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Z01-06-01_b.png

 

 

在經典裡面講,佛經有五種人說,所謂是「五人說經」。這個五種人裡面,第一位就是「佛」,這個地方我們是指釋迦牟尼佛。那麼第二呢?這是佛的「弟子」,由佛當時在世的時候,那些弟子們,這裡面有菩薩弟子、有聲聞弟子,乃至於還有在家的弟子,都有說經的。第三,「天」人,我們世俗所稱之為天神。第四是「仙」人。第五種是變「化人」。

 

由此可知,佛經比起一般宗教裡面那些經典,實在是有很大的不同。一般宗教經典總是以為這個教主,上帝、神,之降臨,有先知來傳達神的意旨,才稱之為經。佛法不如是,這五種人都可以說。但是除佛之外,其餘這四種人說經,必須要得到佛的同意,也就是佛的認可。佛認可了,弟子、天人、神仙、化人所說,都可以說是佛說的。

 

譬如我們在前面所講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在這一部經裡面,前面這個長行的經文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而後面有廿八首偈頌乃是阿難所說的,阿難是佛弟子,阿難所講,那麼佛也承認,佛並不否認,雖是阿難講的,也就等於是佛說的,所以我們都可以尊稱之為經。

 

那麼在一般講來,佛不住在世了,佛在世的時候,經佛同意的那沒有問題;佛不住在世,後來的弟子們,乃至於天人、神仙所說的,能不能稱之為經呢?給諸位說,在原則上當然還是可以,只要不違背佛的意旨。但是事實上卻有困難,我們如何能夠辨別他沒有違背佛的意旨呢?因為有這一個疑問在,於是乎經典裡面才有法印之說。

 

在小乘所謂有三法印,就是他有三個原則。第一個是講的無我,佛法講無我。第二,講無常。第三個講涅槃。那麼換句話說,縱然這個不是佛所講的,如果能夠合乎這三個原則,雖不是佛說,也不是佛在世他的弟子們所說的,我們也可以承認他等於佛說,因為與佛的知見很接近。

 

在大乘佛法裡面,所謂有一法印,這個一法印就是實相,一切大乘法為一實相印所印定,那麼這個就是大乘法的標準。

 

那麼有這樣一個原則,後世的再傳弟子,乃至於天人、神仙,只要他不違背這一個原則,我們都可以承認他。一般說,最複雜的是鸞壇,我們本省稱之為神壇降乩扶鸞,那麼所降臨的也有很多,佛菩薩,天人、神仙之類的,可是這一些事情可靠性有多少呢?而這一個事情普遍地存在於民間;不但現在有,古時候已經就有;不但中國有,外國也有,方式跟我們中國不太相同。像早些年,學生所玩的碟仙,那就是外國式的扶鸞,跟我們中國沙盤上寫字的很類似。

 

在民國初年,大陸上扶鸞的風氣非常之盛行,好像在學術界裡也曾經研究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曾經就這個問題請教過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大師告訴我,扶鸞有這個鬼神降壇,這個是確有其事,不是假的。這一些鬼神,大多數,絕對的大多數,冒充佛菩薩、古聖先賢名義來降壇。其目的也不算壞,因為這些靈鬼,他們也想修善,積德。如果用他本人的名義,那真是世間所謂的人微言輕,縱然降壇了,大家不相信,所以他就冒充佛菩薩的名義來降壇,其實決定不是佛菩薩。那麼他呢?這個大主意,也是規過勸善,勸勉大眾相信因果報應,斷惡修善,勸人做好事,這是他自己在修善業。至於靈驗上來說呢,小事情很靈驗,為什麼呢?這些靈鬼有神通,他這個神通能力很小,所以你要問最近幾天的事情,他跟你講得很清楚,你問兩三個月之內的事情,他有時候也很正確。但是你要問到幾年以後的事情,一年、兩年以後的事情,他往往就不負責任,胡說八道了,這個就靠不住。因為他的智慧有限,他的能力也有限,他的缺點乃是強不知以為知,這個是他的毛病。

 

章嘉大師告訴我的,滿清亡國就亡在扶鸞上,這個是最愚痴不過的事情,因為當年慈禧太后相信這個事情,所以滿清這些王公大臣遇到國家重大的事情,無法決策了,就來扶鸞,請神仙來指點,請這個佛、神仙來指點,於是乎指點得把他的國家給滅亡了。所以章嘉大師告訴我,這個事情是有,但是不能相信,不可以相信。那麼我也確實參與其事,去仔細地看過很多次,有些是真的,有些靠不住。而這些東西曾經有一度被這些野心分子所利用,就是白蓮教之流的,利用這個來號召愚痴的老百姓來作亂,那這個是罪業就深重了。

 

那麼還有,也有極少數極少數是真實的。譬如也許有很多同修讀到西方確指,那麼我印的這個本子,這個經本子末後一篇就是西方確指。這一篇文章也是扶鸞扶出來的,但是我們自始至終,看看裡面所講的,確實是佛法的正理。不但是正理,而且是相當地純。「正」它做到了,與淨土法門這些道理方法,完全沒有違背,這一篇東西確實是菩薩降臨的,它裡面也講得很清楚,這是勸修淨土的法門。所以我們對於鸞壇這些東西,最好像孔老夫所說,「敬鬼神而遠之」,為什麼?靈鬼,他也是眾生,既是眾生,當然他也有佛性,所以我們要尊重他,我們要禮敬他,我們不需要親近他,更不需要去信他,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態度。那麼如果你要喜歡接近呢,那你一定要記住正法的原則。換一句話說,他所講的是不是正法?如果為正法法印所印定者,就是與正法的精神、意趣、宗旨、修學方法不違背而相同的,我們可以信得過,可以依照這個辦法來修學。

 

譬如西方確指,他給我們講的修淨土這個方法,值得採取。他這個念佛的方法,是以一天分為十二時,這是按照我們中國過去這個時辰來計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那麼一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是以一個時辰為一堂功課;這一堂功課的作法,它的辦法是一卷彌陀經,七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一百拜佛,這個辦法確實是好。個人修,直接了當;團體在一塊共修,又不麻煩。我覺得比現在有許多地方打佛七那個方法還要好。為什麼呢?他有靜,他有動。譬如人坐久了,這個坐久了,他要不昏沈,就掉舉,掉舉是心裡頭妄念七上八下,會有這個毛病。那麼他念誦的時候不多,一卷彌陀經,七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占的時間不多,你這個心確實可以定下來。到定下來之後了,譬如說坐在那個地方的時候,感覺到腿子有點麻木了,坐了有一個小時了,可以起來活動活動。活動活動,怎麼活動呢,拜佛,拜阿彌陀佛,起來拜一百拜。那麼這樣一堂功課下來,差不多是一個半小時到一個小時四十分,當中可以休息二十分鐘,然後再接著第二堂功課,每一堂功課都是這樣。所以你一天,做一堂也可以,你早晚功課照這樣做,一天做兩堂也可以。如果你沒有事情,年歲大了退休了,沒有事情,你一天修個四堂、五堂、六堂都可以。在精進佛七的時候,二十四小時裡面不間斷,我們做十二堂功課,那也很圓滿。所以他這個辦法,我們值得採取。

 

我成立了圖書館之後,我們圖書館一個共修會,就採取這一個辦法,用這種方法來進修。所以我們念佛會的課程很簡單,就是一遍彌陀經,七遍往生咒,一千聲佛號,一百拜佛。我們的修學方法就是依據西方確指來制定的。那麼這個就是講他可信不可信,一定看他的內容,於佛法有沒有違背,有沒有抵觸,要從這裡來看。所以佛法這個心量是廣大的,不是很窄小的;對於一切問題並不武斷,任何人說都可以,只要你說的這個方法原則跟我們一樣,我們都承認,都接受。譬如人家問什麼是佛法?佛法講戒定慧;如果他那個地方不是佛教,是其他宗教,他也講戒定慧,我們就可以承認他是佛法,他所講的,那就是佛經。因為經有五種人說,不一定是佛說,這比一般的宗教,這個心量大得太多太多了,這個是佛法值得我們敬佩之處。我們學佛的人也要有這種雅量,要能夠包含一切。

 

像幾年前,我從香港回來以後,在中國佛教會大專講座裡面,啟講了凡四訓。那麼諸位曉得,了凡四訓不是佛經,是袁了凡先生對他小孩的四篇訓詞,家庭四訓,他的家訓,我給學生們講這門課。接著又講感應篇,那麼大家更明白,感應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

 

在更早些年,在民國五十一年,我在大溪關帝廟講過文昌帝君陰騭文,道教。曾經有法師來質問我,說:「法師你在佛教道場裡面,講佛經不好嗎?為什麼要講外道的經典?」諸位要曉得,什麼叫外道?什麼叫不是外道?這一點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佛法裡面所講的外道,心外求法就叫外道。縱然不是佛門,他們那個道不是心外求法,那不能算外道啊!如果說它不是佛教的經典,我們就不能看,我們看了就犯法,這是偏見,這是狹義的意識,這一種知見不能成佛。為什麼呢?這是迷惑顛倒。所以我就回答那位法師,我說:「法師我請教你,佛門裡面常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四句話你承不承認?」他說我承認,當然大小乘經典裡面都有。我說這四句話是不是佛教的法印?是,可以算得上是法印。那好了,文昌帝君陰騭文,感應篇,了凡四訓,裡面所講的是不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一個法師很聰明,聽我這麼一說,他臉就紅了,一句話不說。

 

所以我們看世間一切的典籍,只要他內容所講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可以把它看作佛經一樣,可以讀,可以講,可以研究,可以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那有什麼不可以呢?別的宗教或許不可,為什麼?他有種種限制,他有他的獨尊,佛法裡沒有,佛法裡頭沒有唯我獨尊,沒有。佛法講理,只要這個事情合乎正理,都是佛法。因此佛經有五種人說,像這個感應篇,陰騭文,那是沒有經過佛允許的,沒有經過佛印證的,當然不算佛經。但是他裡面所講的內容,的確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合乎佛的戒學。裡面所講的是遠離五欲六塵,修養清淨心,合乎佛的經論。因此像這些書籍,我們可以把它看作等同佛經。

 

由此可知,學佛人的胸襟與一般宗教信徒是不相同的。宗教信徒,他是排斥異教的;佛弟子不排斥異教。排斥什麼呢?排斥那些做惡的,就是違背心性,違背戒定慧那種心行,他排斥。所以佛弟子裡面,心中他有正義、有邪正、有善惡、有是非,這一些辨別;決定沒有唯我獨尊。只有我這個才是的,除了我之外,你們都不對,這個不是佛弟子的態度。那麼這是我們從五人說經這一點意思,希望諸位能夠體會到經典的正義。

 

 

節錄自: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三講) 淨空法師講述

原文連結: http://book.bfnn.org/books/0664.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離縛善緣 的頭像
    離縛善緣

    格林達拉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