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051.jpg

 

 

天台的三觀是天台宗第一代祖師智者大師所建立的。「觀」就是照了的意思,所謂是觀達,「達」是達到,觀照要夠達到,這個意思也就是你要能夠證得。「一念之心即具三諦(真、俗、中)之法也」一念之心就通通具足,具足這個真假中三法。下面這是解釋,如果你要是觀心空,那麼你要曉得一切萬法都是唯心所變,心是能變,萬法是所變,心空則一切法皆空,無有一法不空,這個你所見的這個境界是真諦。像前面給你講的這個三土,方便有餘土他見的真諦,他的觀慧就是偏重在空觀。那麼此地所講的全是講的圓教教義。

 

如果你要是觀假,心是假的,能變是假,所變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假,一切法皆假,這是講的俗諦,「諦」就是真理。那麼我們凡夫有沒有呢?給諸位說凡夫這三個個統統沒有。二乘人有這個意思,有這個境界,沒有這個境界,這兩個也沒有,菩薩才有這個境界,所以菩薩可以在世間遊戲神通,為什麼呢?他曉得一切萬法都是假的,像金剛經裡面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就是觀心假,一切法皆假,他所證到的說的。

 

那麼如果是觀中,這個就是三觀裡面的中觀,這個心是中。什麼是中呢?非空非假,亦空亦假,這個叫中。那麼一切法無不皆中,這個就是中諦。中諦那是大菩薩的觀慧,能破根本無明。後面這個幾句話要特別記住,這個地方的三觀,「全由性發」注意呀!絕不是第六意識發的,如果落在第六意識裏面,那不叫三觀,那叫三種妄想。你要把打妄想就認為你在那邊修觀了,那你就錯了,大錯特錯了。真正修觀的人就是修禪定,他會大徹大悟;你要是誤會了,把這個妄想當作是修觀,你就別想開悟了,你路完全走錯了。所以這個三觀全由性發,「實非修成」實非修成果,不是修成的。這三種都是般若經裡面所講的觀照般若。空觀是觀照般若,假觀也是的,中觀也是的。這個觀照般若他用的方法不一樣,功夫有淺深不相同。「故於一心,宛有三用」實際上都是一心,都是一個心,一心裡頭有三種觀法,有三種境界,宛然好像有三種作用。三種作用不出一心,一心就是三用,三用就是一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謂一心三觀也」那麼這是跟諸位說的大意。

 

這個第一個在講「空觀」,所謂「空者,離性離相。」先我們把它這個定義標示出來,離性離相,也就是說性相兩邊都不執著。「觀一念之心,」現前這個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名之為空。」正如同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七處真心。學佛的人頂重要的是用心。那麼佛叫阿難去找找看,你心在那裡?阿難在七處都找不到。七處當然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三處,因為其餘的四處都離不開這個三處,這個三處叫根本的三處。的確,內外中間俱不在呀!這叫空!找不到啊!金剛經裡面所說三心不可得啊!

 

「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你看看假與中皆是空,這是圓教大乘的空觀。「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這個「蕩」就是離開,也就是把它斷掉。蓋空觀能夠蕩除,就是斷掉見思煩惱之相。

 

小乘人不曉得這種修行方法,以禪定的功夫來斷見思煩惱,這好苦啊!破了見惑以後,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才能把思惑斷掉。所以阿羅漢這叫笨阿羅漢啊!

 

大乘圓教這個方法實在太巧妙了,你只要以這個方法去修,很容易就把你見思煩惱斷掉了。假觀這個辦法,可以能夠蕩塵沙之相,就是破塵沙煩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真的是一心三觀啊!五十三參,種種境界,塵沙之相啊!無量無邊。知道一假一切假,不但假,你看看無假無中而不空,假就是空,的確像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塵沙之相。中觀能夠破無明煩惱,能破根本無明。三相蕩除就是見思、塵沙、無明,全都斷掉了。這個境界就叫畢竟空,這是圓教的空觀。所以圓教空觀他所達到的境界是畢竟空,世出世間無有一法可得。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是畢竟空啊!換句話說,本來畢竟空,這是大乘圓教空觀。所以他沒有這些煩惱,見思、塵沙、無明他都沒有,顯出他的根性那麼利。

 

第二我們講假觀。「假觀— 假者,無法不備。」「備」就是具備,一心當中,沒有一法不具備。華嚴經說得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裡面講「萬法唯識」;「識」是能變,萬法是所變,所以無法不備。這種修法教我們「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名之為假。」世出世間,十法界依正莊嚴,就叫做一切諸法,這一切諸法是我們自己一念之心圓圓滿滿具足了。要是「觀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連那個空、中都是假,「無空無中而不假。」空、中都是假。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三觀都有建立諸法的這個意思在,「三觀皆能立法故」「立」是建立,他能夠建立諸法,何以見得呢?底下就說「蓋空立真諦之法,假立俗諦之法,中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假」是什麼呢?假有,「妙」是妙有,為什麼叫做妙有?無中生有叫妙有;「有」即是空,這是妙,空有不二,這個叫妙。這就是「是名假觀」。

 

那麼諸位從這個地方你就了解了,空觀是教你一切不執著,假觀是教你一切都不必離開,真是不即不離啊!而「中觀— 中即中正」什麼叫中正呢?「絕二邊對待之謂也。」二邊是空有二邊,或者拿我們此地來講,空假二邊。「空」是真空,「假」是假有,就是妙有,這兩邊都離開,這兩邊是相對的,絕二邊對待就是把這個兩邊通通離掉,這就是「中」。「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不能說他是空,為什麼呢?他能現一切相;又不能說他假,因為他畢竟空。他雖現這個相,這個相是虛妄相,不是真實的「即空即假,名之為中。」這是「中」的定義。「由觀一念中故」觀一念之心是中故,「一中一切中」連那個前面講的空,講的假,無不中,皆是中道。因為「以三觀當處,皆能絕待故也。」這一句很重要。「蓋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皆絕待,即為圓中」圓融中道啊!「是名中觀」。

 

這些意思,諸位必定要好好地記住,這個在佛教,教義上來講,叫根本教義。你不研究佛學則罷,你要是研究佛學,這些基本的道理必須要懂得,一定要記住,因為將來你在經論裡頭常常會遇到。那麼我們這個地方寫得很清楚,諸位仔細去看,最好能夠用個筆記本把它抄下去,常常溫習。那麼下面呢,這是給諸位說明這三種三觀,這就是講這三觀的修法,所謂有次第的三觀,有一心的三觀,要跟諸位講這個方法。那麼「三種三觀」這個「觀心」這是講你用這個三觀來觀心,「不出次第、圓融之義。」從次第圓融這個裡面就「有三種不同」,這三種不同的方法,我們要修學得要看自己的根性,要看自己的環境,你看用那一種方便就採取那一種方法。

 

那麼這個方法可以用一樣,也可以用兩樣,也可以同時都用,這是沒有一定的。希望諸位在這個地方細心地去體會。到熟透了,在生活上、日常生活當中,你自然會得心應手,知道如何地修行。這個三種方法:第一種是別相三觀,第二種,通相三觀,第三種是一心三觀。當然是以一心三觀為究竟。要是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一心三觀能夠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我們在前面看過,方便土以上都是用的一心三觀,那麼他只是功夫有淺深不相同,全是圓教一心三觀。那麼在此地我們要把三種三觀簡略地介紹給諸位。

 

先看「別相三觀」,別相三觀的意思就是「歷別觀於三諦也。」「歷」是講經歷。大乘行門裡頭常講歷事練心,我們要經歷許許多多的事物來練心,練什麼心呢?就是觀照之心,來練這個。「別」是講一切差別的境界,從這個地方觀於三諦。那麼你要會用了,都可以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那麼這是講方法,提示給我們。「謂若從假入空」從假觀再進入到空觀,「但得觀真」這是真諦;從假入空,空是真諦「尚不得觀俗,豈得觀中道。」那麼這就是前面講,這個次第三觀裡頭有隔別之苦,他不能圓融啊!你看你只能觀得了空,真空。這個妙有不曉得。阿羅漢這就是用的這個境界。這個但得觀真,偏真涅槃。曉得萬法皆空,他住在這個空裡頭,他不知道「有」,不知道「中」,這是二乘人的境界,這是從這個假入空的,他這個成就就是如此。

 

如果他的方法是「從空入假」,是用這種修行的方法,那麼他也只得到「觀俗諦」,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沒有能夠得中道,「未得觀中道」啊!如果他是從「中道正觀」這像別相三觀,他用這個方法「方得雙照二諦」所以這個別相三觀裡面是以中道正觀最為殊勝。因為真俗二諦,他能夠雙遮雙照;說雙照當然雙遮的意思都在裡面,遮照是同時的。「遮」是不著相,兩邊不著,「照」是兩邊明瞭,樣樣明瞭,樣樣都不執著,這個叫別相三觀。這都是講的這個修法。

 

那麼再講到這個「通相三觀— 即於一觀中圓解三諦也。」「圓」是圓滿,「解」是了解、理解,曉得這個真、俗、中三諦。「謂若從假入空,」這個境界比前面要高,「非但知俗假是空,」「俗」就是假,妙有是空,「真諦中道亦通是空。」所以他這個觀慧比前面要深,功夫要深。如果他「從空入假」走的是這個路子,「非但知俗假是假,」這個「有」是妙有,不是真的,是幻有,是假有。他知道「真諦中道亦通是假」,絕不以為不會去執著分別真諦中道是真的,他不會的,他曉得一假一切假。如果是「入中道正觀,非但知中道是中,」他曉得「俗假真空亦通是中。但以一觀,」不管是空觀也好、假觀也好、中觀也好,以一觀當名,通相三觀,「當名,解心皆通。」無所不通,這個叫「通相三觀」。那麼從這個地方,諸位顯然地能夠看得出來,通相三觀比別相三觀,功夫是要深一層。

 

最後要跟諸位介紹的是「一心三觀」,那麼這一條,也就是我們在這個經論上常常講到的。所謂上三土業因都與一心三觀有密切的關係。那麼什麼叫一心三觀?請大家要留意。一心三觀「即於一念心,而能圓觀三諦也。」這是一心三觀的定義。「謂觀一念心,為從何處來,」這一念心就是一個念頭,心裡面起了一個念頭,這是一種觀心的方法。他不管這個念頭是善是惡,也不管這個念頭是真是假,也不管這一念是淨是染,通通不管,就看這個一念心從那裡來的?你這一觀,這個一念沒有了,沒有之後,你再去觀,它到那裡去了?「去至何所。」

 

禪宗最初到中國來,達摩祖師所傳的,就是用觀心的方法。可是這個地方是跟你講要用觀慧;不能夠打妄想,不能夠在那裡想它從那裡來的?你這一想,不就又引起了念頭了嗎。念頭沒有了,唉呀!它到那裡去了?那好了,到那裡去了又是一個念頭。這個地方不許你有前後念,一念何來何去。這樣一觀「畢竟無有淨。」「淨」都沒有了,「染」當然更沒有了。「若虛空名空觀,能觀之觀,所觀之境,歷歷分明,」那麼這個,這叫「假觀」「雖然是歷歷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觀。」

 

那麼此地要給諸位說一說,這一個觀法,前面講大前題告訴我們,那就是要用觀慧,而不可以落在第六意識當中。如果要用第六意識,那不叫做作觀,那叫做妄想。妄想畢竟不能夠斷煩惱、不能夠破虛妄,這個境界是虛妄的,煩惱也是虛妄的,起心動念、無明都是虛妄的。我們可以講,見思、塵沙、無明、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不是虛妄的。虛妄的妄想不能得到事實真相,換句話說,妄不能破妄啊!唯有真才能夠破妄。那麼這個三觀是要用真正智慧來觀照,像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那個深般若就是觀照般若。他的功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三觀全是般若的觀照,這是我們應當要明了的,都是屬於般若的觀照。

 

那麼這個三觀的觀法,我們可以舉一個比喻來說,這個裡頭有圓有不圓。一心三觀是最妙,比如說一個人他有這個鑑別真妄的能力;他認識這個珠寶,他是一個行家。這個金剛鑽拿在手上,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他一看就明了了,他有這種能力,他能夠曉得它是真的是假的。而且他又有藝術的眼光,能夠曉得琢磨的功夫,他是真正的行家是通家,他才能夠估得出這一個物品真正的價值,他能夠估得出。那麼另外一個人呢?他也能夠辨別真妄,是真的是假的,他識貨;但是他不懂得藝術,他對藝術外行,沒有評鑑的能力,可是他能夠辨別真假。那麼還有一個人,他有藝術的眼光能評斷藝術,但是他對於這個鑽,這個本質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他搞不清楚。這三種人譬如這個三觀,一心三觀是大通家,既懂識貨又懂藝術。知真不知假就好比那個識貨,他知道這個真假,他不懂藝術。知假不知真的,知有不知空的,就好比他懂得藝術,他能夠欣賞藝術,但是他不曉得這個是真是假。這個三觀彷彿這樣的比喻。

 

那麼上面跟諸位,把這個天台這個三觀大意給諸位介紹出來了。蕅益大師在講解,他的目的是為了我們容易理解。就是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四土,依正莊嚴的因果。理解當然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節錄自: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九講) 淨空法師講述

原文連結:http://book.bfnn.org/books/0670.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離縛善緣 的頭像
    離縛善緣

    格林達拉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