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Z01-06-01_b.png

 

佛是「覺」的意思,它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

 

覺裡面又有三個意思—本覺、始覺、究竟覺。

我們現在一段一段地來看。

 

什麼叫「本覺」?所謂本覺是說「自己本有覺性」,覺性不是外來的。

 

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眼」能見,能見是你本有的覺性,「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嚐、「意」能知,見聞覺嚐嗅知,這就是覺性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就是指自己本有的覺性,這是本覺。

 

所以佛在大乘經常講,「眾生本來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覺性。你有覺性,那你怎麼不是佛呢?金剛經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就是覺性,本覺之法,是平等的,是「不二」的,眾生與佛是一樣的,一點差別都沒有。那麼現在佛跟眾生有了差別了,差在那裡呢?差在眾生一向迷失了本覺,對於自己本有的覺性迷失了,這個就是凡夫。不迷就是佛,迷了就是凡夫。

 

所以說不管迷不迷,如果從本體上說,從本覺上說,那是佛。從現象上講,有覺有不覺;現象上講,覺是佛,不覺是凡夫。凡夫這是一念迷,迷了之後,現在他覺悟了,這個覺悟了,就叫做始覺。

 

「始覺」一定是依本覺,他怎麼會覺悟呢?這個地方舉了兩個因緣:

 

第一個因緣他有「知識開導」。

 

「知」,知道這樁事情;「識」,認識這樁事情。

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知道了,他認識了。

那麼這個在佛門裡稱之為善知識,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老師」。

他善知善識一切眾生本有覺性,善知善識「是法等,無有差別。」

那麼這是一個因緣,使我們能夠覺悟。

 

其次一個因緣,「讀經」。

 

譬如像楊仁山居士,他就是因為偶然的一個期間,讀了一部大乘起信論,他覺悟了。他是一個讀書人,讀書人當然都喜歡書。有一天,他逛舊書攤,在舊書攤發現有一本大乘起信論,他就把它買了回家去看看。這一看發現到佛門裡面所說的道理,太完美了,太美妙了。於是乎從此以後就收集佛經來研究,後來成為一個大佛學家,對於中國近代的佛學,有深遠的影響。他是偶然讀一本佛書而開始覺悟,這個都叫做始覺。

 

始覺裡面有淺深、次第之差別,所以它有「究竟」有「非究竟」。譬如說我們凡夫,我們現在在凡夫地,我們遇到好老師,我們讀經,現在覺悟了,但是這個不是究竟的覺悟,也就是不是究竟的始覺。

 

什麼是究竟始覺呢?成佛叫究竟始覺。

 

由此可知,這個始覺就是你開始覺悟,天天都是始覺,為什麼呢?天天都開悟到一點,昨天開悟了一點,今天又悟到一點,天天都是始覺。因此在佛法這個位次上,菩薩五十二個位次,位位都是始覺,到成佛了,成佛了叫究竟始覺。究竟始覺就是此地講的「究竟覺」,所以究竟覺是講究竟始覺,成佛了,「菩薩地盡」。十地以上,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叫十一地,十一地再上去,菩薩地沒有了,因為什麼呢?再上去成佛了。菩薩地盡了,盡了頭了,到成佛了。「惑盡智圓」,這個「惑」就是根本無明,所謂是根本身相無明斷盡了,智慧圓滿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統統圓滿了。(補充於後)

 

「究竟大覺」,這是佛,究竟大覺是我們對佛的稱呼,這叫究竟覺。那麼這是解釋佛的意思。

 

還有經上常講的三種覺,自覺、覺他、覺滿。

 

「自覺—異凡夫。」自覺就是始覺。自覺因為什麼呢?凡夫不覺啊!不自覺啊!佛自覺,不同於凡夫。

 

「覺他—異二乘。」二乘—聲聞、緣覺,我們講阿羅漢與辟支佛,這兩種人自覺,但是怎麼樣呢?他不覺他。覺他是教化眾生,他只有自覺,不教化眾生。佛教化眾生,佛自覺又覺他,所以不同於二乘人。

 

第三個意思,佛的覺是圓滿,究竟覺,所以不同於菩薩。菩薩雖然覺,自覺、覺他,不圓滿,就是前面所講,非究竟,佛是究竟。因此我們講佛是三覺都圓滿,那麼這個成佛。

 

那麼還在一切經裡常常見到的,佛有「三身」。

 

第一個「法身」,法身是理具之身,是說的「理」,理具身。

 

什麼理呢?「真如」本性,「圓」滿,清「淨」,「周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這是一法身。法身也是我們今天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之本體,這一點不太好懂,我們在此地舉個比喻來說。這個一般人功夫不到家的,都會作夢,那麼諸位曉得,這個作夢的時候,時間短,醒得快,到你一醒過來了,哦!你就覺悟了。哎呀,我剛才做了個夢,想一想,夢裡頭有些什麼事,還很清楚,夢裡頭什麼境界,還蠻清楚的,還能想得起來,像是真事一樣。可是,你有沒有曾經想到,你那個夢從那裡來的?你夢中的自己,夢中所有的人物,山河大地,乃至於夢中的天空,是不是你自己心裡變現之物?不錯啊!是我心裡變現之物。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你整個的心變成夢境,整個的夢境,就是你的心相。你要說你這個心像什麼樣子?心變成整個夢境,整個夢境那個樣子就是你心的樣子。所以你要覺悟了,你這個夢中那一法不是你自己?這才恍然大悟!哎呀!夢中整個境界都是我自己心變現,夢中整個的境界原來就是自己一法身,所以說法身圓滿就是這個意思。

 

夢境時間短,容易覺悟;我們今天真如本性迷失了,變現出這個樣子是什麼呢?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的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清淨心變現的妄相啊!經上常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道理就是在此地。所以這是一切萬法的理體,我們稱之為理具之身。

 

那麼什麼叫「報身」呢?報身是說智慧之身,是講的「智」身。

 

「惑盡」,迷惑斷盡了,「智」慧圓「滿」了,這個叫報身。

 

那麼諸位要記住,因為這是常常見到的,將來在一切經裡頭常常會看得到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無明障、根本無明,全都盡了,斷盡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圓滿了,所現的相叫報身。報身也是自受用身。法身是理體,自他是共有的,這是情與無情所共有的。報身這是自己的受用身。

 

「應身」呢?是「功德」之身,我們常講是修得的。

 

法身不是修得的,是理具的。佛在經上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意思在此地,從法身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報身跟應身,那都要靠修得。報身是自受用所現,應身他受用所現的。

 

譬如佛,智身圓滿之後,還要修相好光明,他為什麼要去修相好光明呢?為了要度化眾生。眾生貪戀相好光明,佛滿眾生的欲望。換一句話說,為眾生而修相好光明,修這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叫眾生一見到佛就生歡喜心,就願意親近佛,不捨離佛,佛才有辦法來教導他,才有方法來度他。換一句話說,教他的時候,他肯接受,那麼這個叫應身。

 

佛皆有三身,這個三身,禪宗六祖大師在壇經第五章裡面,跟我們說得非常之親切,諸位可以參考。

 

 

10100522365429.png

 

 

節錄自: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第二講) 淨空法師講述

原文連結: http://book.bfnn.org/books/0663.htm

 

補充: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

 

一切智 : 聲聞之智 , 知一切法之總相者, 總相即空相 
              道種智 : 菩薩之智, 知一切種種差別之法 (別相) 
              一切種智 : 佛智, 通達總相與別相 

 

     一切智,一切智是萬法皆空,這個我們現在知道了,讀了《還源觀》、讀了《華嚴經》曉得了,不但物質現象是假的,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心經》上講得很清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沒兩樣,也是空的。你知道這一樁事情,而且你肯定它,你也證得它,這人什麼人?阿羅漢、辟支佛,所以他們超越六道輪回了。可是宇宙之間,這些十法界依正莊嚴,究竟是怎麼回事情,他知道統統是空的,但是為什麼有這個現象?為什麼有這些東西存在?這個阿羅漢就不知道了。菩薩知道,所以菩薩的智慧比阿羅漢高。菩薩曉得這一切法,這種種是形容多,道種智,道是道理,這種種法的生起是個什麼道理,菩薩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切法,它到底是怎麼回事情,菩薩知道。阿羅漢只有一種智,一切智,沒有道種智。菩薩有一切智、有道種智。成佛呢?給諸位說,圓教初住就成佛。這個地方講的菩薩是誰?十法界的菩薩,阿羅漢也在十法界,四聖法界。成佛了,成佛不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還不行,一切種智沒證得,證得一切種智就超越十法界,那他又提升了,就到初住,他到實報土去了,這真的成佛,不是假的。所以佛有一切種智,一切智總相,就是一切智跟道種智圓滿了,是一不是二,所以叫一切種智,這佛所證得的。起作用,這個地方起作用是自覺覺他與覺滿。自己證得的是自覺,自覺之後一定教化眾生,於十法界,這個十法界是包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眾生有感,佛有應,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有應。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一六二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離縛善緣 的頭像
    離縛善緣

    格林達拉

    離縛善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