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禪坐入門是師娘寫的文章,由上師指導完成,將置於入門講義當中。原則上禪坐仍應由學習者的老師依學者狀況給予個別糾正,此文章僅為"保守""安全"的敍述,不能涵蓋所有可能的現象。


 


禪坐入門


禪定的意義:


為什麼佛要我們修學禪定?


其用意係藉由禪定,讓我們的心達到內外的統一、平等、清靜、柔順,於一切中不起分別,回到不生不滅的本性。


六道眾生因自身的貪、瞋、癡,處處起分別、執著、妄想,無形中成為我們堅固的習性,起心動念無不是造作種種的善與惡業,結果不停地流轉於輪迴的痛苦當中,迷失原來不生不滅的本性。禪定的學習,是試著逐漸地放下妄動的心,讓身體放鬆下來,心平靜下來,丟掉所有世俗的名與相,最後定在清靜的意識當中。


 


一、禪坐前的準備


1、地方:佛家打坐不注重形式,而重視環境是否清靜讓您能放鬆,所以只要朝這方向選擇的地方即可;避開夫妻房間。


2、位置、坐姿:初學者仍以明亮處為較佳,以盤腿的姿勢(單盤、雙盤)坐在舒服的坐墊上。有些人的狀況不適合盤腿時,則不需強迫,可坐在椅子上,雙腿自然垂下。背部挺直會酸痛時亦可貼牆利用腰靠幫助背部挺直。


*毗盧七法(七支坐):佛教所傳的一套靜坐姿式:兩足跏趺、兩手定印、脊椎正直、頸部微俯、肩臂後張、眼覷鼻尖、舌尖抵上齶。


3、時間:初學者儘量在白天,避開忙碌、用餐後、不夠清醒的時段。


 


二、初入門兩大類情況:


1、易入定─


從呼吸開始,深深吸一大口氣,氣停在額頭處,隨著吐氣,心識從頭部、頸部、肩部、身體、腿部漸次檢查是否已放鬆,吐氣至腿部結束。藉由<深吸慢吐>的方式,讓我們的身體徹底放鬆,否則重覆此動作幾次,直到身體完全放鬆。


確定已放鬆後將心識定在人中或胸口或丹田位置,也就是專注該處,你會發現其實眼睛雖閉,但仍究在觀看定的位置,所以定的位置不要讓眼睛感到吃力,否則會不舒服。


持續保持定的感受無其它雜念,由一開始的專注在定的位置,漸漸愈來愈放鬆,直到連定的念頭都放掉,即可進入較深的禪定。(如同似眠非眠)


 


2、不易入定─


依1放鬆方式後心識容易起分別,而不能安住在定處,如攀外境(外面聲音)、心生妄想(雜念亂想)等等時,可利用方法將心止住,如念佛號,或觀想導氣。


念佛號:應出音聲念佛,身、口、意都在念佛。口念出聲,耳朵聽清楚佛號,心觀佛號或佛像或卍字皆可,明白清楚地觀修(感知於心),心不攀緣驛動空念佛號,都攝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專注於念佛號或觀想佛像或卍字,依此定力觀修遍滿全身甚至遍滿虛空皆如是。久久久久要持住要定住,直到身心(意識)全感受不到進入空性時,自然而然地入定,這時就不用再念佛號。


觀想導氣:自然深呼吸如放鬆步驟,只是在吸吐時由觀想身體放鬆改為觀想導氣。吸氣時觀想氣由前方進入吸至頭頂位置,吐氣時氣從頭頂順著中脈(如背脊位置)由上至下,此時觀想可由底部或腿部向外而出(婦女未停經前,只到肚臍的位置便出,而不往下至底或腿部而出),或是吐至吸氣的位置,似成一個圓形循環,然後再重覆動作吸吐。熟悉後亦可加入觀想光蘊隨著導氣由外而內循環著。有些人在觀修導氣後身體會產生熱量,這是正常的現象。


把心識放在觀想念佛號或導氣,這一開始像是強迫性的將愛亂想的習慣轉換為專心觀想(一心),而經過反覆練習,身體開始感到輕鬆雜念減少後,仍要如1安住在定處,直到進入較深的禪定。


禪定的功夫就是念頭止住的淺與深,你會開始將身體的眼、耳、鼻、舌、身、意逐漸的放掉,而進入四禪八定。上述為入門禪定學習方式,當熟練至離欲清淨(僅存意識)時,便已進入初禪,再往上的禪定程度可參照四禪八定的說明。一般來說能把心安定在初禪已是相當不容易。


 


避免的情形:


1、進入昏沉:定不住,念頭無目標地亂竄、遊移。應:提起佛號或觀修導氣。


2、將定的位置放在眉間、或頭部,如平常思考事情的位置上。應:定位在眼以下的位置。


3、禪坐到想睡覺,不停的打瞌睡。應:停止禪坐。


4、身體搖頭晃腦,左右前後擺動。應:重新調整位置,抵住背部,輕鬆呼吸,心不隨體動,心識拉回安住,止住身體的動作。


5、期待有所得、有所相應、有所顯境、獲得神通。應:無所期待,維持平靜、清淨的定性當中。有所期待的作意心易生幻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