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1144331-3811769782.jpg

 

 為什麼(往生)這麼容易呢? 下面說了四點。

 

  【無外雜緣得正念】

 

  第一,“無外雜緣,得正念故”。是因為沒有外雜之緣、內心有了正念的緣故。

  這一點要解釋,有人以為什麼叫“無外雜緣”呢?(我當初也是這樣理解的)“我在家裡念佛,你們不要來敲門,你要來敲門,你就是雜緣,把我打亂了;電話也把它停掉,不然一打電話來,也亂了。”好了,門關上了,親戚朋友不來了,電話也不接了,但是偏偏不作美,有一只小鳥跑到窗戶上叫來叫去,“把我的心都叫亂了……”我們總認為沒有任何打擾叫“無外雜緣”,不是這樣子的。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什麼叫“得正念”呢?正念就是念佛,正念堅固,知道:我念佛一定往生。

  比如說,有個人不會讀經,只會念佛。看見別人讀經,如果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他的心中就動亂了,他就想去讀經了,他心中就有了外雜之緣,讀經這個緣引起他心裡邊的雜亂,他想去讀經了,他不想專念佛了,這叫“外雜之緣”,失掉了正念。

  從另外一個角度想:他雖然會讀經,讀經也是告訴我們念佛必然往生,我念佛,往生無有不足,我雖然無有智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說“念佛一定往生”,阿彌陀佛告訴我說“念佛一定來迎接”,我不識字,又有何憾?這樣心中正念堅固,“你會讀經,我不會讀經,我也不羨慕你”,這叫“無外雜緣”。

  同理,我沒有錢,人家有錢,他有錢到寺院裡建了尊大佛,建了座寶塔,做很大的功德,一般的人心中又擔心了:你看看,人家用那麼多錢做功德,他往生可能有分。我窮光蛋,一分錢拿不出來,我可能沒分吧?如果這樣想,就叫做“外雜之緣失正念”。心中應怎麼想?我雖然貧窮,很慚愧,不能報佛恩,不能供養三寶,但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如我這般貧窮之人,若專念彼佛名號,決定往生,無有不足。“我也不羨慕你,我只為往生極樂淨土”,這叫做“無外雜緣得正念”。其他可以依此類推。總之,見到別人修種種殊勝之行,我雖然做不到,心中沒有遺憾,沒有不足,這叫做“正念堅固”。念佛一定往生,不論行住坐臥。既然不論行住坐臥,那麼種種因緣都可以,本來這個法門是士農工商、任何職業、任何環境狀況都可以念佛,所以,只管念佛,決定往生,心中無有膽怯,心中正念充足,這叫“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與佛本願得相應】

 

  第二,“與佛本願得相應故”。這在第三願文裡邊已經說到了,“順彼佛願故”,你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就和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了,什麼叫相應呢?剛好吻合。佛的本願說“念我的名號來往生”,我就專念彌陀名號,剛好,佛心凡心成為一體。佛心是讓我們罪惡凡夫稱念名號往生淨土,我們凡心就念彼佛之名號、願往生,剛好,這就吻合了。阿彌陀佛剛好要救你,要你念佛,你剛好要被彌陀救,念彌陀名號,這叫做“一心”,成為一條心,這叫相應。

  有人講“我念佛,念念念,念到心裡邊很清淨,就跟佛相應了”,這是一種解釋,但不是善導大師的解釋,那樣是相應不來的。像孩子跟媽媽怎麼相應呢?孩子才一歲,餓了要喝奶,媽媽就喂他奶喝,這叫做“母子相應”。這孩子不能理解媽媽什麼職業、什麼智慧,他不可能理解的,要那樣的話,孩子永遠不能和媽媽相應了,這是一種慈愛的相應。一樣的道理,如果要讓我們也發四十八願,要我們懂得經典,要我們開悟,跟佛相應,我們做不到。阿彌陀佛要救我們,我們被佛救,這就叫“相應”。母親帶孩子,喂飯給孩子吃,如果孩子不願意吃,用手來抓,勺也飛了,碗也碎了,就不相應了。他張開小嘴巴來吃,就相應了。阿彌陀佛救度我們,說“念我的名號來往生”,我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叫“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你自己不願意念佛,修別的行,就好像這小孩一樣,媽媽喂他這個吃,他不要,他抓別的,抓到嘴裡,說不定還不是吃的,那就不相應了。

 

  【釋迦教導專修念佛】

 

  第三,“不違教故”。“教”是教導,不違背教導,不違背誰的教導呢?不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導。釋迦牟尼佛在哪裡教導呢?佛在《觀經》裡邊教導我們說: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觀經》雖然講到種種修行,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的“三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福有十一條,這十一條是散善,就它們本身的性質來說,都算不上極樂淨土的正行,而是通於一般的修行。那麼,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在《觀經》裡講這些呢?就是為了引導一般聖道法門的修行者進入淨土門,用他們習慣的修行方法把他們誘引進入淨土門。既已進來,就不再強調這些,所以到最後十三定觀也好、三福九品也好,就統統不交代給阿難了,“阿難哪,我講這部《觀經》,雖然講了十三定觀、三福九品等,但是,要點是你要持無量壽佛名號啊!”就引導我們進入專修正行、正定之業,這叫做“不違教故”。釋迦牟尼佛不是教導你要雜行的,而是先用那些來引導你,進入專修念佛,專持無量壽佛名號。如果你不專修念佛,就是違背了佛的教導。

 

  【諸佛證誠之語】

 

  第四,“隨順佛語故”。什麼叫“隨順佛語”呢?隨順諸佛證誠之語,這是在《阿彌陀經》當中,六方恆河沙等諸佛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意思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的‘罪惡凡夫眾生專念彌陀名號一定往生’,一點沒錯,你們眾生不要懷疑。釋迦牟尼佛一佛所講,或許要懷疑,我等諸佛一個接著一個出來證明,決定無誤!應當信順。”如果我們專修念佛,就順了諸佛證誠之語。

  【彌陀誓願為核心】

  上述四個緣故,說明決定往生。為什麼呢?從我們眾生這邊來講,“無外雜緣得正念”,正念堅固不動搖,同時是“順彼佛本願”,順了阿彌陀佛的心意,又不違背釋迦牟尼佛教導,順了釋迦牟尼佛的心意,又是隨順諸佛證誠,順了十方諸佛的心意,那你怎麼不往生啊?

  如果反過來,又違背釋迦牟尼佛的心意,又違背阿彌陀佛,又違背十方諸佛,那你還想往生啊?那肯定是千中無一了。

  這四點理由的核心是第二點,“與佛本願得相應故”,為什麼呢?因為第三點“不違教故”,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也是來講阿彌陀佛念佛往生之本願,你能夠與本願相應,自然不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教導;第四點“隨順佛語故”,諸佛證誠之語也是證誠阿彌陀佛的本願,你能夠信仰阿彌陀佛的誓願,專稱彌陀名號,自然隨順諸佛證誠;第一點“無外雜緣,得正念故”,你了解彼佛誓願不虛,稱念名號必然往生,心中無有膽怯,無有擔心恐懼,自然正念堅固,外雜之緣不能動亂。所以,得到第二點,四點全部得到。要點在此。

 

1020017833_l.jpg

 

而下列也有嘎瑪仁波切的教導之其二:

 

阿彌陀佛法門裡,《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經文中,都強調了往生淨土有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再再觀想如來身相。

 

要一心不亂,將整個念頭集中在阿彌陀佛身上,心不亂而觀想佛,這一點不管是顯宗,還是密宗,都是一樣的。


如果不是一個禪修的人,定力肯定不夠,思想一直是很雜亂的,胡思亂想,隨時隨刻念頭都在起波浪。有什麼方法讓這些雜亂的念頭得到控制,讓這些亂七八糟的念頭不會帶你到貪嗔痴慢疑裡去?唯一的辦法,就是把你的思想在佛的形象上。當佛的形象融入你的大腦以后,你把心定在那兒的時候,心識就不會渙散。你雖然以前不會禪定,這個時候也是能夠入定的。


你剛開始不一定去思考佛的長相,通過你看他的法相,能夠有個簡單的輪廓在大腦裡,然后就不停地想,不停地美化他,庄嚴他。

釋迦牟尼佛給了我們一個關於阿彌陀佛形象的描述,就是巨大無邊,發著無量的光芒,壽命無量。所以,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都是同一尊佛。

我們說阿彌陀佛,其實就有無量光壽的意思,身上發著無量的光芒,無量的長壽。眾生不空,他肯定不會消失,無量壽。


釋迦牟尼佛又告訴我們,東南西北中,五方佛分別都有自己的顏色象征。

西方阿彌陀佛,是紅寶石一樣的身體。紅寶石,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就把阿彌陀佛想成那個顏色。這可以打破大家一直以來執著的一個概念:佛必定要跟釋迦牟尼佛一樣,都是白的。釋迦牟尼佛成就時,是以白色人種,雅利安人的形象。

密法中,東方佛的顏色一般用白色形容,南方佛的顏色是黃色形容,西方佛的顏色是紅色形容,北方佛的顏色是綠色形容,中央一般用藍色形容。

所以,我們講到西方阿彌陀佛的時候,是紅寶石顏色的身相,內地很多說是金色的佛。這都不重要,都沒關系。佛可以是任何一個相。當我們把思想定在那以后,能夠一再一再地重復想的時候,慢慢地阿彌陀佛的輪廓就越來越清晰。剛開始是照片那樣佛的形象,慢慢變得越來越立體,最后眉毛,每根汗毛,甚至眼睛的黑白,嘴唇的紅潤程度都能觀想地清清楚楚,那當然最好。


第二個要點:累積無量的善根福德因緣。

 

《阿彌陀經》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很多人講,老實念佛就好了,可以帶業往生。可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你的善根從哪兒來?從聞思修佛法而來。你如果不聽佛法,不思考佛法,不修行佛法,那麼你做的事到底是純善,還是偽善?可能你自己都搞不清楚。


在有些法會的現場,我看到一些居士在供僧,也有些買食品在法會統一安排的施食中回向給餓鬼道的眾生。本來這樣可以多累積點善根福德因緣。但是,有些居士是看到有師兄姐供僧,他也從眾去供僧,這與發自內心覺得自己真需要累積福報而去供僧的差別很大。

別人買施食的食品,你想說,他買了二十斤,我也得買二三十斤。他買了,我也得買,不買不好意思。如果是這樣想著去做,那你做了跟沒做一個樣。表面看起來你在做功德,實際上沒功德。因為你自己把功德燒掉了。帶著傲慢的心,懷疑的心等等去做,雖然行為是對的,但因為你的思維模式不對,反而沒有功德。如果大家有類似的心態,就需要調整。

怎麼去調整呢?就是透過我們學到的佛法。所有的功德,不會因為東西的大小,所做事情的大小,變成功德的大小。重點是看你的心態。如果你的心是為了天下一切苦難眾生而做,就算你隻點了一盞燈,也遠遠超過為了自己點滿整座山的燈之功德。你的發心,最重要。

所以不管你們是供燈,供水,念經等等,千萬不要有攀比之心。如果心態是別人在做,我不好意思不做那你最好別做,真的別做。當你哪一天覺得自己真正發自內心要去做的時候,再去做。這樣調整自己的心,從關注播種自己的善根開始。

今生能獲暇滿人身,我們是非常有福報的。釋迦牟尼佛曾說,我的弟子,我的追隨者,再怎麼落魄也比不信佛的凡夫俗子強。能夠學佛的人,福報很大。別小看一個皈依。有些人皈依以后不見蹤影,盡管如此,他們的心裡也都播種下了成佛的種子。

很多游客來昌列寺,得到管家或喇嘛師父們很好的引導與解說。也因此,他們會對正信三寶的寺廟心生歡喜,對出家人也會產生好感,信不信,是其次,他們會有好感。這裡不收門票,所見之人都會笑臉相迎,這讓人家感覺很舒服,從此以后就在他心裡播下於三寶生歡喜的種子。等因緣福報具足,他們就能皈依佛門,走上究竟解脫的成佛之路。所以,千萬不要小看這顆小種子,它會慢慢開花結果。


因此,因緣也要具備,沒有這個善因,后面就無法有善果。沒有學佛的因,后面就沒有辦法學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離縛善緣 的頭像
    離縛善緣

    格林達拉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