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裡面只略說了一個綱領,那麼這個綱領,通大小乘的,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是說的什麼呢?說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換句話說,一切佛法都可以用這個三十七道品統攝。所以這個三十七道品並不僅限於小乘法,這一點諸位要特別留意。那就是說大乘法裡面也不外乎三十七道品。世尊不說四攝六度這些大乘法門,而說這個三十七道品,這個裡面的用意也很深。那就是告訴我們,學道要從根本法修起。雖然修的是大乘—上上乘,但是千萬不可以疏忽根本法,就是基礎的佛法,他有這麼深的意思在。
那麼經裡面是從五根五力講起,那麼既然講到三十七道品了,前面它還有三科,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經上雖然沒有,但是後面他有一個等字。我們在此地,先將這個三科給諸位做一個簡單扼要的介紹。
先看這個四念處。念處是智慧的觀照,它有四條,所以叫四念處。「念」就是能觀的智慧,「處」就是所觀的境界,所以這個四種「觀」就是念,那麼這個底下的就是境界。這個就是念,這就是處。觀這一個字是念,身不淨,這就是處。所以在這個底下,你就看到念是觀照啊!是智慧的觀察。這個在佛法修學,這是屬於根本法。你譬如有許多的同學們,講到這個佛法了,大家都很關心,唉呀!我們這個智慧不開怎麼辦?如何去開智慧呢?這個四種觀法是教我們開智慧的。第一個「觀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受是享受。第三「觀心無常」第四「觀法無我」。我們先跟諸位解釋這個四句。
那麼首先說我們的身,誰不以為自己的身很乾淨,自己這個身很可愛。天天給他洗得很乾淨,再塗上香水香料,總感覺到這個身很美。其實你要用智慧去一觀察,這個身不可愛。為什麼呢?要說真話了,這是個臭皮袋。你想想看你外面這像個皮袋一樣,裡面裝的什麼?裡面所裝的,佛在經上講,三十六種骯髒不乾淨的東西,裝在這裡面。皮袋又不是很好的皮袋,為什麼呢?裡頭那個髒的東西還往外頭漏。毛細孔裡面漏出的汗,七竅所流出來的,不淨啊!不淨之物啊!所以你要一個星期不洗澡,你的身上就臭了,裡面那個東西都往外頭漏了。天天洗,天天漏。可見得這個不淨之物,這是你要曉得事實的真相。
如果你一旦發現了這個真相了,的確是骯髒不淨之物,你對這個身就不會愛惜了,不會再珍惜他了。然後你才能夠發心,藉這個身體,這個有漏、不淨之身去修無漏清淨身,這個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啊!如果你要是吝惜—過分地愛惜你這個身體,諸位想想看,這個身體能保存多久呢?這是業報之身,無法長久存在啊!沒辦法保持啊!你怎麼樣珍惜他,到後來還是一場空。那好了,我們現在懂得了一點佛法,我們藉這個有漏不淨之身,怎麼樣去修無漏清淨身呢?
那麼談到修行,最好的方法就是修淨土。我們仔細去研究研究、觀察觀察西方世界的諸上善人,他們的身是究竟清淨,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有漏不淨,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這個身是染業、不清淨的業所感的,業報之身哪!西方極樂世界,人家修的是淨業,不是染業。縱然是同居土下品下生,他也伏斷煩惱而往生的,這是我們講帶業往生,伏斷煩惱就能夠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圓證三種不退,他絕不退轉,他的境界一天比一天殊勝,他的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他的業障一天比一天要消除得很多,這個是西方極樂世界殊勝之處。所以我們如果要想得無漏清淨自在之身,在一切修行行門當中,的確無過於求生淨土。
這個念處裡面,第二條是講的享受—觀受是苦。我們想想,我們的享受;不要自己以為,我現在很自在,一切都很順利,我很樂啊!實際上,樂是假的,苦是真的。真假的標準在佛法裡面定義,凡是會變質的,這就不是真的。它不變的,那我們就說它是真的。譬如說,你肚子餓了,餓的時候很苦,而你得到很好吃的東西,你吃的時候很樂,這很樂,飲食很樂,飲食是人之大欲。你最喜歡吃的這個,吃了一碗,哎呀!很樂。再吃一碗,啊!很好吃。連續叫你吃個二十碗、三十碗,你叫苦了。你看樂變成苦,樂極生悲;樂變成苦,樂是假的。打你一鞭,痛,苦啊!打十鞭,更痛。打一百鞭,更痛,不會說打到後來變成樂了,不會變的。苦不會變成樂,只有苦上更加苦,苦是真的。樂會變成苦,樂是假的。你喜歡跳舞,很樂,叫你連上跳上個七天七夜,你受不了,叫苦連天了,苦啊!
所以諸位想想,世間事是不是這樣的?何況生老病死,人之大苦,那一個能夠避免得了?前面在三苦八苦裡頭給諸位說過,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古今中外那一個人能夠逃出這個範圍?那是你迷信,為什麼呢?因為你那個苦暫時離開了,你把苦忘掉了,你以為是樂了。其實,你那個苦只是暫時離開而已呀!譬如說飲食,你雖然飲食很自在,你要曉得,飲食是治苦的,你不吃飯,餓得很苦,那飯是什麼?飯就是救你苦的,就好比病人吃藥一樣。他到時候病就發作了,不吃藥,病就會發作,苦不堪言。那麼這個藥下去了,只能夠有效的時間,只能夠幾個小時。幾個小時以後又要吃藥,咱們吃飯就是吃藥啊!所以佛門裡叫這個飯叫藥石,道理在此地。把這個飯當藥吃,這個就是有智慧,曉得什麼呢?這飲食是療我們飢餓之苦,飢餓之苦是真的,你不吃飯,這苦馬上就來;如果這是假的話,那你就可以不吃,他也不餓。穿衣服,這是禦寒冷之苦啊!我們的享受,樂在那裡呀!?沒有樂啊!你以為你有樂受,那是迷信,你把事實的真相看錯了。
講到真正的大苦,是沒有聞法的機緣。沒有聞法的機緣就沒有開悟的機緣,沒有開悟那裡會能證果呢?我們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捨身受身,真是佛說的生死疲勞啊!這是眾生的大苦。那一個人覺悟了?那一個人看出這個事實的真相?唯有佛與大菩薩,這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看出來了。他教給我們脫離苦海,先要覺悟,知道生死輪迴是苦海。
脫離這個苦海,當然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淨土裡面,不說別的,同居國度裡頭的享受,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本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的,的確不可思議之樂。那個世界沒有生老病死,沒有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乃至於壞苦、行苦,通通沒有。沒有這些眾苦逼迫我們,所以那個地方叫極樂世界啊!
第三,觀心無常,這個心就是念頭。我們自己稍微省察省察就發覺了,我們現在這個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一天當中不曉得有多少萬千的念頭在那裡起滅?這是苦因。這些念頭裡面,你想一想,那一個是自己的念頭?那一個念頭是真實的呢?如果是真的,那就永遠不消失,這是真的。是生滅,會消失的,那叫妄念啊!給你講的一切念頭都是妄念,就是從這個地方來說的。因為你的念頭,不能保持住,會失掉,而且很快地就失掉了,念頭在那裡起滅,所以這個叫妄心。妄心是無常的,這是苦本,是一切苦的根源。
我們前面講觀身不淨,這個身不淨、受是苦,從那來的?就是從妄想當中來的。那我們再想想西方極樂世界,人家那個心是真心,不用妄心。所以他的心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啊!心淨則身清淨。四念處觀裡面,講到修行,這一條是最重要的。我們把一切這些妄心、妄念,統統把它斷掉,你的真心就現前了。
這個話說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為什麼呢?你一天到晚還是要打妄想,你知道妄想不好,很想把妄想止住,止不住,只有妄想更多。這怎麼辦?念佛法門裡面教給我們,用一個妄念來對治所有的妄念,這一個妄念什麼呢?阿彌陀佛。換句話說,叫你一天到晚,二六時中,你這個心裡頭不起念則已,這一起念,馬上就轉到阿彌陀佛上去,這是用一念來對治一切妄念的辦法。
因為你要想所有念頭都沒有,這不可能,做不到的。所以就要用一念來對治一切的妄念,何況這一念與清淨心相應。因為這一念叫無量覺,覺心就是清淨心,覺的境界就是清淨的境界,所以叫提起一念,這一念也可以稱之為正念,也可以稱之為無念,怎麼呢?無一切妄念。但是你畢竟還有這一念在,我們帶著這一念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我們的功夫再精進,連這一念也斷除了,那就成了無上正等正覺了。但是諸位要曉得,在沒有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前,這一念千萬不要失掉,為什麼呢?你要失掉這一念,你必定就退轉了,又有妄念現前了。所以這一念是無論如何要把它保持住,絕不能讓它有一剎那的時間失掉了。因為失念的時候,妄念必定趁這個機會又起現行了。那麼極樂世界的人,都是用的常住真心,遠離生滅無常。
第四條講法念處,這一條是破法執的。所以諸位能夠修這個觀,法執縱然不破,也漸漸淡下來了。它教我們觀五陰之法,色、受、想、行、識。因為五陰前面跟諸位講過,四土都離不開五陰。也就是說,四土都是屬於因緣所生法。這是前面我們引用蕅益大師這個天台家的講法,跟諸位介紹過。般若心經裡面教這些大菩薩們,修行作觀的原理,也是講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果然照見五蘊皆空了,四土都清淨了;不但人無我,就是人我執破除了,法我執也能夠斷得掉,這才真正地度一切苦厄啊!
所以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人家都能夠觀五陰之法,自在為我,不同於我們這個地方有堅固的人我執、法我執。所以就四念處觀來說,我們這一邊這個四種病都有,而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這四種觀慧都成就了。正因為這個觀慧成就了,所以佛在經裡面講三十七道品,把四念處略掉了。就是這個方法在我們這邊必修的功課,在他們那邊已經畢業了,用不著了。
再看第二段講「四正勤」,四正勤容易懂。「勤」是勤奮、勤勞,也是精進的意思。「正」是正而不邪。那麼這個有四條,這是正勤,這兩個字也是勉勵我們,我們要勤學,因為它是正法,這個四種正法,我們要好好地勤修。在修學入道,它非常重要,如果不修四正勤,給諸位說,世出世間的善法都有障礙。想往生,那只是心裡嚮往而已,決定做不到。
那麼這個四條可以分為兩類,前面兩條是一類,講的惡法,後面兩條講的善法,就是善惡兩種法。第一,「已生惡法令斷」,這是你自己曉得了,知道自己的毛病,那些地方自己造的是惡,是錯誤的;既然知道了就要下決心把它斷掉,這是真正的懺悔法。「未生的惡法」,曉得那些是惡,但是我還沒有,我並沒做,可是你要認清楚,自己決定不能做。已經做了的立刻當機立斷,要把它斷掉。沒有做的這個惡法,要下定決心,從今之後,我們決定不做,「令不生」。
曉得這是善法,未生,還沒有發心去做,善法要發心,不要吝嗇的。你知道是善法,現在已經在做了,已經在修善法了,要叫它增長,要將這個善修得更圓滿,更為廣大。有些積小善為大善,積大善為究竟圓滿的善法,這是正勤。這個在佛法裡是根本法,斷惡修善的最基本的原則無論是大小乘的菩薩,必修的課程。我們千萬不要疏忽,不要把這個文念念就算了,念念而做不到,我們這一生什麼都不能成就。如果要想有所成就的話,就要認真地去修學。諸位果然能夠認真地來修四正勤,你縱然這一生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來生是大福德之人,來生的人天果報不可思議呀!
那麼諸位想想,他這個三十七道品的排列,你看第一個四念處是講智慧,是講修學。這個四正勤是戒學。戒定慧,先把智慧擺在前面,然後再講戒,為什麼呢?沒有智慧的人不會持戒的。真正肯發心持戒,持戒就是斷惡修善,是要有智慧啊!是要有福報啊!沒有福慧的人怎麼會修真正的善業?怎麼能夠真正地斷惡修善?由此可知修行不簡單、不容易,的確要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
第三段呢,這是講「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是屬於定學,就是它偏重在定學上。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為什麼呢?因為修這四種定能夠發神通。我們這個世間有很多人想得神通,想修神通,這四種是修神通的。那麼由此可知神通與定是有關係的。那麼這個地方不講神通,講如意足,「足」是滿足的意思,如意,如你的心願。這個意思就是說,你能夠修這四種法門,在一切法裡面,你都可以心滿意足。我們佛門裡常說知足常樂,能夠知足,沒有一樣事情不如意。
那麼這個四條呢?就是「欲如意足」、「精進如意足」、「心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我們一條一條來介紹。這個「欲」就是說的慾望,那麼諸位曉得,一般凡夫的慾望沒有止境的,什麼時候他這個慾望滿足了呢?沒有滿足的時候,於是乎他這個苦就沒有辦法停止了。苦從那裡來?苦從慾望來的。
我有一次晚上講經完了之後,我僱一個計程車回家。計程車的司機就很埋怨跟我說,日子太難過了,太苦了。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們台灣的日子很好過啊!不苦啊!尤其這些年來,我們的社會、經濟,一天一天地繁榮成長,人人富足,那裡會苦呢?我說譬如說,我們出家人的生活,一個月生活費用有一千塊錢就足夠了,吃的都很好了,苦在什麼地方呢?如果你要是跟一些人在比賽,那你就太苦了。
譬如說,我們做一件衣服,這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個五、六年沒有問題。五、六年添一件衣服,你不苦,你很自在呀!如果你要學時髦,今天這個衣服才做好了,穿了兩天了,又新花樣出來了;哎呀!這個樣子落伍了,趕快又要去做一件,那你當然苦;你要講求時髦,你要跟那些人比賽,那你太苦了。你買一個電冰箱,至少可以用十年。用了半年了,又新的樣子出來了,唉呀!我這個樣子不好看了,落伍了,我要去換一個新的了。你苦呀!外面那些花樣,日新月異。那些天天在動腦筋在設計新花樣的人,那是什麼人呢?在佛法裡講,魔王。天天在設計,想新花樣,他就來控制你的欲望,永遠在那裡追求,永遠沒有辦法滿足,你就太苦了。所以我就問他,你如果要是不追求這些新的產品,使你自己已經有的,盡量發揮它的效果,我說你苦不苦?他說這樣那我真的就不苦了,那我現在這個收入就很自在了。
對嘛!你苦從那裡來?就是你欲望太多了,你不知足,你才苦,知足常樂啊!我說你開計程車,如果你知足了,你出來做一天生意,你可以休息三天。為什麼呢?你做一天生意,足夠你三天開銷了。對的啊!那你就可以去玩三天了,幹一天活就玩三天,你的生活不跟神仙一樣嗎?何必天天這麼苦呢?他聽了我一說,也很有道理啊!確實有道理。
欲如意足就是對於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知道就知足,知足就如意了,你就得的是樣樣都如意。你的煩惱縱然不能斷盡,可以說已經能夠斷掉十之七八,一切眾生十之七八的煩惱都是從不知足上得來的。諸位想想,什麼都知足,欲望沒有了,心就得定了。你今天修行禪定不能成就,一心不能成就,你的欲望太多了。欲望沒有止境,你的心永遠定不下來,所以念佛不能得一心。要知道那些欲望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唯有清淨心是真實的。所以佛法常常教給我們,知足常樂。
從前出家人、修行人,三衣一缽,他沒有其他的欲望,所以他得大自在,他得到的是真富貴。那說富足,他什麼都沒有,他富在那裡呢?他不需要了,他富了。你那個富人家財萬貫,他還苦得不得了,還嫌少了。那一個人雖然沒有,他滿足了;那一個還不滿足,這個滿足了,你們比較比較,那個富足?滿足的人富足啊!不滿足的人,他還有欠缺啊!他談得上什麼富足呢?真正的富貴就是知足。
我們再講到實際的問題上,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他圓滿了,他有什麼欲望?一切所求所需的,應念而至,不需要營求,那個地方真正如意足了。所以它這個四如意足,西方極樂世界也用不著了,不必修了,為什麼呢?沒有一樣不如意,沒有一樣不滿足。
第二是精進如意足。精進必需有前面觀慧的基礎,正勤的基礎,所以它這個精進裡面有無量的法喜。精進裡面得自在、得滿足,自在就是如意。沒有前面的基礎,你想想為什麼世間的修行人,進的少退的多?說老實話,沒有前頭的基礎,那怎麼行?不精進,怎麼能成就定慧?成就定慧一定要精進。那麼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是圓滿證得三種不退,可見得在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精進如意足,他們都圓滿了,都成就了,也用不著再說這個問題了。
第三講心如意足。「心」也叫做念,這個心如意足有的地方講念如意足。「念」是什麼呢?這裡講的是正念,正念不會失掉,這叫念如意足。如果正念失掉了,這不如意,這有欠缺。正念就是禪定,那麼在本經持名念佛的法門上來說,這個「念」就是念佛之心,二六時中,心裡面有佛,這就是念如意足。心裡面有佛,你的心清淨,你的心是佛心;心裡有佛嘛!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前面我講這個念佛,這個念法告訴諸位,念佛之人在念佛的時候,必需是全心是佛,全佛是心,諸位要記住這個兩句話。如果能夠在二六時中,一天二四小時,念念都不忘,你就得念如意足。能做到這一點,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所說,淨念相繼啊!這個念佛之念是淨念。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為什麼呢?你心是佛心,這一點非常重要。一句阿彌陀佛圓攝八萬四千法門,可見得,那麼你是所有的法門,無量的功德,一念當中圓滿的都包括了,他怎麼不如意?怎麼不滿足呢?
第四條講思如意足,這個「思」也叫慧,有的地方叫慧如意足,或者叫思如意足,都是一個意思。這一條在小乘裡面講;到後來我們要跟諸位說明,這個三十七道品有藏通別圓,可見得它通大小乘。那麼在小乘法裡面講,這個慧是第六意識所修的,如果講思,是用第六意識修的。如果在圓教裡面講,這個思就不是心意識,那是菩薩三慧裡面的思慧,他的境界就非常非常之高。本經是大乘經,不但是大乘經,而且是大乘圓頓的經典。所以在前面,我們看古來祖師大德註疏,無不是用圓教的教義來註解。這個修行成就,正所謂一生成就的佛法,由此可知他確確實實是法門當中的圓頓大法,我們千萬不要輕視了他,更不可以當面錯過。那麼我們再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家是深入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智慧,所謂是念念度入娑婆若海,這個是思如意足。
在我們這初學,我們如何去修思慧呢?這是講四如意足裡面的思慧,怎麼個修法?當我們執持名號,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以名號起觀照,觀照就是修慧。如何觀照?「南無」,歸依的意思。從前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是迷而不覺,現在我們從「迷」回過頭來,這就是歸啊!從迷的那個境界歸來,歸到那裡呢?「依」是依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意思是無量覺,「依」,樣樣都要覺而不迷。所以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與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四十八願相應,念佛人臨命終時,佛必定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經裡面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緣,要一心不亂,心不顛倒。
那麼我們念佛人,要成就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成就一心不亂,成就心不顛倒,必須要返迷歸悟才行。也就是念念覺而不迷啊!六根對六塵境界,樣樣都明瞭是覺,樣樣都不迷是覺,什麼叫迷?什麼叫覺?在一切境界裡面,曉得一切境界相的真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就不迷了。既然知道一切相皆是虛妄,你在這個一切境界相裡面會不會起貪瞋癡?會不會起分別執著?不會了。為什麼呢?曉得這個相是虛妄的,所以你在這個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無量覺呀!這就是阿彌陀佛。功夫用久了,自然就成一片,自然就得一心。
節錄自: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十一講) 淨空法師講述
原文連結:http://book.bfnn.org/books/0672.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