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菩薩行墨寶~.jpg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翻成中國的意思,古譯作「大道心眾生」,新譯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那麼這個古譯與新譯是從玄奘大師這個地方來分的,那就是玄奘大師以前,我們稱為舊譯,或者稱為古譯;玄奘大師所翻的這些經論,我們稱之為新譯。玄奘大師所譯的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在玄奘大師以前都翻成大道心眾生,那麼這個譯法都譯得非常之好。那麼什麼叫「大道心」?什麼叫「覺」?它的標準又是什麼?這個在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必須要發菩提心,才能稱之為大道心眾生,才能稱之為覺有情。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把什麼叫做菩提心,要跟諸位說明一下。那麼這是大道心眾生,覺有情,這是有智慧,有慈悲。「智」慧,「上求」佛法;慈「悲」,「下化」眾生。最重要的,則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覺」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心。菩提心裡面包括了三個意思,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大悲心」。這是一切經裡頭差不多都是這樣說的。

 

佛在無量壽經裡,講這個三心,它的名詞稍微變了一點。他講的是「至誠心、深心」與「發願迴向心」,那麼這個是菩提心。那麼兩者我們一比較,這個意思就更明顯了。所謂「直」,就是沒有一絲毫的委屈,也就是我們講的真心;真心真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真?那我們看「至誠」這個意思,就能夠體會到一些。可是「誠」究竟是什麼境界?過去曾國藩曾經說過,他解釋學容說這個誠這個定義,「一念不生叫做誠」。這種解釋相當地正確,正如六祖大師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心就是至誠心,這個心就是直心。

 

菩提心裡面雖然講這個三條,是以這一條為體,另外兩條,那是受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是對待一切眾生的心,深心是對待自己的心。「深」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一般的解釋,好德好善,真正地喜歡道德,喜歡善行,所以這個是屬於自己,自己受用的,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是精神生活。這個大悲心就是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的心,同情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大悲心,所以這個是對待別人的心。

 

那麼我們曉得,就是以人道來說吧!知道自愛的人,不少,知道幫助別人的人,也不少,他能不能叫菩薩呢?不能。為什麼不能?因為他這種這個好德好善,與這個慈悲,不是建立在直心的基礎上,那不是真正的覺心。必須是要有至誠心的基礎,你這個深心,大悲心,是從至誠心裡面發出來的,這個叫做菩提心。菩提心是真心,所以那個大慈大悲是真的,那一種自愛、好德好善,也是真的,決定不妄。所謂不妄就是它永遠不變,他永遠能夠保持住;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他沒有偏愛。這是我們學佛,尤其是修學大乘佛法,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一定要發菩提心,才能夠修菩薩道啊!

 

在淨土法門裡來說,淨土法門屬於大乘法,沒有菩提心,怎麼能夠成就大乘法裡面的往生呢!所以我們看看世間人,念佛的人多,真正得生淨土的人少,原因在那裡呢?心不相應,這個是特別要注意到的。前面雖然講的小乘阿羅漢,但是諸位曉得,人家稱為大阿羅漢,稱為大比丘,那就不是真正的小乘,是裝成小乘的樣子,實際上都是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大乘。乃至後面所講的人天,也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人。所以學佛要從那裡學起呢?從「至誠」學起啊!可是講到「至誠」,「至」是什麼?到了極處,所以說到這個地方,儒佛之道,相去不遠。

 

我們在儒書裡,平常我們念四書,在四書裡面我們讀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雖然儒家所講的,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清楚,講得這麼明白,可是意思都到了。誠意就是至心,就是至誠心。正心就是深心、大悲心。你們想想對不對呢?儒家把深心、大悲心,合成一個,叫正心;佛法把它分開兩個,一個是自利之心,一個是利他之心,分作兩個來說。那麼如果你要想真正修這個菩提心,在我們儒家誠意、正心,就是佛門的菩提心,的確沒有兩樣。在這個之前面,要格物致知啊!格物,「物」是什麼?「物」是說的物欲,就是慾望,七情五欲啊!「格」是什麼呢?「格」是格殺,就像前面的阿羅漢,殺賊的意思一樣。由此可知,格物就是斷煩惱,就是阿羅漢裡面所講的,「殺賊」的意思,把這個煩惱賊給它殺盡,這就是格物的意思,格除一切物欲。致知,就是破所知障。你看看,格物破煩惱障,致知破所知障,二障破盡了,直心才現前,至誠心才現前。至誠心現前了,也就是根本智現前了,根本智就是直心,就是至誠心。

 

世俗間也常說,誠則靈啊!心,靈了!誠到了極處,心就靈了,所以這個心靈,就是講的智慧現前。這一種智慧是你本性本來具有的智慧,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所以是一切智,無始智,這個時候豁然獲得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就是在什麼?這個三心之用啊!菩提心的德用,沒有一樁事情做得不圓滿,沒有一樁事情不究竟。所以真正美滿幸福的人生,確實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也就是建立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基礎上,這個是學問的大根大本,也是大乘佛法的根本,具足這樣的根本,這才稱之為菩薩,真正發菩提心。

 

我在講習當中,因為常常講到這個問題,許多初學的同修,對於這個名相,就是名詞、術語,往往感到困惑。所以我把這個名詞改變改變,但是意思是一樣的,那麼這樣說法,大家就更容易明白了。那麼我把它稱作「平等心」,直心是平等心,誠到極處了,一念不生了,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這是真平等,有了「一物」就有比較,就不會平等了,所以直心、至誠心,那是平等心。深心,則是「清淨心」,無論在什麼境界,心得到清淨,不為一切境界所染污。在順境,不為順境所染;在逆境,不為逆境所染,總得清淨。「慈悲心」這是代它,這是大悲心。

 

所以我們學佛學什麼?學平等、學清淨、學慈悲,這就是修學大乘佛法,這個是大乘佛法的根基。在圓覺經裡面講,「淨圓覺心」,那個經上講,圓覺性,實際上講,心性是一個意思,清淨圓滿覺悟之心。一切境界決定不迷,不迷就是覺悟,迷則不覺了,不迷就是覺,所以這個三種心,這是清淨圓滿覺悟之心,是我們人人本來具足的,但是現在被煩惱所障礙住了,那麼我們必須要好好地來修學,恢復我們自己原有的淨圓覺心。那麼這是「菩薩」兩個字的意思。

 

 

節錄自: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六講) 淨空法師講述

原文連結:http://book.bfnn.org/books/066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