

2.15

 

在我的經驗中,若不先建立自己慈悲的信心和力量,要觀想承擔別人的痛苦,尤其是病人和臨終者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種信心和力量能幫助你轉化他人痛苦。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要對他人行施受法前,自己要先行修煉的原因。

在你對他人付出愛與慈悲之前,你要先發掘、深化、創造和強化你自己;

先治癒你的冷漠、痛苦、嗔恨和恐懼,因為這些都可能成為你修行施受法的障礙。

 

 

2.16

 

把禪修與生活結合是禪修的重點和目的。現代生活的暴力、壓力、挑戰和錯亂,使得這兩者的相結合更顯迫切。

兩者如何才能結合運用呢?怎樣才能把禪修的寧靜與寬廣自在融入日常生活?

除了持續修行,別無他法,只有透過踏實的修行,才能不斷地體嘗到自性的寧靜,而能將這經驗延伸到日常生活。

如果你真想達到這個境地,就要把修行當作每日必須的食糧,而非偶爾服用的藥或治療。

 

 

2.17

 

當我們修行佛法之後,一定會發現自己一些特別明顯的事實:

我們常常碰到的問題:

某些因惡業所養成的習性,是我們一再重複和加強的;

某些看待事情的方式(如對自己和週遭世界舊有的解釋方式)原來是錯誤的,而我們卻一直信以為真,曲解了事實真相。

當我們堅守修行之路,且誠實檢驗自己時,它就會越來越顯明,而我們的覺受不再是一張妄念的網。

要認清我們的困惑,雖然我們還不完全瞭解它,不過它卻帶給我們智慧之光,讓我們進入一種嶄新的歷程,一種治療的歷程。

 

 

2.18

 

我們都有遇見某種心靈之道的業因,我誠心誠意地鼓勵你,用最大的信心,追尋一種最能啟發你的法門。

如果你老是在尋找,這種尋找就會變成僵化的執著,把你套牢。你便成了求道的觀光客,忙得徒勞無功

就如敦珠仁波切說的:「把你的大象關在家裡,卻跑到森林裡找腳印子。」

專攻一種法門,並不是要限制你,或嫉妒地專制獨斷,而是幫助你持續專一的慈悲方便法門,雖然修行的障礙必定會出現,你也能繼續走下去。

 

 

2.19

 

死亡之時,有兩件重要的事:一是生前的所作所為;二是死亡那一刻的心理狀態

縱使我們生前造了許多惡業,若在死亡之時,心靈能有真正徹底的改變,將對來世有決定性的影響,能改造我們的業,因為死亡那一刻是淨化業的絕佳時機

 

 

2.20

持咒是藏傳佛教廣泛運用的禪定法門。咒語的定義是「心靈的護衛者」,凡護衛心靈不造惡業,或免於受欲心所控制的都稱為咒語。

當你緊張、無所適從、感情脆弱時,持咒可完全改造你的心境,轉化它的能量和氣氛。這怎麼可能呢?

咒語是聲音的根本之要,是真理的化身。每一個音都含有精神的力量,濃縮了深奧的真理,傳載了諸佛的法語加持。心結合了氣的微妙能量,可以貫通身體及淨化全身的脈輪。所以當你唸咒時,你就是以咒語的能量加在你的呼吸和能量,直接作用在心和全身上下。

 

2.21

 

我推薦給學生的咒語是: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嗡  阿  吽  班雜  咕魯  貝瑪  悉地  吽

藏音念成:「Om Ah Hung Benza Guru Péma Siddhi Hung」,這是蓮花生大士的大咒,也是一切諸佛、上師和覺悟者的咒語。

在這暴力無序的年代,持這個咒語具有特別強大的安詳、治療、轉化和護衛的力量。

安靜專注地念誦這個咒語,讓你的呼吸、咒語和你的覺知慢慢地融合為一。

或者以一種啟發心靈的方式念誦,讓心安住在念誦後的深刻寂靜中。

 

2.22

 

為何我們會活在死亡的恐懼之中?或許我們害怕死亡的最根本原因,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是誰

我們相信個人擁有一個私人的、獨特唯一的身份,但如果我們膽敢面對它,就會發現這個身份完全建築在一些永無止盡的東西身上:我們的名字、我們的「傳記」、伴侶、家人、工作、朋友、信用卡……,我們就把所依賴的安全感,建立在這脆弱虛幻的支撐上。若把這些東西都拿掉,我們還知道自己是誰嗎?

我們生活在一個假想的認同下,一個神經質的童話世界,就跟《愛麗絲夢遊仙境》中的烏龜一樣不真實。因為被激情所催眠,我們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造在沙上。

這個世界似乎非常真實地讓人可以相信,直到死亡瓦解了我們的幻境,把我們從隱藏的地方揪出來。如果我們對真相一無所知,我們會怎麼樣呢?

 

2.23

 

我們之所以把週遭事物看待成這個樣子,是因為我們以相同的方式,一再重複固化我們對於內外在實相的經驗,一代又一代,這導致我們錯想所看到的事相是真實的。

其實,當我們在心靈之道上更為精進之後,就能學會對治僵化已久的覺知。所有我們對於世界、事物,甚至自己的觀念,都將被淨化、溶解成嶄新的樣子,你可以稱它為「像天堂一樣」的景象和覺知。

就如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所說的:

如果認知的門被淨化了,

一切都會顯露……本有,而至永恆。

 

2.24

 

就如佛陀所說,所有已經證悟的諸佛,都是依靠上師而成就的。他也說:「只有透過恭敬心,才能了知絕對的真理。」

所以,瞭解什麼是恭敬心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盲目的崇拜,不是個人責任的免除,也不是毫無選擇地跟從一個人或某種奇想。

真正的恭敬心是對真理不能打破的接受;真正的恭敬心是根植在敬畏的、虔誠的感謝上,但卻不失清楚的覺知、腳踏實地和智慧

 

2.25

 

身為佛教徒,我視死亡為自然的過程,只要我還活著,必定會發生死亡的事實。因為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所以就沒有理由擔心了。

我喜歡把死亡想成衣服穿破了要換件新的一樣,而不是最終的結束。

然而,死亡是無法預測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死或怎麼死。

因此,在死之前,要做好事前準備。

 

——達賴喇嘛

 

2.26

大圓滿的教法認為,你的「見」(view)和姿勢要像山一樣。

「見」就是全部認知的總和及因禪定而生起對自性的洞察,所以你的見應轉化、引導你的姿勢,以坐姿呈現你整個存在的核心。

然後,你要如山一般堅定壯嚴地端坐著,不管強風如何吹襲,烏雲如何纏繞,山還是一樣安然自在。

如山一般坐著,讓你的心升起,飛揚。

 

2.27

 

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我是否知道此刻我正走向死亡?每個人、每件事也正在死亡?因此能時時刻刻慈悲地對待眾生?

我對死亡和無常的認知是否強烈、迫切到每一秒鐘都致力於追求開悟?

如果你都能回答「是」,那麼你才可以說你對無常已經真正瞭解了。

 

2.28

這個大圓滿禪定修習的要點是要強化和穩固本覺,並使它成長到完全成熟

凡俗宿習的心的投射力是非常強大的,當我們渙散、不專注時,它會一再重複且輕易地控制我們。

就如敦珠仁波切常說的:「我們現在的本覺就像一個小嬰兒,被困在念頭不斷生起的戰場上。」

我喜歡說,剛開始我們應該在禪定的安全環境中,當「本覺」的保姆。

 

 

 

以上文章轉載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2.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死無懼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20171009_祥雲.jpg

 

 

一月

 

 

1.1

 

根據佛陀的智慧,我們真的要好好運用今生為死亡早做準備,不要等親密的人痛苦地死亡,或病入膏肓時,才不得不反省人生。

 

 

我們不要注定兩手空空地走向未知的死亡,而要即刻開始發掘人生的意義,視當下的每分每秒皆為改變的契機,誠心誠意、了了分明、心平氣和地為死亡和來生舖路。

 

 

1.2

 

修習禪定是你今生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因為唯有透過禪定,才能發覺內心的真正本質,得到無論是活著或死亡都亟需要的平靜和信心。

 

禪定是通向覺悟的必經之路。

 

 

1.3

 

我常在教授禪坐前說:「把心帶回家,放下,放輕鬆。」

 

 

把心帶回家」意為透過完全專注的修煉,讓心安住於恆定的狀態。更深一層的意義來說,把心帶回家就是把心內收,安住在心性中。這就是甚深的禪定。

 

 

放下」就是要放下執著,因為執著心的貪慾是所有痛苦、害怕和煩惱生起的原因。更深刻地說,因你日漸瞭解心性,而生起覺悟和信心,可以自然激起博大的寬容心,在禪定中慢慢消融心頭的執著。

 

 

放輕鬆」就是要自在無礙,鬆弛內心的緊張。進一步說明,即是安歇在心性(本覺;Rigpa)之中。就像把滿手的沙子倒在一平坦之處,每粒沙子都能平定在它本然的和諧狀態。這就是心靈的安頓之道,讓所有的思想和情感都沉澱、融化到心性之中。

 

 

 

1.4

 

有多少人被我稱為「積極的懶惰」所襲擊?東方人的懶惰和西方人的不同。東方人的懶惰就是每天游手好閒,無所事事,不是跟朋友喝兩杯,就是鬼扯淡。

 

 

西方人的懶惰則大不相同。總是把自己弄得忙碌不堪,填滿各種事務,無閒面對真正重要的事。

 

 

假如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會很清楚地發現自己老在忙著無關緊要的「責任」。有位大師將它們比喻為「夢中的家事」。我們總是告訴自己,要做點有意義的事,卻老是沒時間做。

 

 

真是一籌莫展!我們把時間都消磨在電話閒扯、瑣碎計劃和許多「責任」身上——或者應說成「不負責任」比較貼切吧?

 

 

 

1.5

 

當你失去最愛的親人時,才深刻體會到自己從不曾好好愛他,從未對他懷著感恩和寬恕之心,你才會對他如此冷漠。

 

依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曾說:「我想教人們一種生活方式,就是你要在別人還可以聽到時給他忠告。」雷蒙·穆帝(Raymond Moody)在作過瀕死研究的工作後說:「我現在才知道死亡是如此接近我們,我現在更要讓我所愛的人知道我的感受。」

 

 

 

 

1.6

 

激起慈悲心的有效方法,就是把別人想成完全跟你一樣。

 

達賴喇嘛說:「人到最後都是一樣的——都是由肌肉、骨骼和血液所組成的。我們都喜歡快樂而趨避痛苦。再者,我們都同樣享有快樂的權利;也就是說,瞭解我們與別人平等無二是非常重要的。」

 

 

 

1.7

 

雖然我們老是說要實際,但「實際」在西方卻意謂著無知、自私、短見。我們目光短淺地以為只有今世,這是極大的欺幻,也是現代世界衰微和破壞性物質主義大興其道的原因。沒有人談死亡,也沒有人談來世,因為人們認為談死亡或談來生會阻礙了世界的「進步」。

 

 

如果我們真想要好好地活著,且繼續活下去,為何我們要盲目地堅持死亡就是結束呢?為何不至少嘗試著探索或許真有來世?如果我們真如所說的那麼實際,為何不認真地問自己:我們「真正」的未來在哪裡?畢竟,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活過一百歲。通過了這點,無盡的永恆就街在那裡了……。

 

 

 

1.8

 

藏傳佛教把人的存在分為四種連結循環的實體:此生、臨終和死亡、死後、再生。

 

這就是著名的四種中陰:

 

1

. 此生的「自然中陰」

 

 

2

. 臨終的「痛苦中陰」

 

 

3

. 法性的「光明中陰」

 

 

4

. 受生的「業力中陰」

 

 

 

中陰是獲得解脫的絕佳時機

,就如經典告訴我們的,此特定的時刻具有神奇能力和無比的潛力。任何行為都深具決定性且影響深遠。

 

 

我把中陰想成就像走向險崖邊緣的時候;就如大師向其弟子傳授最根本、最重要及最深奧的大法的時候。不過,在這些時刻中,最具威力和潛能的,還是死亡之時。

 

 

 

1.9

 

若你仔細審視,就會發現萬物並非真正的存在,這種非獨立的存在稱為「空」。就如一棵樹吧,當你想像一棵樹時,會習慣想成具體明確的形象,不過若仔細端看,你會發現它根本不是獨立的存在。

 

 

仔細思考,發現它能分解成無數微細的關係網,延伸向整個宇宙。滴在葉子上的雨水、吹拂樹的微風、滋養鞏固的土壤;以至於四季、天氣和日、月、星光等——所有的這些都組成樹的一部分。

 

 

若再更深思量,就會發現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助長了樹的長成;片刻都無法與其脫離,而樹的性質分分秒秒都在微細變化中。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萬物皆空」,一切皆無法獨立存在的意義。

 

 

 

 

1.10

 

當更多的人了知其心性時,將更能珍惜這世界的燦爛光明,也會勇敢積極地為保存它而奮鬥。

 

 

很有趣的一點是,藏語的「佛教徒」是nangpa,意思是「內省的人」——從心性而非從外在尋訪真理的人。

 

 

佛教所有的教法和修煉都在幫人達成一點:向內審視心性,而能擺脫死亡的恐懼,了知生命的真相。

 

 

 

 

1.11

 

禪修大師知道什麼是最柔軟、最靈活的心靈。心靈若加以訓練,凡事皆為可能。事實上,我們已完全被輪迴所訓練,訓練成嫉妒、執著、焦慮、悲傷、絕望和貪婪;訓練成對激怒我們的事憤怒回應。其實,我們已很習慣生起負面的情緒,甚至你根本就沒有想到要這樣做。

 

 

所以凡事都是訓練和習氣的問題。若將心置於無明困惑中,還認為理所當然,如果誠心誠意地這樣做,它就變成黑暗的無明大師,深陷其中,成為它最柔順、最聽話的奴隸。

 

 

若專心致意於禪修,將心從幻妄中解脫,我們會發現,用時間、耐心、戒律和正確的修煉,此心會解縛松結,而了知其本有的極樂和清明。

 

 

 

 

1.12

 

人們那麼難以面對死亡的主要原因,在於對無常實相的無知。

 

 

我們總認為改變等同於失去和痛苦。只要一有改變,就想盡辦法麻痺自己不去接受,因為我們倔強盲目地認為恆常能夠帶來安全,無常則否。

 

 

事實上,無常就像我們生命中邂逅的朋友,初識時難以相處,但相處久了,卻發覺他比我們想像中的更為友善。

 

 

 

1.13

 

人類終其一生都在在準備,

 

準備,準備……,

 

卻忘了為來生做準備。

 

 

 

——惹巴格堅(Drakpa Gyaltsen)

 

 

 

 

1.14

 

什麼是心性?

 

 

想像天空的虛空、廣闊、無始以來的純淨;心性的體就像天空。

 

 

想像太陽的光明、晴朗、毫無障礙和自然放現,心性的相就像太陽。

 

 

想像陽光公平地照徹萬物,心性的用是慈悲的示現,就如陽光。沒有任何東西能妨礙它,處處都能普照。

 

 

 

1.15

 

你會對那些還沒有證悟真性的人,自然地生起慈悲心。它是如此地無邊無際,如果可以用眼淚表達的話,你會哭個沒完。當你證悟心性時,不只擁有慈悲心,還有無量方便法門;而且能自然解脫痛苦與恐懼(如對生、死和中陰身的恐懼)

 

假如你想描述覺悟的喜悅和快樂,就如諸佛所說的,把世界上所有的榮耀、快樂和愉悅都集合起來,也不及覺悟時所體驗到喜樂的一小部分。

 

——紐舒仁波切(Nyoshuh Khen Rinposhe)

 

 

1.16

 

往內觀在是多麼困難!

 

 

我們又多麼容易被習氣所駕馭!雖然它常帶來痛苦,我們還是認命地接受,因為我們太習慣於向它投降了。我們也許會理智地認為要讓自己自由,可是習氣一旦起來,又成為它的奴隸。

 

 

然而,反省觀照還是可以慢慢增加智慧。當然我們可能一再掉入舊有的框架中,但慢慢地就可以掙脫出來,徹底改變自己。

 

 

 

 

1.17

 

藏文的「身體」是「」,意思是「可以留下來的東西」,就像行李。每次提到「」都提醒我們:我們只是一個旅者,短暫地寄居在這個肉身。西藏人不會把時間花在追求舒適的生活來困擾自己,只要夠吃夠住就滿足了。

 

 

像我們這樣妄想改善生活,只會帶來毀滅和混亂。腦筋清楚的人住進旅館時,難道會去佈置旅館的房間嗎?

 

 

 

1.18

 

並不是宿命和命定,而是指我們有創造和改變的能力。業具有創造性,因為我們可以決定如何及為何行動;我們可以改變,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陀說:

 

業,創造萬物,如藝術家;

 

業,構成萬物,如舞蹈家。

 

 

1.19

 

藏文稱心性為本覺(Rigpa),是最根本、最純淨、最初始的覺知;是可立即湧現的智慧;是可認知的、光明的,且時常保持醒覺的。變遷和死亡也無法改變它最深遂的本質。

 

 

而此刻它隱藏在內心中——我們的凡夫心(sem),被短暫紛亂的念頭和情感所遮蔽。就像強風吹走烏雲,顯露出閃耀的陽光和寬闊的天空,在某種情境下,某些啟示可以讓我們一瞥心性,這些瞥視含有許多深度和層次,但每瞥都能帶來知識、意義和自由的光芒。

 

 

這是因為心性是知識本身的知識。

 

 

 

 

1.20

 

我們的心是美妙的,但也可能是自己最大的敵人

,給我們添了很多麻煩。我希望心能像一副假牙,可以決定帶走或留在昨夜的床旁桌上,至少可以暫停它無聊煩人的妄為,讓我們得到休息。

 

我們對自己的心是如此仁慈,甚至當精神教法在耳邊彈奏美妙的樂音,給我們前所未有的感動時,我們還是退縮不前,因為有一些根深蒂固和令人費解的猜疑心把我們阻擋住了。

 

 

 

1.21

 

把心輕輕地安歇在某一對像上是很有效的禪定方法。你可以運用大自然美麗的景物,激起心靈的啟示,如一朵花或水晶等,但一些真理的化身如佛陀、基督或特定的上師,會更有效力。

 

 

你的上師是你與真理的連結者,只要你親近上師,或只是看到他的法相,就能得到啟示,將自性與靈感、真理連結一起。

 

 

 

 

1.22

 

想像一個從車禍後突然在醫院醒來,發現自己患了失憶症,表面上一切都如故:面容和身形依舊;感覺和神識也還在,但對自己是誰卻一點記憶也沒有。

 

 

同樣的,我們也記不起自己真正的身份——本性。因為狂亂和害怕,我們到處尋找胡亂抓一個認同者,卻抓到一個正掉入深淵的人,這種虛假無知的認同就是「自我」

 

 

 

 

1.23

 

不要太過緊迫,這是真理的教義極端重要的一點,上師也是一樣,這就是佛陀教誨我們的「四依」:

·

依法不依人

·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

依智不依識

 

 

記住,真正的老師是傳佈真理的人,是慈悲智慧的顯現。佛陀、上師和先知都是真理的化身,示現無數方便法門和慈悲法相,引導我們以其法義,回歸我們的真性。

 

首先,尋找真理的追隨者比尋找上師更重要,因為通過追示真理,你會發現自己與上師連結在一起。

 

 

 

 

1.24

 

在我的傳承教派中,我們尊敬上師更甚於佛陀。雖然佛陀時常示現法力和慈悲,但我們的昏暗無明使我們無法親近佛陀,而我們卻可以親近上師;上師就在這裡,生活、呼吸、講話、行動,用盡各種辦法示現佛陀的教法:解脫之道。

 

就像我,我的上師是真理的化身,是覺悟顯現於此身、此世、世間,甚至此時此地的確切象徵;在我的修行、工作、生活及覺悟之道上,賜給我無上的啟示。我的上師擔負著預示覺悟的神聖任務,直至我真正覺悟。

 

我知道,只有等到我覺悟時,才能完全瞭解他們的本質和無盡的寬容、愛和智慧。

 

 

 

1.25

 

懷抱著大慈悲祈求開悟,以利益一切眾生即是菩提心(梵文Bodhicitta)Bodhi與覺悟的本體有關;citta是「心」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要」。

 

菩提心的開展和覺醒就使我們佛性種子的日漸成熟,這佛性的種子就是,當我們的慈悲達到圓滿的狀態,此種子就會開花結果而成佛。

 

因此,菩提心是整個修行之路的泉源和根。這就是我們的傳統要如此迫切祈禱的原因了:

 

祈願未生珍貴菩提心者,

能夠生起;

 

 

祈願已生菩提心者,

持續不滅,且日益增進。

 

 

1.26

 

觀照死亡的目的,是要打從內心深處產生真正的改變

。這通常需要一段時間靜修和深刻的觀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開眼睛,看清楚自己如何看待生命。

 

觀照死亡會產生一種深刻的「出離心」(renunciation),藏文稱為ngé jungngé的意思是「確實的」或「必然的」;jung則是「出現」、「浮現」或「出生」之意。

 

時常深刻地觀照死亡,可以讓你對舊習產生惡感而離棄它。你會發現自己慢慢能夠放下它們,最後能夠解脫習氣,就像上師們說的:「就像從乳酪中挑出頭髮」一樣簡單。

 

 

 

1.27

 

中陰教法源自於古老的大圓滿密續,其中提到有一隻神話中的金翅鳥,出生就已發育完全。這個影像象徵我們的本性原自圓滿具足。金翅鳥的幼雛在蛋中便已羽毛豐滿,但在孵化前還無法飛。只有等到它破殼而出時,才能一飛衝天。

 

同樣的,上師告訴我們,佛性被身體隱蔽住了,當身體破敗後,它就會顯現出來

 

 

1.28

 

佛教至今仍具有革命性的智慧是:生與死就在心中,別無它處

 

心是一切經驗的共同基礎——它創造了快樂;創造了痛苦;也是創造了我們所謂的「生」與「死」。

 

 

 

1.29

 

敦珠仁波切有一天與妻子開車經過法國,一路上讚美著鄉間旖旎的風光。當他們經過一處百花爭艷的墳場時,敦珠仁波切的夫人說:「仁波切,你看,西方的每件東西都是那麼整齊清潔,甚至連埋屍體的地方都一塵不染。東方人住的房子甚至都不比這還乾淨。」

 

他回答:「嗯,是啊!這倒是真的;真是個文明的國家!他們為死屍蓋了這麼漂亮的房子。不過,你有沒有注意到,他們也替活屍蓋了這麼漂亮的房子!」

 

 

 

 

1.30

 

如果你禪坐時,心與身沒有融合一致(比如你覺得焦慮,或想著其他的事),你的身體就會覺得不舒服,也比較容易產生障礙。

 

 

反之,如果你的心處在寧靜、富有啟發的境界,也會影響身體的姿勢,能夠更自然、更不費力。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讓身體與體證心性所產生的信心聯結在一起

 

 

1.31

 

什麼是「」?它只不過是「看見」事物本然的狀態;瞭解心性就是萬物本來的面目;以及領悟心的真性就是絕對的真理。

 

敦珠仁波切說:「『見』就是赤裸覺醒的覺知,它包含一切萬物;感官的認知、現象的存在、輪迴和涅槃等。這種覺醒有兩種面向:絕對層面的『空』,和相對層面的『境相』和『覺受』。」

 

關於作者

 

索甲仁波切出生於西藏,由二十世紀最受敬重的精神導師蔣揚欽哲仁波切(Jamyang Khyentse Chokyi Lodro)養育長大。自幼年起,他就與上師培養出溫馨親密的關係,並沉浸在智慧、慈悲和恭敬心的氛圍之中。這使他對佛法精髓有了深刻的瞭解,以此體驗和身為轉世喇嘛所受的傳統訓練,為他日後擔任精神導師的任務,紮下厚實的基礎。

 

蔣揚欽哲仁波切圓寂之後,索甲仁波切繼續跟隨二位主要上師敦珠仁波切和頂果欽哲仁波切修法,啟發他在西方的傳法志業。

1971年,他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研讀比較宗教學。1974年開始弘法,因為求法者熱烈渴求,他又繼續至歐洲、東歐、美國、澳洲和亞洲等地傳法。

 

仁波切把將佛法弘傳到西方,當作是他畢生的志業,因此寫出《西藏生死書》,提供修煉的基礎。這項修煉可使人們瞭解佛法,並實際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因此能裨益他人和全世界。

 

很少上師能有索甲仁波切天賦的溝通能力,而二十餘年在西方的生活和受教,使他深刻瞭解西方人的心靈。他以親切、幽默和講法清晰聞名;且能夠跨越宗教、文化和心理學的藩籬,揭示了佛法的精髓。他以日常生活令人驚妙的例子,分享他個人的經驗,因而能直接與學生的經驗相契合,進而激起對佛法的鮮活感受和韻味。

 

索甲仁波切傳承於偉大的大圓滿教法,他具有這個傳承的明顯特質:充沛的活力、廣闊的心靈和直指人心。

 

上文章轉載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1.htm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