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比國。」
這一段是簡別其他的行門。在因、緣、果這一段,我們前面給諸位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特別要著重的前面這可以說是理。理體上本性具足的十法界。所緣緣、無間緣這一邊呢?是講事造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理」是事之理;「事」,是理之事。那麼在此地,性具與事造是一不二。那麼,這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理論與事實。重要的地方,就是教我們要生起敬信心,欽敬的心情。至於往生的方法,那就在增上了,在這個地方。一心持名、持戒修福,這就是本經前面所講的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後面,我們還要跟諸位講到,這是自力法門,自己的力量。必須有自己這一份力量,而後才能夠得到佛力來幫助我們,就是接引往生。佛的力量是永遠存在的,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力量,雖有佛力,佛力不能夠加持給我們。這個道理,希望我們特別要留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好處在這裡。圓證三種不退轉,一生圓滿成就。成就最圓滿、最殊勝、最究竟的智慧福德。世間每一個人都在那裡求,有幾個人能夠證得?唯有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當中可以圓滿的證得,也就是證得事造理具不二。自力、他力溶成,集合成一個力量。那麼,這是承前面,我們想親近諸上善人。所以,佛跟我們講,必須要具備多善根福德因緣;換一句話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那麼,由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這一樁大事情,必需要因緣具足才能成就。所謂因緣具足,拿今天的話來說,它所需要的種種條件,我們都能夠符合。這樣才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得到圓滿的成就。那麼,這個裡面,不但是本經,所有大乘法門的修學,都是以智慧為基礎。也就是說,大乘的修學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本經是大乘法門裡面的特別法門,當然,它也不例外。它也是建立在理智的基礎上。所以,智為先導。它在前面,領導著行人,好比我們走路一樣,前面這個帶隊的,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發菩提心,精進念佛,這就叫多善根。在此地這個幾句,希望大家要注意到,智為先導。要記住發菩提心,這一句話很重要。精進念佛,這個就叫多善根。這個因緣裡面,是屬於親因緣。那麼,我們現在講念佛,講到這個法門的修學,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我們有沒有發菩提心?是不是精進在念佛?假如說,我們已經信了佛法了,我們已經發心修淨土了,天天也在念阿彌陀佛。可是,我們沒發菩提心,雖念佛,沒有精進;那麼,換句話說,你有沒有善根呢?你有善根,不多,善根不多。那麼,換句話說,你這個善根就是少善根,那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的善根少了。所以,這個地方,希望大家特別要注意的,要發菩提心、要精進。
那麼,除此之外還要力修五度。「力」就是努力去修學。六度,為什麼說五度?前面,般若波羅密,已經在「智為先導」這個「智」就是般若波羅密,六度裡頭的般若波羅蜜。所以,除了那裡已經講過之外,那麼,這個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努力地修這個五度。求極樂世界依正的果報。萬善莊嚴,這個叫多福德。那麼,這個就是助緣。「因」,前面智為先導是因。這力修五度,講緣;因緣都具足了,必生彼國,那你是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所以,這個兩條,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記住。今天,念佛人雖然是多,看起來他好像也很勤快,但是,到了臨命終時,往往不能往生。你要是仔細去追究他的原因;的確,他是善根福德不多啊!換一句話說,不是以般若波羅密為基礎發的菩提心;從感情裡面發的菩提心,那是不管用的。雖念佛不能精進,雖修五度沒有力量,力不足。所以,他求極樂依正的果報,這一生就不能成就了。所以,這一點希望我們真正念佛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同修們,尤其是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成就的,那你就要特別把這幾句話記住。
現在對這個善:善根、福德。我們怎麼樣具體的來修學,這當然是我們真正發心想,了脫生死輪迴超越三界,往生佛國的人,對於善根福德具體的修學,這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課程。在此地我也要將這個問題,提出來給諸位同修作一個簡單的說明。善中之善,這是多善根;經論裡頭常常講,具足五種菩提心,我們來修這個善根。
第一:發心菩提。每一條,我這個地方寫得很簡單、很扼要,希望大家要牢牢地記住,決定不能夠忘掉。什麼叫發心菩提?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於生死中起大覺悟」這是發心菩提。這個在菩提心裡面,這是第一。諸位記著,這是第一。真正有這個覺悟,這才叫正覺,這個是大覺的開始。那麼這個就是古德常講「生死大事」啊!今天有幾個人能夠把三界、六道輪迴,這個生死,看之為第一樁大事?所以,所有的疏忽,都是在這個地方。我學佛這麼多年,也親近、遇到不少的善知識,真正於生死大事覺悟,有這一個發心菩提的人就不多。一般人學佛,為什麼?求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榮華富貴;諸位想一想,他沒離生死。所謂是,不修今生修來生,唉!今生沒有辦法了,修修來生,希望來生做個大富大貴之人,來生還要生死輪迴。這種人雖修行,沒發心啦!沒有菩提心啊!那麼,換句話說,他沒有善根。
菩提心發了之後,要繼續不斷的增長,不能夠老停在這個地方。為什麼呢?停在那個地方,解決不了問題。你譬如說,你已經覺悟了生死大事,已經真正覺悟到生死的痛苦。生死是我們一切禍患的根源,你能夠覺悟到這一層,那麼,你想要斷了生死,要想修學大乘佛法,要想超越三界,那麼,你必須將菩提心再提升一級,就是到第二個:伏心菩提。這是把菩提心提升了一步了。伏是什麼呢?伏是斷,這個心是妄心,「斷諸煩惱,正念現前」,這是伏心菩提。這一句話實在講,就是金剛經,須菩提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有一個問題,說:「云何降伏其心?」這個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伏心菩提;就是問的伏心菩提。斷煩惱,這個煩惱裡面包含的範圍很多,我們一般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煩惱斷一分,正念就現前一分。這個樣子,才能夠把煩惱斷掉。
那麼,在我們這個法門裡面,妙極了,都是用的念佛法門。一句阿彌陀佛,諸位想一想,我們從前面這個因緣果裡頭想,這個阿彌陀佛,你們想一想,在六道裡頭,有那一道相應呢?人道,是五戒;天道,是十善;餓鬼道是慳貪;畜生道,是愚痴;地獄道,是瞋恚;所以,六道裡頭找不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那一道呢?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要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要出生死,念阿彌陀佛就行啦!真正恍然大悟,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你發這個心;所以,你發心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就是具足了發心菩提。用一句阿彌陀佛,斷一切煩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正念;那麼,換一句話說,你有其他的念叫邪念。你這個心裡頭有阿彌陀佛,有觀世音菩薩,這叫正念。有正念,當然邪念就沒有了,所以,這個叫伏心菩提。
煩惱能夠控制得住了,漸漸平息了,我們的菩提心還要提升,提升到明心菩提。這個明心菩提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悟了。伏心是得定,得念佛三昧;明心是開悟了;「明了一心即諸法實相」所以,你念佛一定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是諸法實相啊!所以,這個位次上,是從事一心而到理一心不亂。我們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到這個時候,自己因為煩惱伏住之後,心地清淨;清淨心中起觀照智慧,照了一切諸法,我外一心,一心所現。而持名正是就這一句佛號,與一心完全相應;所以,他能夠明暸諸法實相。
那麼,這是剛剛開悟,我們也不能在這個地方中止住,繼續不斷地要往上提升。再升一級就是出到菩提,「出」是出離,「到」是到達;這是出到。出離什麼呢?出離三界了,到彼岸了,「得無生忍,到一切種智」一切種智是如來的智慧;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大菩薩果位,這個時候,你得無生忍了,出離三界,那麼持名就能夠幫助你證得無生法忍;幫助你直截了當的超越六道生死輪迴,成就一切種智,那麼,這是大菩薩的果位。從圓教初住,一直到等覺菩薩,他們在這五種菩提裡面,就是第三種(明心菩提),與第四種(出到菩提)。
最後叫無上菩提;無上菩提是成佛;前面,可以說,都是以自己為重為主。到成佛了,這個是以利他為主了,而不是以自利為主了;是以利他為主。成佛「成最正覺,直至佛果」這個真正是善,善到無以復加了。那麼,持名念佛前面講,得三種不退轉地!所以,這個叫真正是善中之善,這真正是多善根!所以,你要問自己善根有多少?你問問,你有沒有具足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到什麼樣的程度?在這五個層次當中,你是那一個層次?有第一個,這就是真正發菩提心,這個就是善根,也能算得上,你這是多善根;當然,愈往上面去,這個善根是愈厚,也就是善根愈多;最低限度,要具足發心菩提,才能夠往生。到後面講這個發菩提心,最低限度,要具足發心菩提。有伏心菩提,你的品位就增高了;有明心菩提,你就得一心不亂了。
那麼,再講到福德;福德跟諸位說,福中之福,你修真正的福報。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這是持名念佛,具足六度。我們曉得,修福這就修六度!就念佛這個方法,六度統統具足了,這是真正不可思議。這個話,決定不是假話;但是,你要記住這一點,你念佛就是執持名號,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要以這個為我們念佛的目標;我們為一心不亂而念矣!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為什麼?念到一心不亂裡面,你們想一想看,你,沒有慳貪心了,「自無慳貪心起」,這個就是布施度啊!就是布施波羅密。如果,你還有貪心、還有慳吝心,你的布施度沒有圓滿,你沒有得一心。我們要問問我們自己有沒有得到一心不亂,拿這個來檢點自己,就是檢查檢查自己。在世間法裡、在出世間法裡面,都是一樣的。我們在世間法裡面,五欲六塵,我不慳貪了;如果,你在佛法裡面還有慳貪,那不行,你還是沒有得一心。必須世出世間法裡面,慳吝貪求的這個心統統斷掉了;這個心不會再起了;這布施波羅密圓滿了。
你念到一心不亂了,自然沒有一切諸惡。你的心,不動念則已,一動念都是純善。不動念的時候,你的心是清淨的,深心,是在大定當中;一動念呢?則大慈大悲,大悲心;不動是深心,動就是大悲心,這是持戒波羅密圓滿。念到一心不亂,當然再也沒有瞋恚之心了。無論什麼樣逆境裡面,決定不起煩惱,不會有一點點,有一絲毫不高興,不會有這種現象,這個就是忍辱度圓滿。
「一心」真精進,為什麼呢?裡面決定沒有懈怠之念。「無有懈怠之念」,這個就是精進度。那麼,懈怠這個煩惱也是很重,不容易斷除,假如,我們修學都不懈怠了,諸位想一想,還要什麼三大阿僧衹劫呢?一生當中,當然成就。在一生當中,之所以不能成就,虧吃在懈怠。換一句話就是說,不能精進。不懈怠就是精進,所以這一點,我們自己如果發現有這個毛病,你就要想方法來對治,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心裡面就不會再起一個妄念了。妄念不起這就是禪定。所以,諸位要明暸,正如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開導我們,我們六根識境,對境心不起,這是真正的禪定。六根識境,心裡面一句阿彌陀佛,別無二念,這就是真正的禪定。禪定波羅密,「自無心念妄動」。
念到一心不亂,「自無愚痴昏昧」這是般若波羅密。你們想一想,前面慳貪、諸惡、瞋恚、懈怠、妄念,全都沒有了,你的這個心,自然就生智慧啊!就像六祖見五祖的時候所說:「惠能心中常生智慧」,我們聽了很羨慕,而我們的心生什麼東西呢?生慳貪、生諸惡、生瞋恚、生懈怠、生妄念,這總而名之,就叫愚痴。沒有這些東西,他怎麼不生智慧?那麼,由此可知,大乘菩薩修福,就是修六度;而持名念佛,這個一心不亂是六度具足;所以叫福中福,這才是名符其實的多福德。
底下這個經文呢?是教給我們正式修行的方法。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一段經文很重要,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聞」,這個聞字很重要,大家要記住;聞、執、持,這一段裡頭,這三個字是關鍵。「聞」說阿彌陀佛,你就能夠「執」「持」佛的名號。一日到七日,是剋期取證,證什麼呢?證一心不亂。那麼,在這個地方,我要跟諸位說明一點。古時候襄陽石經,六朝人,書於一心不亂的底下有這樣的二十一個字,有
「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銷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它有這麼二十一個字;這二十一個字文義很明顯。但是,現在我們這個經本子裡頭,沒有這二十一個字。它這二十一個字接著一心不亂的。襄陽石經,就是在那個石刻,刻在石頭上的阿彌陀經,它這個經文,比我們現在這個經本多這個二十一個字;不知道這二十一個字是不是原來經文,後來流通的人,把它抄寫漏掉了。如果有這二十一個自在這裡頭,這個意思就太明顯了。那直截了當告訴我們這個稱名,諸罪銷滅,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是寫在這個地方供給諸位做參考。就是六朝人寫經,那時候手寫的彌陀經,它裡頭有多出這二十一個字。
那麼,再給諸位說明;持名,這是正解。行就是修行,正的修行。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具足淨業成就。這個幾句話,要以這個襄陽石經,這二十一個字來說,那就完全相應。那麼,當然往生西方佛國度,是絕沒有問題,決定沒有問題。
這個男子女人,稱為善;這一個字很重要。怎樣才叫作善男子、善女人?那麼,這個在佛經裡面,這樣的字樣,我們常常看到。在此地,必須跟諸位說明。男子、女人都稱善者,悉稱善者;皆昔植善根,若無善根,不聞佛名。那麼,你們現在想想,你們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啊?當然是。為什麼呢?你們聽到阿彌陀佛了。不但聽到阿彌陀佛了,而且你還能聽到這一部阿彌陀經。這是過去世中,你是多生多世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才有這個福報,能夠聞得佛名號,讀到佛的經典。如果說是沒有善根,決定沒有這個機會、沒有這個因緣,聞得佛名、聽到佛經。如果,善根要少,他縱然聽到,他也不相信,他也不會發心去受持。
譬如,經典裡面所說的,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的時候,就是在舍衛大城;本經,就是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講的。佛在這個地方住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這個衹園精舍講了不少的大乘經典。那麼,當時舍衛大城是憍薩羅國的首都,是一個相當繁華,文化水準很高的地方。這一個都市裡面的人,有三分之一跟釋迦牟尼佛見過面,曾經聽佛說過法,有三分之一的人。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人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只是聞名而已。曉得舍衛城裡面,有這麼一位了不起的人,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但是,他就是沒有去聽一次,沒有去見見佛。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就不曉得,這一個城市裡頭還有一個釋迦牟尼佛,不知道!諸位想想,所以說是,沒有善根的人,佛住在那裡那麼多年,住在一個城裡頭,一個都市裡面,幾十年都不曉得有個釋迦牟尼佛。真正沒有善根,沒有福德啊!
大本無量壽經裡頭也說得很好,它說:世間之人,前世修得有善行,也就是前面講的善根,在這一生當中,他才有這個因緣,聞得阿彌陀佛名號;一聞佛名,他就能生歡喜心,他就能生慈悲心;這個就證明了,他的善根深厚。善根要不深厚的話,不會有這種情形。我們也曾見到有人聞到佛名之後,心裡生歡喜,甚至於流眼淚。也有人聽到這個佛名的時候,這個心裡感受到毛髮悚然,敬畏之至。這都是有深厚善根的證明。這一個法門攝受的範圍非常之廣大,無論是在家,是出家,都可以修學,都有同樣殊勝的成就。所謂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輩之人,就是上等人,也就是善根福德特別深厚的人,發心捨俗出家。不但是一切人道得這個法門的利益無量無邊;就是畜生道,聞說阿彌陀佛,念佛往生者也很多。你看,佛門裡頭,有個小冊子叫物猶如是,那個裡面全是記載著畜生念佛往生的,真正是不可思議!
「聞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功德,確實是說不盡的。十方諸佛都讚歎不盡,我們那有能力,能說得出來?不但沒有能力,就是我們思維想像,也沒有法子,也想不出來。華嚴經裡面有說:「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這是華嚴經上兩句話,那麼,這是我們解釋這一句「聞說阿彌陀佛」。這個「慧」,是說世間的聰明智慧。「了」是明瞭,或者是瞭解;佛法則是指一切大乘經典。人是什麼人呢?有修有證的人。換一句話說,他一定要以這個三學、三慧;要依這個方法來修學,證得了三學三慧。這種人,他才能夠把佛法真正的意思才能說得出來。所以,不是世間聰明才智的人,拿到佛經一看,他就懂了,沒有這個道理,這是我們要記住一個先決的條件。
三學,這裡講得很多,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個是一定的層次,決定不會亂的。所以,佛法的修學就是學的戒定慧。戒定慧有許多層次,換句話說,它要依照這個修學人程度淺深,而來說明他的境界;程度高的人,這個戒定慧的境界也高,內涵也深,也廣大。初學的人,這個戒定慧都說得很淺,便於入門。三學次第與圓融,我們要並進,換一句話說,我們要同時來修學。
譬如說,在實際生活環境裡面,我們要次第地來修學。戒律的大意是防非止惡,它的精神也就在此地。戒學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定,不是說,我是持戒了,這個世間我做個善人、做個好人。那個目的是次目的,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得一心不亂,就是得定。這個定還是手段,還不是目的。定的目的在開慧,在開智慧。
所以,前面給諸位說過,到後面這個一心不亂裡頭,我們還要跟諸位來細講。事一心,就是,這三學裡頭到這個定的這一個階段,但是,沒有開慧,這個就叫事一心。如果,這個定開了智慧了,這就屬於理一心不亂了,那個境界要大大地不相同。戒學的修法,當然不是幾句話能夠說得了的。可是,初學的人,必需要依五戒十善來修學。而出家的人,必需從沙彌律儀,就是十條戒律,二十四能威儀去做起,這個在修學裡頭講,這個叫根本法。
我們念佛的時候,心裡面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心裡頭不會想壞的事情,總不能說,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還想壞事,沒有這個道理。所以,當你念佛的時候,就是諸惡莫作。這一句佛的名號,前面跟諸位說過了,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那麼,換一句話,這一句阿彌陀佛,又是眾善奉行。這戒律統統俱足了。小乘的戒律,是諸惡莫作;大乘的戒律,是眾善奉行。你看看,一句阿彌陀佛,是不是把這個戒包括在其中?持名,目的在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禪定;這個定學也俱足了。戒定都有了,這一句佛號,無論是四個字,無論是六個字,字字分明,憶持在心,慧俱足了。所以,你看看,一句佛號,戒定慧三學俱足了。
節錄自: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七講) 淨空法師講述
原文連結:http://book.bfnn.org/books/0678.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