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58780e7a9bae6b395e5b8881.jpg

 

 

那麼在經文裡面,我們首先要了解「眾生」是什麼意思?眾苦、諸樂,這是相當緊要的,一定要詳細地說明白。眾生是能受用的人,等覺以下皆可以名,等覺以下都可以用這個名。換一句話說,佛與眾生,這是對等而稱的;這個眾生的本意,在這個地方,眾緣和合而生起之假相,曰眾生,這個希望大家要注意到。因為在佛法裡這一個名詞用得太多了,非常地廣泛,我們要曉得它本來的意思,以及它引申的意思;它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假相。

 

那麼由此可知,情與無情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假相。它引伸的意思,就是眾多的意思。我們現在常常講的眾生。這個概念裡面,都是以為芸芸眾生,很多很多的人,稱之為眾生,這是引伸的意思;在經論裡頭用得也相當的普遍。可是如果我們要不明瞭它的本意,只知道引申的意思,那是決定不夠的。為什麼呢?沒有辦法破煩惱、執著,沒有方法破迷開悟。諸位曉得佛法的修學,無論是那一宗那一派,無論是那一個法門,都是以破迷開悟為目標,所謂是殊途同歸。

 

經上常說的,「方便有多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歸元無二路」,總是斷煩惱、見真性,也是本經裡面所說的「一心不亂」,總是以這個為歸宿。佛門常常稱呼人稱眾,譬如一個寺院裡,我們要去請教人家,你這個寺院住了多少人?那麼這是一種說法,在我們聽起來沒錯啊!可是在佛法上則不然,佛門裡面一聽就曉得你是個外行人。如果你要問他,你這個寺院裡住了多少眾?他一聽,你是很內行的。這樣地稱說,其用意,破我執。這一句話的意思是,你這個寺院裡面,住了幾個眾緣和合的假相?如果說是問你住了多少人,你就會著事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會著相,所以這種稱呼是破執著的稱呼。一個人也稱眾,一個人他是四大五蘊,眾緣合和的假相。所以我們曉得眾生的本意,才能夠依文字,起關照,證實相。那麼由此可知,佛門就在術語上,都是誘導我們破迷開悟;這一個名詞術語用意如是,所有的名相無不如是,都是提起我們關照功夫而施設的。

 

那麼再看經裡面所講的眾苦,眾苦是什麼意思?這是佛門常稱集眾,意思都是破迷破執著。那麼經上講,無有眾苦,這個「眾」在此地是講眾多的意思,苦太多太多了。經上常講的八萬四千塵勞,就是八萬四千苦。苦就是病,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八萬四千苦;說得太多了,說也煩,聽也麻煩,因此經論裡頭常常講眾苦、一切苦,把它歸納為三苦,就是這個三種;八苦,就是這個八種。那麼諸位要曉得,三苦裡面包括八苦,所以三苦的範圍大;八苦不包含三苦,八苦的範圍小,只是三苦裡面的一種,一種裡面再分為八種,那麼在這個表解裡頭,諸位能夠看得很清楚。

 

那麼這個三苦、八苦,是一切眾生可以說是人人具足,所以是一切有情眾生個個具足。三界之內也統統具足,在欲界裡面,這個三類的苦統統都有。欲界裡面包含著有六層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個三苦、八苦全都具足。到色界天,因為他「欲」斷了,所以「苦苦」沒有;「苦苦」是中斷了,他有「壞苦」,他有「行苦」,因為他有色相。那麼到無色界天,他連色相也沒有了,沒有色相,當然就沒有「壞苦」,沒有成壞之苦,可是他有行苦;行苦是念念遷流不息,他有這個苦處。

 

我們現在簡單給諸位介紹這個「八苦」,八苦裡面第一個是「生苦」,那麼生就是講的出生,這一樁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經歷過,雖然經歷過,這個事情現在都忘掉了。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形容這個事情,說我們在投胎的時候,諸位曉得,一個人,這是假設,他到世間,也就是我們講的人道;到世間來投胎,得到這個報身,是他自己前生五劫的善業所感而來受生的。當然他與父母是有緣分,沒有緣分不會到他家來投胎。

 

那麼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父母與子女有四種緣:

 

第一種,過去父母對他有恩,他是來報恩的,那麼既是來報恩,當然就是我們世俗裡面常說的孝子賢孫,這是報恩而來。

 

第二種類,那是報怨,過去父母是他的仇家,這一世遇到了,他是報仇報怨而來,他生在你家做你的兒女,到他長大之後,他作奸犯科,會搞得你家破人亡,我們世俗間常講的敗家子,這是報怨而來的。

 

第三類,討債而來的,討債鬼,那麼這些小孩多半非常可愛。如果父母欠他少,他或者三、四歲就夭折了;如果欠他多,到一、二十歲,他走了;費了多少心血,多少金錢來培養他,到他剛剛要成立了,他走了,這是屬於討債的。

 

第四類是還債的,那是他欠父母的。這個小孩他將來對父母衣食、物質上的供養不會缺乏;當然也要看他欠父母欠的多少,欠得多,供養得很豐厚,欠得少,供養就比較要薄一點。他對父母沒有孝敬之心,沒有孝順心,只是照顧他生活而已,這是屬於還債的類型。

 

佛給我們說如果沒有這四種緣,不會到你家來的,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情形。人與人之間,父子這個關係最密切,是基於這四種緣。除父子之外,朋友之間的交往,乃至於一生當中與某個人只有一面之緣,也有這四種關係,只是在關係裡頭有厚薄輕重不等同而已,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真正懂得其中的關係,業力就可以轉變,命運可以改造;如果不懂得,不能夠轉業,那麼一定是隨業流轉,這個就苦不堪言了。

 

那麼說到苦苦,這個八種啊!苦苦上面是動詞,下面這個苦是名詞。第一種是生苦,投胎來的時候,入胎了,他在母親肚子裡頭十個月的懷胎,這十個月相當之痛苦,佛把這種苦比做地獄,叫胎獄之苦。母親要是吃涼的東西,他在肚子裡面感受就好比寒冰地獄,母親吃熱的東西,他感受就像火燒身體一樣,所以叫十個月胎獄之苦啊!正因為這個胎獄太苦了,所以他把前生的事情都忘掉了,如果在胎獄,胎胞裡面,要是很自在很安樂,他前世的事情那有不記得的道理?我們試問問,今天那一個人還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他為什麼不記得前生?就是經過一次大苦難,把前面的事情給忘掉了。

 

如果你說我不信,那麼可以舉個例子來說,這個世間有很多聰明伶俐的這些兒童,往往在害一次大病之後,這個人整個就變樣子了。我有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兒子,非常地聰明伶俐,他說在八、九歲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發高燒,時間相當之長,等到病好了之後,這個小孩漸漸就很痴、很呆,變成這種情形;他說與小的時候,活潑、伶俐、聰明,完全不相同,變成呆頭呆腦。那麼由此可知一場大病都能夠使人痴呆,像喪失了記憶,何況生死?生死之苦比這個病苦,要嚴重得太多太多。

 

佛在經裡頭有一個比喻說形容死之苦,有如生龜脫殼。那麼諸位想想,活的烏龜,把它的殼拔下來,他說人投胎出生之苦,就像生龜脫殼一樣,這這個生死之苦,死是個大苦,生又是一個大苦,所以把前世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道理在此地。也有極少數的人,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有兩種原因:

 

一種是大修行人,他不昧因果,像釋迦牟尼佛,他也是在他母親肚子裡頭懷胎十個月啊!可是他的福報大、神通大,他在母親的胎胞裡面,依然在講經說法,沒有這些苦的感受,這是福報大,所以他生生世世的事情都不會忘掉,那麼這個是大修行人。

 

那麼第二個類型的,是屬於奪胎的,什麼叫奪胎?就是住在母親胎胞的這個人,他在一出生下來的時候就死了,另外一個人的靈魂,他剛剛好去投胎,就借著他這個身體;實際上他是兩個,一個身體是兩個人,前面那個人,他坐了十個月的胎,坐滿之後,一出生,他就死了,第二個人,奪了他的身體作為自己的身體,這叫奪胎,因為他沒有受十個月胎獄之苦,所以奪胎的人,記得前生的事情。這個在我們中國歷史筆記小說裡頭都有記載,這當然不是很多的事情,不是一個正常的,也不是多見的,那麼這屬於奪胎,才能夠記得前生的事情,所以死、生就是苦。

 

那麼還有一種情形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來,這個生究竟是苦還是樂?特別是小孩,小孩不懂事,天真瀾漫,他這個苦樂,馬上表現在面孔上;不像成年人,城府很深,喜怒不形於色,這個是小孩做不到的。那麼你看看小孩出世的時候,一出生,你看他是不是滿臉笑容,啊!很喜歡,哈哈大笑出生了,那個生就是樂啊!我們看見小孩出生下來,那個面孔都是愁眉苦臉,一生下來就哭,那哭,苦才哭嘛!樂他就會笑了,他就不哭了,所以一生下來,你就看到他哭得痛苦,可見得他很苦啊!這是我們能看到的,也能夠證明生不是樂,是苦。一出生就哭,一出生口裡頭就叫苦,如何能夠脫離三苦、八苦呢?

 

第二是「老苦」,老之苦,我們不要多說,年歲大了,像我這種年齡,就已經感覺到老之苦了。年輕的人尚且不能體會,但是觀察那些老人,老態龍鐘,耳也聾了,眼睛也昏了,也花了,動作也不靈了,處處需要人照顧,這是老之苦啊!在中國,如果兒孫孝順,這個晚年還算是幸福;假如兒孫不孝順,老年的確是相當可憐。在西方,這一種情形更為普遍,所以有一些老年人,到台灣來觀光,對於中國的社會非常地羨慕,道理就是在此地。中國的家庭,三代同堂的還相當之多,這在外國是見不到的,換句話說,對老人的照顧,在今天全世界而言,依舊是在中國。

 

第三種是「病苦」,病苦的經驗,我想每個人都有,縱然你沒有大病,有的時候也要生一點小病,病的滋味你嘗試過。如果是得過大病的人,他對於病苦感受的,那就更深了。

 

第四種「死苦」,死之苦就是神識離開自己的身體,像前面所講的,佛所說的,如同「生龜脫殼」,投胎跟捨報,這個是最大的苦難;投胎的時候迷迷糊糊來投胎,投胎雖然不苦,可是坐胎就苦啦!這十個月在胎胞裡面,這個苦啦!死的時候,四大分離,你的神識離開你的軀殼,這個時候非常非常地痛苦,那麼生、老、病、死誰沒有呢?古人說: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這個四種苦人人都具足,那一個人也沒有辦法避免。

 

除這個之外,在我們依報環境當中,還有三類苦,那就是:第一個是「愛別離」,無論是你所愛的人或者你所愛的物,總是不能夠長久得到的,他會跟你離開,聚的時候你很歡喜,離開的時候你就悲傷。其次一類,「怨憎會」怨家對頭,不希望遇到偏偏朝夕共室,所以是:不是怨家不聚頭,怨憎會的苦啊!第三種是「求不得」,在這個世間,自己有欲望,始終沒有辦法滿足自己的欲望,求名求利,縱然得到了,又怕失掉,有患得患失之苦。這個三種也是每一個人所不能夠避免。

 

末後一條,叫「五陰熾盛苦」,前面七條是指的果報,我們現前的感受,不外這七大類,後面這個一條是業因,也就是苦因,前面是苦果,這一條是苦因。五陰熾盛,五陰煩惱在裡面就像火燒得很猛烈,很旺盛。所以前面這個七種苦果延蔓不斷,苦苦相牽,如果沒有辦法超脫,沒有辦法解決,這一種苦果必定是一生比一生深,一生比一生更苦,這種道理,這個事實,我們很冷靜地去想一想,可以能夠想到幾分,而且在常理的推測上,必然如是啊!

 

眾苦我們簡單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這些名詞希望大家要注意到,要記住,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前面七種是果,後面這一種是因。

 

那麼再給諸位講這個「壞苦」,什麼叫「壞」呢?「壞」是到變壞的時候,你就感覺到苦了,譬如我們三界之內的色界天,色界天裡面,色界天人,都有相當禪定的功夫,他有色身,他也有物質上的享受,但是他因為沒有欲,就是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他斷了,斷了五欲,所以這些苦他沒有,他是離開了。色界天的壽命相當之長,他這個壽命怎麼說呢?完全是禪定的功夫,他的定功要一失掉,他就要墮落了。所以定功失掉,當墮落的時候,他感覺到苦,壞苦,他的色身、他的宮殿都壞了,他又要到六道裡頭去輪迴、去投胎。

 

無色界天,連色身都不要了,他沒有色身,他就沒有壞苦,可是無色界天人,這個壽命也是依定力而說的。譬如說他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壽命是八萬大劫,八萬大劫到了,他的定失掉了,失掉之後必定往下面墮落,為什麼呢?他沒有往上面去的,他要往下面墮落,這個時候感覺到苦。那麼這種苦給諸位說,為什麼不叫壞苦?因為他沒有色身,他有色身這叫壞苦,沒有色身叫「行苦」,他這個定功不能夠常住。

 

實際上說來,欲界眾生這三種全部都有,譬如到老的時候、死的時候,壞苦現前。我們的青春不能夠永駐,這是行苦,一天一天地衰老,這是屬於行苦。所以佛告訴我們,教我們要覺悟,人生所享受的無非是苦而已呀!實在沒有樂,所謂樂,不過是這些苦暫時地停止,那麼你感覺得好像很樂,實際上那有樂呢?何況樂極生悲呀!由此可知的確沒有樂,苦是真實的,樂是假的。

 

 

節錄自: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八講) 淨空法師講述

原文連結: http://book.bfnn.org/books/0669.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離縛善緣 的頭像
    離縛善緣

    格林達拉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