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9552875_m.jpg

 

本經的宗旨綱要,確實就在一心不亂這四個字,那麼一心不亂,當然這個裡面還是有淺深的差別;不但有差別,而且這個差別很大。我們在此地要跟諸位詳細地來介紹一下。

 

什麼叫做「一」?「一」是純一;就是「專注一境」,這個心啊,專注在一個境界上;這個境界是什麼呢?就是佛的名號。本經在前面跟諸位講了: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個名號,就是一個境界;你這個用心要專注,住在這一個名號上。不亂呢?不起妄念,不起其餘的念頭。由此可知,一心就是不亂;不亂就是一心。那麼,要是亂了,就雜念現前了;你雜念現前,這個心就亂了。不亂就沒有雜念,純一其心,這個樣子,專念阿彌陀佛;心裡面,決定沒有世間想法;世間的一切想法都沒有,出世間的想法也沒有。換一句話說,世出世間的妄念,統統沒有;這個才叫做純一!

 

由此可知,念佛絕不是口裡面有佛,心裡面無念,那就錯了。反過來說,心裡面有念,口裡頭沒有念,這個可以。為什麼呢?這個事情著重在心法上;口念累了,可以心念,默念,或者講心裡面憶想;我心裡頭,想佛,憶佛,想著這個名號,憶念著這個名號,口裡不念,我功夫沒有間斷。口念,心裡面忘掉了心裡頭沒有,口在那裡念那還叫失念,還是把佛忘掉了。所以,這個地方著重是心法。既然,你念到一心了,自然不亂;果然能夠不亂了,這個時候,就是一心。

 

那麼,這個工夫淺一點的,就是工夫成片。必須有成一片,才能夠伏斷煩惱;這個時候是伏。由煩惱,進入到斷煩惱。這個斷了就叫一心不亂。所以,嚴格的來講,這個一心不亂是要從斷煩惱講起。也就是最低限度,你要把見思煩惱斷掉。諸位要曉得,見思煩惱是三界六道輪迴的根本,我們如果講這四種緣的話來說呢?這是六道輪迴的親因緣,你要把它斷掉;更進一步,這就斷塵沙煩惱,斷無明煩惱,那就理一心不亂了。

 

 

hqdefault.jpg

 

 

我們先來講事一心,這由淺而深。什麼叫事一心?事一心不亂,屬於定門所攝的,常言說:「因戒生定」,這個生這個定;「由定才開慧」。那麼,這個地方我提出五條綱領。

 

第一條,這個心定了,深信不疑;這是指你聽到了這個念佛法門。聽了之後,你就能相信,不但信,信得很深;真正到深信,決定沒有懷疑,這是第一層。

 

第二念念相續,正如同前面所講的,這是一心常念;常念就是念念相續。平常,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能夠自然現前,能夠自然現前,這個才叫做真正的念念相續。至於講,打個佛七,七天,那前面說過,那是剋期取證,證什麼呢?證一心,證念佛三昧。

 

第三,不為內惑;內惑就是疑,懷疑;因為你深信不疑了;內惑沒有了。

 

外境是外面的境界之所雜亂;你這個功夫純,純一了;內惑外境都不會亂你,不會擾亂你了。換一句話說,內惑外境你都擺脫掉了,你都不取它了;就像佛在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外面一切境界相,你不取了;內裡面,貪瞋癡慢,這個五見思,這個五種見惑、五種思惑,你也不取它了;這樣才把內外一切境界統統不取了;真正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不動,就是一心。雖然是這樣的一個境界,這境界不錯了。

 

但是,理上未徹;就是說,你還沒有開悟,這個理是明心見性,你還沒到這功夫。這在理上,沒有能夠大徹大悟,功夫在此地,「但伏妄,未破妄」,妄是講的煩惱;你伏住了,並沒有能夠把它破除。蕅益大師所講的「伏除煩惱」這個就是功夫成片;「乃至見思先盡」,見思煩惱先把它斷盡了,這是事一心。伏除煩惱,功夫成片;見思盡了,就是事一心。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法,功夫成片,真正伏住煩惱了,前面所講的這個四條,這是事一心功夫淺的;到了見思煩惱盡,這是事一心功夫深的。如果,我們就事一心裡面,功夫淺深來說,可以這樣說法。到見思煩惱盡,實際上這個境界等於小乘的阿羅漢。但是,這個功德,絕不是小乘阿羅漢所能夠跟你比的。為什麼呢?因為,小乘的見解很劣,念佛人這個見解殊勝,那是小乘人望塵莫及的。這個境界固然是很不錯了。可是我們還要把境界往上提升,不要住在這個境界裡;以為,這樣我就很不錯了,那未免志氣太卑劣了;我們應當不斷的把功夫向上提升。再往上提升就是理一心不亂;那麼,諸位再看看,理一心不亂是什麼樣的境界。

 

理一心的人,這是由定開慧,這是屬於慧門所攝的。你看看,事一心是定門所攝的;理一心是慧門所攝的。可是,理一心是由定開慧的;那麼換一句話說,他一定是先得事一心,而後才得理一心。所以這個地方千萬不能夠誤會;事一心沒有得到,以為,我已經證到理一心了;那是自己錯誤了,決定沒有這個道理的。這個地方,也有一個簡單的說明。

 

第一呢?「諦觀審察,一心體究,心佛一如,能所不二」這一個境界,實際上是,他是完完全全明白,像我在前面跟諸位所講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就是「能念心之外,沒有所念之佛;所念佛之外,無有能念之心。」這在前面跟諸位講過,這是屬於慧解。確實明瞭,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佛心,無有二相。也不可以,以有無求。用有無的這個心念去求,錯了!前面也跟諸位說過,如果說他有能念之心,當體皆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如果,你要說它沒有呢?那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因此,不能以有無心來求。所以,有無這種見解也把它斷淨了,也把它去盡了。有無的見解,「泯」,就是去盡了。能所情亡,這個時候,才真正叫一心。

 

有能有所則二心。有個有,有個無,也是二心,那裡叫一心?一心裡頭,沒有有無,沒有能所,這才叫真正一心。這時候寂然不動。諸位要曉得,「一」是不動的;「二」就是動的。你要不相信,不要來看佛法,你看我們中國的學說,中國人講八卦,講陰陽,這是大家所熟知的;太極是不動的,為什麼呢?因為它是一心,寂然不動;可是,一變成兩儀就動了;兩儀就是陰陽。可見得,「二」就動了;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你看看,這動不動?動了嘛!太極呢?太極永遠不動。這個,不動當中有動,動中有不動,所以,你這個心不動,你這個地位在太極;你心一動就落到二、三;落到二,就是二儀;落到三,就是八卦;那不曉得落到那裡去了?所以,我們要求的一心就是不動,就是寂然不動。

 

第三,不為二邊所亂。那麼這個二邊,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相對;凡是,思維、言說,無不是相對的;這是大成佛法最不容易體會之處。那就是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都是相對的。你比如,起一念,一念是動;動跟靜就是一對,就是相對的。色空是相對的;性相是相對的;有無是相對的;大小是相對的;凡聖是相對的;那一個法不相對呢?凡是相對的,決定不是一心。所以,我們幾時能夠把相對的離開了,這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大成佛法。所謂大成佛法,就是一心不亂。這一點,也是非常地重要。我們讀壇經,六祖大師在第九章裡面所講,三十六對天然佛法,就是教我們不為二邊所亂。我們可以說,拿這一句來解釋壇經裡面的第九章;壇經的第九章,可以做這一句的註解。你才曉得這個重要,也才能夠體會到這一句話真正意味。

 

第四,持名念佛,要念到心開見本性佛;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本性;本性就是佛,心開就是明心;明心、見性。那麼,由此可知,念佛,你看前面祖師講到,空谷禪師講到念佛也能念到開悟,也能念到明心見性,可見這個事情不假啦!念到心開見本性佛,這叫理一心不亂。到這個地方才叫做理一心不亂,那麼,前面跟你所講的,都是理一心不亂的修學方法。這個方法非常非常重要。這裡有幾句話,也希望大家要注意到。

 

「理一心,要須先假事持以為基本;」這是事一心;必須要以事一心為基礎、為根本;然後「理中不過用解力而融通,使無滯事相,」就是不要執著在事相上;事相有沒有?有,有不執著,「以為殊勝之因。」這是講理一心修學的過程。所以,由此可知,我們念佛的過程一定是先功夫成片,然後事一心,再最後是理一心,一定是這樣的過程。這個過程決定不會錯誤。這是,希望大家要留意的,然後才不至於錯會了境界。

 

再講到本經所說的這個就是此中一心不亂;那麼,一心不亂,實實在在是「實該觀經三心」。這個該,就包括,實實在在它把這個觀無量壽經的這個三心都包括在其中。觀經的三心,第一個是至誠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心裡面,又有三個意思,第一個:回向真如,第二個:回向佛道,第三個:回向眾生。這個,我跟諸位在此地略略地,加以解釋。因為這個菩提心是大乘修學的基礎。講的遍數不怕多;也不怕多聽,的確說呢?我們是應當要多聽。為什麼呢?我們這個三心,沒能發得起來。

 

至誠心就是決定沒有虛偽,決定不是虛假,而一心不亂,為精為一。決定沒有一個妄念,這才叫至誠心。如果,心裡面有一個妄念,就不誠了。所以,過去曾國籓解釋這個「誠」字的意思,就是說:「一念不生,這叫誠。」那麼,在此地,就是你心裡面,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一念,這叫做至誠;我們現在修的就是修的這個;阿彌陀佛之外,還有一念,自己立刻就覺察到,我這個心誠就失掉了。當然在初學的時候,保持至誠心的時間,一定是很少;失去至誠心的時間一定是很多。但是,我們要把這個時間漸漸地給它增多;漸漸地,把保持的時間給它加長;能夠加到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都不會有一剎那失去,那你這個一心就成功了,就圓滿了。

 

第二是深心。深心的意思是說,具足一切善法;而這個一心不亂當中,諸位想一想,一切惡念都沒有,可見得,這是純善之心。所以,一心不亂就是深心。

 

回向發願心裡面,包括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回向真如。這個一心不亂,念到了明心見性,心開意解,一切虛妄的根源,全都滅除掉了。諸法實相,完全顯露,這就是回向真如;

 

第二個意思講回向佛道。一心不亂,念念相應。古人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回向佛道。

 

第三個意思是回向眾生。那麼這個一心不亂,一切妄念都不起,自性眾生,悉皆得度,這普度眾生,度自性眾生;既然能自度了,必定輾轉度他。自己得到這樣殊勝的受用,一定非常的歡喜,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別人,把這個法門盡心盡力的推廣;使社會大眾都知道這個法門,都能依照這個道理,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人人都能達到圓滿究竟的境界。這就是回向眾生,確實,我們自己得到這個受用。我們感謝老師,我們感謝佛陀,感謝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增上緣來幫助我們。我們自己成就了,也必定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願一切眾生,人人得度;願一切眾生,個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成就無上菩提。那麼,由此可知,就這一心不亂。你看看,三心具足了。佛在無量壽經裡面勸勉我們,三心圓法;「法」就是法器,「圓」就是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你看,就在一心不亂當中,統統具足。

 

不但它具足三心,同樣,它也具足起信論當中的三心。菩提心;起信論所講的,就是大乘起信論。第一個是講直心;第二個講深心;第三個講大悲心。實際上,起信論講的三心與觀經裡面講的三心,名稱上不同。觀經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名字上不同,意思上並沒有兩樣。那麼,在此地我們也要跟諸位介紹一下,這個一心不亂,為什麼就是起信論的三心?

 

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是正念真如。那麼,我們想一想,一心不亂,它不著有念,也不著無念;換一句話說,它不是有念,也不是無念。所謂是「兩邊不立,中道不存,直入正念。」那這個不是直心是什麼?這個就是正念真如啊!所以,你要修起信論的直心,你要修觀經的至誠心,一心不亂就是的。

 

起信講的深心,意思是講,愛好、積集一切善法;喜歡善法,喜歡自己修集善法;不但,要修學,還要累積。我們講積善之家,易經裡面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這個積善是深心。那麼,我們現在講一心不亂,前面說過,六度齊修,萬行具足,這是標準的積善;這是圓滿的積善。正如同那心經裡面所說:「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這個心只要能轉移了),諸善隨之」何況你這個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如果,我們就西方教主這一方面來說,這是一尊現在住世的佛,與這個佛相應,佛在無量劫中,他所發的善願,他所修的善行,積功累德;以及成佛之後,度化一切眾生的功德;你這一念佛名,這一切善全部具足了。這個是在事上講。理上講呢?阿彌陀佛是無量覺;念這一句佛號,無論在逆境順境,無論在什麼場合當中,你是念念覺而不迷,這個是善法當中,第一善法,還有那一種善,能夠跟它相比呢?所以,一句阿彌陀佛,一心受持,就是起信論裡面的深心。

 

那麼,說到大悲心,起信論裡面講,廣度眾生。一心不亂,念三昧成就了;必定是常修淨土,教化眾生,這就是大悲心的意思。我在這個內典修學要領裡面,第一條,我就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那麼,可以給諸位看一看,這是早期我在教學的時候,給學生所寫的;那麼,希望大家能夠做阿彌陀佛的使者;這個在最後一條:理明,道理明白了,我們迷惑破除了,這叫看破;看破之後要歸放下,看破放不下,沒有用處;看破之後,能夠放得下,這叫真實功夫,這是真正的功夫;必能放下,必須要能夠放下,而後才得自在隨緣,自行化他,作彌陀使者;這一句很重要,做阿彌陀佛的使者;矢志宣化,宣揚這個法門,教化一切眾生普令群蒙,「群蒙」就是一切眾生,同歸淨域—西方極樂世界,此引經之果用也。這個是你自己的淨業上成就,必定會發這個願,絲毫不會勉強。這是這一段的意思。這個就是起信論裡面所講的大悲心。

 

由此可知,這一句阿彌陀佛,只要念到一心;這個一心啊我們從最淺的地方講,就是功夫最淺的這一層來說,這個心裡頭,不起念則已,起念就是阿彌陀佛,菩提心就具足了。可是,諸位要記住,我在上一次講的這個五種菩提心要記住,菩提心哪有五種?菩提心只有一種怎麼會有五種?這個五種,從發心菩提到無上菩提,是說菩提心淺深層次有五種不同。所以,我們先求的是發心菩提,真正曉得生死事大;真正明瞭,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就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能夠成佛作祖;這就是發心菩提。這個一念的心,就具足了起信三心,就具足了觀經三心;千萬不要等閒視之啊!所以,這個是持名法門最妙的一個修行方法,這是淨土真正之因。

 

 

節錄自: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八講) 淨空法師講述

原文連結:http://book.bfnn.org/books/0679.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離縛善緣 的頭像
    離縛善緣

    格林達拉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