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鹿野苑 五比丘迎佛塔
印度 鹿野苑 法輪塔 (佛陀初轉法輪處)
GLIMPSE AFTER CLIMPSE
DAILY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生 死 無 懼
五月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蓮花生大師心咒
5.1
如果你把花在追女人或賺錢之類讓人散亂的事的時間,
騰出十分之一用來修行,
幾年內一定會開悟!
——拉瑪克裡希那(Ramakrishna)
5.2
有句名言說:「如果心不做作,就會自然充滿喜樂;就像水,若不加攪動,自然清澈透明。」
我常把禪坐中的心,比喻為一罐混水;你若愈不去攪動它,污泥就愈能沉澱,讓水明澈的本性閃耀出來。
心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加追逐,就會看到它的本來面目:安詳而清明。
5.3
傳說天神過著極其奢華的生活,終日沉溺於享受之中,從沒有想要過修行的生活。
諸事美好無比,直到死亡逼近,衰敗出現,天神的妻子愛人再也不敢靠近他們,只是遠遠地丟花過去,偶爾祈求他們能再轉世為天神。
過去快樂舒適的回憶,也無法解除他們的痛苦,只是火上加油罷了。
所以天神總在悲苦中寂寞地死去。
天神的命運,讓我想到今天我們對待老人、病人或臨終者的態度。
我們的社會只迷戀年輕、性和權力,卻逃避年老和衰亡。
當老人不再有生產力和價值時,我們就遺棄他們,這不是很可怕的事嗎?
我們把他們趕進養老院,讓他們孤苦無依地死去,這不是很令人不安嗎?
5.4
「聆聽」比一般人所想像的還要困難。如上師們所說的:真正的「聆聽」是要完全放下自己,拋開一切訊息、觀念、想法,及滿腦子的偏見。
如果你能真正聽聞正法,那橫阻在我們與自性之間的觀念障礙,就會慢慢地被清洗乾淨。
5.5
如果你想從輪迴的事實獲得重要的啟示,那就是:開展善心,祈願眾生得到寂滅常樂,並付諸行動;培養、修習善心。
達賴喇嘛曾說:「我們不需要寺廟;不需要高深的哲學;我們自己的頭腦和心靈,就是我們的寺廟;我的哲學是善心。」
5.6
二十六歲時,我接受了輪迴的觀念。我的宗教並沒有提出這樣的觀點。甚至工作也不能讓我完全滿足。
如果不能把今世所累積的經驗和學問,運用在下一世,那麼工作就徒勞無功了。
當我瞭解輪迴時……時間不再有限。我不再是時間的奴隸……我要把長遠的生命觀帶給我的寧靜與別人分享。
——享利·福特(Henry Ford)
5.7
想像你正坐在一扇玻璃門前,門外就是花園。
你透過玻璃凝望門外的天空,你和天空之間似乎空無一物,因為你看不到玻璃的表面。
如果你站起來,以為中間沒有玻璃而想走過去,你會撞到鼻子,
如果你觸摸它,你會突然發現有東西擋住你的手指,把你和外面的虛空阻隔了。
同樣地,凡夫心的基礎地,阻絕了我們進入虛空般的自性,即使曾經驚鴻一瞥。
我們必須打破整個凡夫心的基礎地,讓本覺的新鮮空氣進入。
5.8
雖然我們慣於稱為的「心」,普受尊崇和討論,但我們還是不瞭解它,甚至誤解它,或一知半解。
因為「心」不曾被正確瞭解,正如它不瞭解自己一樣,
而產生了無數的哲學理論和思想。
再者,因為凡夫不瞭解它,不識自性,
所以一再流浪於三界六道,遭受無比的痛苦。
因此,不瞭解本心是可悲的錯誤。
——蓮花生大士
5.9
當你修習時,假設你達到一深刻寧靜的狀態,卻只有剎那的瞬間,妄念和動作就生起,有如海上的波濤。
不要費心排斥妄念,而想擁抱寧靜,只要讓純淨現前流動。
這種禪定的普遍和寧靜狀態,就是本覺本身。
一切生起的妄念,無非是本覺的光芒。這是大圓滿教法的心要和基礎。
有種方式可以想像此種狀況:你宛如乘著陽光回到太陽去;
你立即追蹤生起的念頭,回到其源頭——本覺。
當你安住在「見」中如如不動時,你不再被任何生起的念頭所欺騙和擾亂,故不會淪落為妄想的犧牲品。
5.10
凡夫心無法真正領悟絕對的真理。
而所有偉大的智慧傳統都告訴我們,超越凡夫心之道就是通過心的修持;而修心之道就是恭敬心。
5.11
禪坐完全打破了我們「正常」的運作模式,因為它是自由自在,毫無掛罣的境界,
沒有競爭,沒有貪著,沒有奮鬥執取的焦慮,沒有成就的渴望:
這是個沒有野心的境界,既不排斥也不接受,既不希望也不害怕;
在這境界中,我們可以緩緩地舒放,將束縛我們的情緒和觀念,化為自然純樸的虛空。
5.12
要時常惦記著生命有如夢幻泡影,減少執著和嗔恨。
培養對眾生的慈悲心;不管別人怎麼對你,都要時時保持愛和慈悲。
不管他們的行為如何,你只要把它當成夢一般,一切就變得不重要了。
修行的要訣,就是要在夢中保持正念,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這是真正的修行。
——恰都土庫仁波切
5.13
死亡是個很大的謎,但有兩件事是可以確定的:一是我們一定會死;另外,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或如何死。
所以,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知道何時會死,而我們就把它當成借口,逃避直接面對死亡。
我們就像玩躲貓貓的小孩子,蒙起眼睛就以為別人看不見了。
5.14
如果大圓滿的禪定,只是在上師傳授本覺之後,持續保持流動,我們如何才知道何時是本覺,何時不是?
我問頂果欽哲仁波切這個問題,他簡要地回答:「如果你的心如如不動時,就是本覺。」
如果我們完全不去駕馭或操縱心,只是讓心安住在純淨和覺醒的不動狀態中,那就是本覺。
如果我們有任何駕馭、操縱或執著,那就不是。
處在本覺的狀態時,不再存有懷疑,沒有任何心可以懷疑:你可以看得很清楚。
如果你達到這種境界時,一種完整、自然的肯定和信心,就會隨著本覺湧現。這就是你覺知本覺的方法。
5.15
「厭離」同時帶著憂傷和喜悅。
悲傷是因為你領悟到了過去的生活不堪回首;
喜悅的是當你能夠放下時,視野也隨之開闊。
這是一種非凡的喜悅:帶給你嶄新、強勁的力量、信心和永久的啟示,讓你能真正擺脫習性,不再受其控制;有能力改變,變得愈來愈自在。
5.16
不管世俗有什麼喜悅,
都來自祈願別人快樂;
不管世俗有什麼苦難,
都來自祈求自己快樂。
——寂天菩薩
5.17
大圓滿的教法認為,你的禪定和視線要像大海般遼闊;遍及一切處、開放且無邊無際。
就像你的見和姿勢不可分離,禪定可以激發視線,然後兩者相融為一。
眼光不要特別定住一點,相反的,你要靜靜地凝視自己,延伸你的視野,愈來愈寬廣,愈來愈普及。
現在,你會發現你的視野變得開拓了,眼神變得更祥和、慈悲、寧靜及安定。
5.18
總之,誕生兩次並不比誕生一次更令人訝異。
——伏爾泰
常有人問我:「若有前世,為什麼我想不起來?」但為什麼我們記不起前世,就表示沒有前世存在?
童年、昨天甚至一個鐘頭前的事,當時是那麼鮮活,之後卻不復記憶,好像從未發生過似的。
如果我們連上禮拜一所想所做的事都記不起來,要想回憶起上輩子的事又談何容易?
5.19
我們修行就是要終結自我特異的獨裁。
但自我似乎總是神通廣大,破壞我們的修行,防止我們逃出它的掌心。
真理很簡單;佛法也很清晰;但我很傷心地一再看到,佛法一旦開始探觸和感動我們,自我就企圖將之複雜化,因為它知道它已經受到威脅。
不過,雖然自我不擇手段地破壞你的修行,但只要你繼續精進,努力禪修,你會領悟到你被自我的諾言 —— 虛假的希望和害怕,騙得有多慘。
你將會慢慢瞭解,希望和害怕都是心靈平靜的敵人。
「希望」欺騙你,讓你落空失望;
「恐懼」則把你癱瘓在虛假認同的狹隘牢房中。
你開始看清楚自我如何全然控制你的心。
在禪定所打開的自由空間裡,當你暫時放下執著時,你將瞥見自性的寬廣和喜悅。
5.20
最痛苦的時候,可能是最開闊的時候;
最脆弱的時候,也可能是最堅強的時候。
告訴自己:「不要逃避痛苦,我要好好利用它,變得更具慈悲心和利他。」
畢竟,痛苦能教導我們慈悲。
若你曾經受苦,你會瞭解別人受苦的感覺。
而如果你是在幫助別人,受苦可以讓你理解和產生慈悲心,裨益你幫助別人。
5.21
有時,當我們經由上師或佛法的指點,而突然看見太多自我的真相時,可能會難以面對,害怕去認知,或太痛苦而無法接受。
所以,我們就否認及排斥它,荒謬而急切地防止自己瞭解真相。
當我們面臨太強烈或太難接受的事時,我們就會將其投射到週遭的世界,尤其是投射到幫助我們最多、最愛我們的人身上,如我們的老師、教法、父母親或最親密的朋友。
我們要如何刺穿防護系統堅硬的外殼呢?
最有效的解決之道就是,認知自己正被妄念活活套牢了。
我曾經看到許多瞥見真理和正見的人,由於無明喬裝的空幻邪見使然,一夕之間就崩塌落地。
5.22
雖然萬事如夢幻泡影般虛幻,你還是要幽默地繼續做事。
譬如,當你走路時,不要有無謂的嚴肅和自我意識;
相反地,你要自在地走向真理的寬廣空間。
當你坐著時,要做真理的保壘。
當你吃東西時,要把你負面的身、口、意業,吞入空性的腹中,消解它們遍及虛空法界。
當你大小便時,觀想所有的障礙正被淨化和消除。
5.23
很重要的是要領悟:我們活著時,雖然肉身如此真實地存在著,其實不過是個幻像而已。
欲領悟這一點,就是在禪修之後,要「成為夢幻之子」;
不要再受過往習性所牽引,對於自己及世界局限於舊有的認知;
而且要一直繼續保持「夢幻之子」的狀態,了了分明,如同禪修時,把外相看成夢幻泡影。
了悟肉身虛幻的真相,是幫助我們放下的最精深及最具啟發的方式。
5.24
當我們的心處於負面狀態時,只有懷疑沒有相信。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懷疑是缺乏完全瞭解和精神教育的象徵,但也可以視之為信心成熟的催化劑。
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疑惑和困難時,不管我們的信心是薄弱、虔誠或概念化;
也不管是強烈,是永久,心中都會產生深刻的智慧。
你的信心,早晚都會遭遇到內在外在的試煉,它是信心和懷疑的必經之路。
5.25
如果人類不能跨越隔離人類和自己本性的深淵,那麼登陸月球又有何益?
在所有的探索之旅中,這是最重要的。
缺乏這個,其他的不但變得一無是處,而且還會惹來災禍。
——湯瑪斯·墨頓(Thomas Merton)
5.26
想像你住在世界第一高峰頂上的屋子裡。
突然間,擋住你視野的屋子倒掉了,你可以看到四周裡裡外外的一切。
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看見;
那種經驗沒有任何東西可堪比擬;
它是全然、完整、史無前例、完美地看見。
這就是本覺直接顯露時的感覺。
5.27
即使修行最高深的瑜伽行者,煩惱和喜悅還是會如往常般生起。
而他與凡人最大的相異之處,在於他看待情緒和相應的方式。
平凡人會本能地接受或拒絕它們,所以產生了執著和嗔恨,而造了惡業。
而瑜伽行者不管生起什麼念頭或情緒,都不會去理會,讓它們保持自然、初始的狀態,無所執著。
5.28
敦珠仁波切的上師吉美傑維紐古(Jikme Gyalwe Nyugu),多年來一直在山洞中閉關。
有一天,他走出洞外,日光傾瀉而下;他凝望著一片雲,看見它飄往吉梅林巴上師的住處。
於是,他心中生起了一個念頭:「我的上師就在那邊」
同時,心中湧現了一股強烈的渴望和恭敬心,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強烈,太震撼了,以致於使他昏倒了。
當他甦醒過來時,他上師智慧心的加持力已經完全傳送給他了。
他到達了最高的證悟境界,我們稱之為「窮盡法界」(the exhaustion of phenomenal reality)。
5.29
禪定時,要儘量放輕鬆,保持自然開闊。
讓自己從焦慮習氣的羈絆中悄悄溜走,放下一切執著,安住在你的自性之中。
把你的凡心、煩惱和妄念,視為陽光下的冰或奶油。
如果你覺得很冷,讓這種侵擾在禪定的陽光中消融。
心要保持安詳,讓你紛亂的心平定,安住在「永恆寂滅」(Calm Abiding)的正念中。
同時,喚醒你的覺知和清晰的觀照(Clear Seeing)。
你會發覺所有負面的東西都消除了;侵擾溶化了;你的疑惑也慢慢蒸發了,如迷霧消散在你寬廣無瑕的自性天空中。
5.30
有生必有死;
有聚必有散;
有積必有盡;
有起必有落;
有盈必有虧。
——佛經
5.31
如何克服執著?只有了悟它無常性;這種了悟可以讓我們慢慢解脫它的掌握。
我們將會明瞭上師所說,真正的態度改變是:好似自己是天空,看著雲朵飄過;
或像水銀一樣自由。水銀滴落地面時,仍然保持完好無瑕,從不混雜污泥灰塵。
當我們一直遵循上師的教導,慢慢去掉執著時,深刻的慈悲心就湧現了。
當執著的烏雲消散不見時,真正慈悲心的光芒就會閃耀出來。
以上文章轉載自http://www.buddhist-canon.com/PUBLIC/PUBNOR/SJRBC/tibet005.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