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圓瑛大師自序(三) - 普眼菩薩
次告普眼: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即是修行,漸次深入。
淨空法師講解:
第三章是佛告普眼菩薩:
序【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即是修行,漸次深入。】
普賢這一章裡面沒有漸次,所以那是上上乘人的境界,一聞千悟,一悟就徹悟,是那個境界。我們到不了這個境界怎麼辦?到不了就慢慢來,那就得借方便。像我們今天念佛,念佛就是方便法的一種。參禪也是方便,持咒還是方便,那就是借著方便法,漸次的去深入。可是漸到你心要達到清淨的時候,由漸就轉到頓,所以悟的時候一定是頓悟。煩惱輕,心地清淨的人容易頓悟。我們現在用漸修的方法,無非是先求我們心地清淨,先求煩惱減少,這是念佛。所以像念佛,你念到功夫成片,那煩惱幾乎去掉一半;念到事一心不亂,見思煩惱斷了;再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是頓悟。理一心以下是漸修,頓是由漸而頓的,沒有漸的功夫,你頓不了。我們看《壇經》裡六祖大師那個頓悟,雖然這一生當中沒看到他漸修,人家還有前生,生生世世的修行,那個帳都要算上去,多生多劫修習,他這一生成熟了,他頓悟了。好像我們看一個人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他不是突然來的,他前面不曉得用了多少年的工夫,由功夫成片到事一心不亂,才能夠達到理一心。當然這個裡面信心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你信心清淨就容易頓悟,《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頓悟。
所以懷疑是根本煩惱,貪瞋痴慢底下就是疑,你要不把「疑」這個煩惱破除,你的信心怎麼能得清淨?信心不清淨,你怎麼能夠悟入?這個道理我想也不難懂。所以疑是很大的障礙,有疑一定要把這個疑惑斷除。所以為什麼要讀經?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就是因為這個疑團沒有法子打破,這才要讀經,才要親近善知識,求他們來幫助我們把這個疑斷掉。疑斷掉之後,那個境界人家幫不上忙了,那是你自己的境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你自己的境界,什麼人都幫不上忙,換句話說,什麼人也障礙不了你。可是你信心不清淨的時候,別人能幫你忙,也能障礙你。幫你忙是把這些道理給你說清楚,把你的疑問破掉。要障礙你,是再製造一些麻煩叫你更懷疑,那就糟糕了。再找疑問叫你更疑,那就是找你的麻煩,就是把你的懷疑加重,叫你永遠不能開悟。所以你在有疑的時候,人家也能幫你忙,也能夠障礙你。這個疑要一破了之後,是人家幫不上忙,也破壞不了你,他也沒辦法。你的心生實相,成佛證果的時候,他障礙不了你,破壞不了你,同樣的,他幫不上你忙,十方諸佛都幫不上忙,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白。心裡頭有疑,這你就怕了,疑神疑鬼,心裡頭惶惶不安。如果疑斷掉了,你想想看怕什麼?沒有可怕的。菩提大道就在眼前,是一條康莊大道,穩穩當當。
所以斷疑生信是一切經裡面第一個宗旨,連《華嚴經》大經一展開,清涼大師的四分,信、解、行、證,頭一分就是信。信解,信了,理解了,疑就破了。所以別人能夠幫你忙就是幫你信解,在這上幫你忙,行證上幫不上忙,就是行證上也沒辦法障礙你。你想想看,行,你修清淨心,你修清淨心什麼人也障礙不了。我不讓你修行,我把你關到監牢裡面去,你心還是清淨的;我用火把你給燒掉,心還是清淨的,這沒辦法,什麼人對你都沒辦法。所以你到這個階段,是佛菩薩幫不上忙,妖魔鬼怪也沒法子障礙,到了第三個階段就是這個情形。可是你這個信解沒有基礎的話,是諸佛菩薩善知識能幫你,妖魔鬼怪也能障礙你。
這位菩薩的名號含的意思很深,到漸修的時候,第一個是普眼。普眼是智慧之眼,你要能觀察,換句話說,你要能夠認識境界,要能夠辨別邪正,能夠辨別真妄,要有這個能力,所以在漸修一開始,用普眼菩薩來代表,菩薩在此地也是表法的。
『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正念」就是無妄念,諸位要曉得,這個地方不是無念,昨天跟諸位講了,正如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以無念為宗」,達摩祖師傳來這個法門是以無念為宗旨。無念是無有念亦無無念,這才叫無念,所以他這個無並不是相對的,並不是有無的無,無念對有念,那你就錯了,你把這個意思完全搞錯了。有念沒有,無念也沒有,無有念,無無念,這叫正念,所以無念是正念。有念是邪念,無念還是邪念,不是正念。我們六道凡夫有有念,無想天跟四空天他有無念,他無念還是凡夫。所以佛教給我們,什麼叫正念?無凡夫的有念,無外道四空天的無念,有念、無念兩邊都離開,這時候正念現前,這個境界是佛家所講的,所以這無念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無念是有正念。這一句話也很難體會,為什麼難體會?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今天的境界不是心裡有念就是無念,怎麼能夠這兩種妄念同時離開?同時離開那是什麼境界?你有這兩種念,有有念或者有無念都是不覺,清涼大師在《華嚴》上說得很好,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這兩樣東西都障礙圓覺,我們的圓覺性不能現前,所以不能見性,必須把兩樣都要離開才能真正做到明心見性。
這個修法昨天也跟諸位提了,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就很好,二六時中心裡面有一句阿彌陀佛,不讓這個心裡面有其他的念頭。你有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有念,沒有其他的分別執著妄想是無念。有一句阿彌陀佛是離一切無念,無一切念頭的時候是離一切有念,所以這句名號確實是修學正念(離一切有念跟無念)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但你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句佛號的功夫才能夠得力。這一句佛號完全與圓覺性相應,這一句佛號就是圓照清淨覺相,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把自己喚醒,如果不喚醒,必定又迷在外面境界。迷在外面境界,兩個現象,一個是生邪見,一個是長無明。修行人第一個要破邪見,第二個要破無明,一句佛號確實能夠辦得到。
所以念佛就是正念,但是諸位必須要曉得,如果你要是不懂得這裡面的道理,念這句佛號還是迷,他念念求阿彌陀佛保佑,他不是把自己的覺性念出來。會念的人是念念無量覺,樣樣我都覺而不迷,與西方阿彌陀佛自然相應,因為阿彌陀佛是無量覺。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我們今天跟他學同樣的法門,我們也學覺而不迷,跟阿彌陀佛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感應道交,這是真正有效果。如果不曉得這個門道,不知道這個道理,把阿彌陀佛當神明看待,我們完全依靠他,這個力量就太薄弱了,可以說只能夠跟淨土法門結個緣而已,阿賴耶識裡頭種一點佛法的種子,你不能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因為這個事情是阿彌陀佛幫不上忙的,前面講過幫不上忙,覺是要你自己覺。
往生淨土,雖然沒能夠大徹大悟,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第一個你要信。你要懷疑的話,阿彌陀佛幫不上你忙,這個幫不上忙。你決定的信心,阿彌陀佛能幫上忙,所以他這個法門是其他法門所沒有的。其他法門必須要從信解行證這個順序上去做,淨土法門他可以不必,你縱然不能圓照清淨覺相,你對於西方淨土這些理論方法真正能信得過,依教奉行,你自己發願往生,臨命終時佛來接你,一半靠自己,一半佛來幫忙;你自己沒有信心,佛不來幫忙,所以這是相對的,但是這種相對的便宜在其他法門裡頭沒有,唯獨淨土有。你有一分信心,佛幫你一分忙;你有十分信心,他幫你十分忙,所以這是自古以來所講的難信之法,這是個特別法門,這個法門成就的人太多了。
正念現前就是一切妄念都離開了。我們念念執著這個身,這個念是妄念。我們念念想著我們自己心裡的見解,我們的成見,我們的執著,這是妄心。所以幻身滅了不是說身沒有了,是身見沒有了。諸位曉得,身見是見思煩惱裡面第一個,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見解是錯誤的,錯在哪裡?我們還拿做夢來做比喻,你在做夢的時候,夢裡頭當然有自己,不會說你做夢,夢裡頭沒有自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沒有這個道理的,一定有個自己。夢裡這個身是自己,夢裡面的境界是不是自己?你要醒過來想一想,整個夢都是自己心變現的,夢裡頭哪一樣東西不是自己?你執著這個身是自己,錯了。你應該要覺悟全夢就是自己,夢裡面的山河大地,夢裡面的一切人物全是自己,沒有一個不是自己。你要這樣一醒悟,這個認識叫什麼?法身。從這個地方你如果能夠稍稍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性變現的,哪一樣不是自己?你在這上一下入進去了,你就證得法身。我們這個身是不是法身?是的,是一部分。你把這個法身裡面的一點點認為是自己,別的都不承認,都不是的,這是你迷惑顛倒。
『幻身滅故』,就是你身見斷了,見惑斷了。『幻心亦滅』,「幻心」是代表思惑,貪瞋痴慢疑是思惑,所以這兩句就是我們講的見思煩惱斷了,離開了。見思煩惱斷了是煩惱障破了,我執破了,我執破了還有法執。『幻塵亦滅』,「幻塵」是外面一切法。知道無我了,無我還有法,法也不是真的,法也是自心變現的。就好像在夢中一下覺悟,整個夢都是我變的,這整個境界原來就是我自己一個人,你要是覺悟到這一點,我執破了。我執破了,你把這一切境界認為都是自己了,這叫法執。是不是自己變的?是的,但不能執著。你一執著,這就是病,不執著就對了,不執著就是入了諸法實相,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把法執破掉。幻塵是講的六塵,也不執著了。
『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塵」,如果我們從唯識上講是相分,「幻滅亦滅」,見分也滅了。見相兩分都滅了是什麼境界?本覺現前,圓覺現前,『非幻不滅』。如果就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來講,你要是把見相兩分都滅了,這個時候你什麼東西用事?「非幻不滅」,就是見性不滅,聞性不滅,真如本性不滅,這個境界就成佛了。這是什麼佛?分證位佛,圓教初住菩薩,我們念佛人的理一心不亂,這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圓教初住菩薩是分證位佛,天台大師所講的六即佛是分證即佛,後面還有個究竟即佛,這個時候你所用的心是真心,一點不假,跟十方諸佛無二無別,就是十方諸佛他的境界圓滿,你現在是才證得。好像月光一樣,古人常常拿月亮來比喻,你現在這個月才是個月牙,好像初三、初四的月亮,如來是十五的月亮,圓圓滿滿的,但是不是月光?都是月光。你總不能說初三、初四的月光不是月光,十五那個月光才是月光。絕對是真的,只是一個圓,一個不圓,這是真佛,絕對不是假佛,一個是圓滿的佛,一個是不是圓滿的佛,但決定是真佛,這時候就用六根的根性了。
六根根性,在《楞嚴經》裡面有很長的一篇經文,「十番顯見」,那個顯見就是講的見性。佛舉一個例子,在六根根性當中舉一根,舉眼根,舉見性來說明,說明見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常不斷,這真的一點不假。什麼時候你才能利用,你才會用?這上面幾個層次,你要斷見惑,要斷思惑,要破我執,要破法執,要離相分,要離見分,真心才現前。這就講漸修了,一步一步有次第,而且這個次第不能夠顛倒,因為它有淺深不同,最初的一定是先破身見。小乘裡面破身見就證須陀洹果,這小層次,小乘叫見道位,見道之後就修道,所以從初果以上這叫修道了。到四果阿羅漢,破了我執,煩惱障斷了,就是此地的兩個階段,「幻身滅故,幻心亦滅」,這是阿羅漢的境界。「幻身滅故」是小乘初果須陀洹,「幻心亦滅」是四果阿羅漢,到「幻塵滅故,幻滅亦滅」,這就是圓教初住菩薩。
如果我們用念佛這個法門來說,幻身滅故就是功夫成片。我們現在念佛功夫不能成片,身見太重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擾亂得我們功夫不能成片。如果我們一旦覺悟這個身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世間無有一法可得,一旦能真正覺悟到這一點,你這個功夫跟別人就大大不相同,你就能夠達到功夫成片。如果到幻心亦滅,煩惱也沒有了,事一心不亂現前。到幻塵亦滅,幻滅亦滅,這就是理一心不亂。這是講漸次的修學,這個理論也是通一切法門。
第一章文殊菩薩是講知見,正知正見。第二章普賢菩薩是頓修,頓悟頓修。普眼菩薩這一章是跟我們講漸修的原理原則,所以他後頭這兩句說得好,『即是修行,漸次深入』,這是一般中下根性的人都能夠做得到的。像普賢那一章是上根人才能做到,一般人做不到。普眼以下,這是一般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這部經是愈講愈淺,深的在前面,往後愈講愈淺,講到圓覺那一章,就是我們初發心的就能做到。他教材編的順序是最深的在前面,最淺的在後頭,不是像一般淺的在前面,深的在後面,他最深的在前面。深,不行了,再淺一點,還不行,再淺一點,就是這個辦法,到最後實在不行了,講到最後的圓覺章那就很淺了,完全是我們現前境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