扺樹給孤獨園.jpg

印度 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佛陀演說阿彌陀經之說法台)

 

孤獨園.jpg

祇樹給孤獨園  佛陀的房間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六月

 

 

OM MANI PADME HUM HRIH

 

 

觀世音菩薩的心咒

 

慈悲的菩薩

 

 

6.1

 

靜靜地坐著,身體不動,沉默祥和,無論生起什麼念頭或情緒,讓它自然來去,不要有任何執著。

這種境界像什麼?敦珠仁波切常說:好像一個人在田野中辛勤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坐到火堆前心愛的椅子裡。

他已經工作了一整天,該做的事都已經完成;沒有什麼好擔心的,諸事已畢,他可以完全放下所有的牽掛,自在而滿足。

 

 

6.2

 

若你的心保持虛空,則隨時都可以接納任何東西;它是開放的。

初學者的心靈蘊含著無限的可能;但專家的心卻只有少許的可能性。

 

——鈴木大拙

 

 

6.3

 

恭敬心是修行的精要。

如果我們心中只有上師,和虔誠的恭敬,不管發生什麼事,都把它視為上師的加持。

如果我們能以這種持續湧現的恭敬心修行,本身就是一種祈禱。

當心中充滿對上師的恭敬,就會自然產生「它會打理好一切事」的信心。

一切色相都是上師,一切聲音都是祈禱,一切粗細的思想都是恭敬心。

萬物在這種絕對真性中自然解脫,就像結在空中解開了一般。

 

 

——頂果欽哲仁波切

 

 

6.4

 

什麼是慈悲?

慈悲不只是對受苦者表達同情心或關懷;

也不只是向他表達你心中的溫情;

或清清楚楚地認知到他們的需要和痛苦;

它也是一種持續不斷的決心,願意付出一切,實際行動幫助他們減輕痛苦。

 

 

6.5

 

在你禪修的過程中,會遭遇到各種經驗,好壞都有。

你可能體驗喜悅、清明或無念的境界,從某方面來看,這是很好的經驗,也是禪修進步的象徵。

因為當你體驗到喜悅時,這是慾望暫時消解的徵象;

當你經驗到清明,那是紛擾暫時停止的徵象;

如果你經驗到無念的境界,那是表示無明暫時消失。

它們是很好的經驗,但如果你執著它,就會變成一種障礙。

 

這種經驗還不能算是開悟,但若我們還是不加以執著,它們就會回歸其本來面目—— 那就是開悟的資糧。

 

 

6.6

 

觀照死亡並不是件恐怖或病態的事

當你受到啟發、感覺鬆弛、舒服、躺在床上、度假、或聆聽音樂等快樂時光,為什麼就不能反省死亡?

 

當你快樂、健康,充滿自信,滿懷幸福喜悅時,為何不反省死亡?

你有沒有注意到,有時候你會自然而然地反省自我?

好好掌握這時機,因為它能帶給你強烈的感受,能迅速改變你的世界觀。

這時,過去的價值觀會自行崩潰,你會發現自己的轉化。

 

 

6.7

 

在我的禪定教法中,禪坐時要睜開雙眼。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剛開始打坐時,若易受外界干擾,可片刻閉上眼睛,靜靜內觀。

一旦你的心安靜下來了,就要徐徐張開雙眼,此時你會感覺自己眼神變得更安詳和寂靜。

再往下看,順著鼻勢凝視前方約四十五度角之處。

其訣竅就在,只要一紛亂,就降低視線;當昏沉想睡時,就拉高眼神。

 

一旦你的心寧靜了,而能明明瞭了觀照時,就可以自由抬高視線,凝視前面的虛空。

這是大圓滿對禪坐視線的教法。

 

 

6.8

 

我從未離棄信仰我的人,或甚至不信我的人,雖然他們看不見我。

我的孩子們將會永遠永遠受到我慈悲心的護衛。

 

——蓮花生大士

 

 

6.9

 

如果我們能與萬事萬物相互依存,那麼,甚至連最微細的意念、語言和行為,都會影響整個宇宙。

把一顆小石頭丟入池塘裡,水面就會興起陣陣漣漪:一個漣漪吞沒另一個,形成新的漣漪。

萬事萬物都是相互糾結關聯的。

因此我們學習到,要對自己的所做、所說、所想的一切負責任

也要對自己、每個人、每件事,甚至整個宇宙負責。

 

 

6.10

 

要謹慎注意,不要讓心有任何負擔。

禪坐時,不要刻意控制心念,或企圖讓人平靜。

不要太嚴肅,或覺得自己正在進行某種儀式;

甚至連正在禪坐的觀念都要放掉。讓身體和呼吸保持自然。

 

把你自己想像成天空,擁抱著整個宇宙。

 

 

6.11

 

佛陀覺悟到,我們對自性的無明,是一切輪迴痛苦的根源;

而無明的根源在於心放逸散亂的習氣。

終結心的散亂,就終結了輪迴;

他了悟到其中的要訣,就是透過禪修,把心帶回家,回到它的真實本性中。

 

 

6.12

 

如果死亡只發生一次,我們就沒有機會認識死亡。

但幸運的是,生命是恆常的生死擁舞,無常之舞。

每次我聽到山澗奔騰、怒濤拍岸,或自己的心跳聲,我就聽到無常的聲音

這些改變、小死亡,都是生與死的連結。

它們是死亡脈膊,死亡的心跳,激起我們放下一切執著。

 

 

6.13

 

打坐片刻,然後休息約三十秒或一分鐘。

不管做什麼,都要了了分明,不要心慌意亂或不自在。

然後讓自己清醒,再上坐。

如果你常做這種短暫的禪修,你的休息會讓禪修變得更真實和更具啟發性;

可以去除禪修過程的笨拙、討厭的僵硬、嚴肅和不自然,而能越來越專注和自在。

慢慢地,透過這種禪修與休息的交互運用,將可以打破禪修和生活的藩籬;

兩者之間的壁壘分明將會消容,你會發現自己的心愈來愈純淨自然。毫無紛亂。

 

然後,就像敦珠仁波切所說的:「即使禪修者,也要脫離禪修;而禪修永不脫離禪修者。」

 

 

6.14

 

因為業報是不可逃避、真實不虛的,所以當我們傷害他人時,其實是在傷害自己;

當我們帶給別人快樂時,就是儲備了自己未來的快樂。

達賴喇嘛說:

 

如果你能消除自私的出發點(如嗔怒等),培養慈悲心,最後你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有時候我會說,聰明的自私者應該照這樣做。

愚笨的自私者,老是顧著自己,最終招來惡果。

聰明的自私者會想到別人,儘量幫助別人,結果獲得大利益。

 

 

6.15

 

世上所有偉大的神秘教法都清楚表示,我們內在存有一巨大的能量寶庫,蘊藏著智慧和慈悲的力量,這就是基督所稱的「天國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善加利用它,不只可以轉化自己,還可轉化我們的週遭,這就是尋求覺悟的目的。

有哪一個時代,比我們今天更亟需清楚地運用此神聖力量?

有哪一個時代比今天更亟需瞭解這種純淨力量,及如何導引和利益世界?

 

 

6.16

 

有時候,我會開玩笑地問別人:「為什麼你那麼相信沒有輪迴?你有什麼證據?萬一你死後才發現有輪迴,你要怎麼辦?」

修行人(如禪修者)已發現許多關於心的事實,這是我們以前所不知道的。

因為當我們的心越來越開放,了悟超凡、浩瀚和不容置疑的自性時,我們會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視野,一切自以為瞭解的舊有認知開始消解了。

因此,真有來生的可能性就變大了。到那時,我們才知道,上師對我們生死輪迴的開示原來是真的。

 

 

6.17

 

人最大的錯誤就是認為無明就是沉默、愚笨、被動、沒智慧。

相反的,無明是敏捷狡滑、善變、精於詐騙的。

而且我們的邪見和它強烈的說服力,是它其最危險的一面,就如佛陀所說的:

只會傷害你的身體的大象,

 

有什麼好怕的呢?

 

若受人誤導而產生邪見,

 

不僅會摧毀了你過去積聚的功德,

 

也阻斷了你的覺悟之道。

 

 

6.18

 

因為當下的覺悟就是真佛,

在開放和滿足之情中,我發現上師就在我心中。

 

當我們了悟這個永恆的自然心,就是上師的本性時,

 

就不需要執著、攀緣、垂淚祈禱或抱怨,

 

只要安歇在這個純真、開放和自然之境中,

 

就可以獲得自我解脫的加持。

 

 

---- 敦珠仁波切

 

 

6.19

 

不管你做什麼,不要逃避痛苦,要接納它並保持敏銳。

不管你多麼絕望,都要接受你的痛苦,因為事實上它賜給了你無價的禮物:讓你透過修行,了悟憂傷背後的實相。

 

路米(Rumi)寫道:「悲傷,可以成為慈悲的花園。

若你的心能對任何事保持開放,在你追求愛和智慧的一生中,痛苦會成為你最大的盟友。

 

 

6.20

 

當你了悟到你的自性與上師的並無相異時,你和上師就永不分離,因為上師與你的自性融合為一,並以其本來面目示現。

當你了悟你與上師永不分離時,心中就會生起無量的感恩和敬畏,敦珠仁波切稱之為「知見皈依」。

這是徹見自性的知見時,自然產生的恭敬心。

 

6.21

 

清楚地想像一個情境:想像你犯了錯,心懷罪惡感,甚至根本不願再回想。

現在,當你吸氣時,對自己所做的行為,完全負起責任,絕不辯解。

坦誠你的過錯,誠心請求原諒。

然後,當你呼氣時,呼出和解、原諒、治療和瞭解。

 

所以,你吸進責備,呼出傷害的消除;吸進責任,呼出治療、原諒與和解。

 

這種修煉法效力超強,可以激起你勇敢地面對受害者,也給你力量和意願,直接與他對話,並從內心深處,真心請求原諒。

 

 

6.22

 

真正重要的,不只是禪坐修煉,更重要的是禪坐之後的心境。

要將禪坐時的寧靜和專注,擴及到日常生活。

我很喜歡一則禪宗公案。有位弟子問師父:

「師父,你怎麼把覺悟付諸行動呢?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吃飯和睡覺。」師父回答。

 

「但是,師父,每個人都會吃飯睡覺。」

 

「但並不是每個人吃飯就吃飯,睡覺就睡覺啊!」

 

這則公案產生了一句名言:「吃飯時就吃飯,睡覺時就睡覺。」

 

吃飯時就吃飯,睡覺時就睡覺,就是要你完全活在當下,而不要讓自我的紛亂阻斷了

這就是禪修與生活的結合。

 

 

6.23

 

把死亡的那一刻,當成心靈的陌生邊荒地區,如果我們沒有了悟肉體虛幻的本質,一旦失去它,就會遭受莫大的情感創傷。

另一方面,我們產生了無限自由的可能性,而此種自由卻是因為喪失身體而來的。

當我們從長久以來界定和駕馭自己認知的身體中解脫時,此生的業完全消盡了,而未來可能造的業尚未開始結晶。

 

因此,死亡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性的裂縫或空間,在這個蘊含無比力量的時刻,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境。

肉體被剝掉了,心赤裸裸地呈現,顯露出它原有的本質:我們實相的建築師。

 

 

6.24

 

我記得人們常常來看我的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只為了尋求死亡的開示。

全西藏,尤其是東部康省的人都非常尊敬愛戴他,有些人甚至長途跋涉好幾個月,只求在去世前能夠得到一次他的加持。

我的上師們都會給予這句忠告,而這正是你臨終時最需要的:

放下執著或嗔恨,讓心保持純淨,與佛融合為一

 

 

6.25

 

執著於喜悅感覺的人,

卻摧毀了長著翅膀的生命;

 

當喜悅飛走而向它吻別的人,

 

將活在永恆的朝陽之中。

 

 

——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6.26

當你因為「正見」的啟發而自然達到禪定的境界時,你可以長時間維持在那裡,不會散亂,也不會太費力。

不需要任何「禪定」護衛和維持它,因為你已存在於本覺智慧的自然之流中。

那時候,你會明瞭,從過去到現在,它一直保持如此狀態。

當本覺的光芒閃耀時,疑惑的陰影消失無蹤,一種深刻的、完全的智慧就自然而直接地生起。

此時就是覺醒的時刻。一股深刻的幽默從內在湧出,你會對你過往對自性的錯誤觀念,報以一笑!

 

6.27

 

禪坐時要保持眼睛張開的理由有好幾個。

第一,把眼睛張開,比較不會昏沉想睡。

再者,禪坐不是避世的方法,也不是脫離世間,淪入一種恍惚的意識狀態中。

相反的,禪坐是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有效方法,並與生活和世界產生聯結關係。

因此,禪坐時要把眼睛張開,不要閉起來。不要逃避生活,而要保持開放,永遠祥和。

讓你的感官(聽、看、感受)保持開放,讓你們自然而然的,覺受了以後,不要加以執著。

 

不管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都不要理它,不要執著。讓聽就聽,看就看,不生任何執著。

 

 

6.28

 

好好深思:了悟無常是我們唯一所能堅持,甚至是唯一永遠的財產。

它就像天與地,不管我們週遭改變或毀壞得多麼厲害,它們都能默默承受。

譬如,我們掉入了讓人毀滅的情緒危機……整個生命都快要解體了……丈夫妻子突然不告而別。

然而,地球仍在那裡,天空也還在那裡。

當然,地球有時會搖晃搖晃,只是在提醒我們,不要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理所當然……。

 

 

6.29

 

佛教的所有法門都可以用根、道、果Ground, Path, and Fruition)來解釋。

大圓滿的是基礎的、初始的狀態,是我們絕對的本質,是已臻圓滿,永遠現前的。

 

敦珠仁波切說:「它並非要向外尋求;也不是原來沒有,而要在心中產生。」

所以,從「根」(絕對性)的觀點來看,我們的自性與諸佛的無異;上師們說,毫無疑問,此時已不需教法和修行。

 

 

6.30

 

大圓滿的上師們深刻地察覺到,把絕對和相對混淆是非常危險的。

不解此道者,會忽略甚至輕蔑修行和因果業報的相關性。然而,真正常握大圓滿精義的人,會更加敬畏因果業報,更加強淨化和修行的需要。

 

這是因為他們瞭解被遮蔽的內在是多麼廣大,因此要更加精進、自律地砍除橫梗於他們與自性間的阻礙。

 

 

 

 

以上文章轉載自 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6.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離縛善緣 的頭像
    離縛善緣

    格林達拉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